常杰敏:自行车的记忆
Hometown Central Plains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自行车的记忆
作者 |常杰敏
原创 | 乡土中原(ID:gh_06d145e3125e)
现今,置身城乡,视野里作为代步交通工具的自行车,已不多见。偶尔看见的,却是作为健身器材或骑着奔跑、或徒手推着行走的赛车之类。
那天在豫西南南阳白河桥头,看见一衣着短袖短衫的中年人在非机动车道上推着一台自行车行走,很长一段下坡路程,本可以骑行的他累得满头大汗。一问便知“练身的、出出汗舒服”;
无独有偶,一次在乡下农村调研,见一马姓耄耋老人在村村通公路上骑着一台28型号的“飞鹰”牌自行车跑过来跑过去,优哉游哉,说也是在练练筋骨;“那活我几年前就不干了,下岗了!” 曾经遇到几个早先经营修理自行车的老师傅,总是异口同声的如是回答我;在废品收购点,常常见到有些七八成新的自行车被作为“废品”弃置一旁,诸如这些,不能不勾起了我心中自行车的情愫······
我读初中时,要走离家十多里的路程,当时,每到周末下午就出发了,斜挎着书包,背着米面,沿着高低不平的土路,走过蜿蜒的田间小路,穿过常老庄、岗常两个村庄,途中因为累,还要歇几歇。
有时看到路上骑自行车经过的,驮着物品,轻松飞过,很是羡慕。到学校让管伙的称过米面,兑换了饭票,已经累得蹲到地上不想动弹。如果一旦遇上下雨天,粮从家里带,则更作难了。雨水、泥水、汗水和着不太坚强的泪水,一起袭来,百般无状。
1978年,大哥买了一台“飞鹰”牌自行车,是全村的第一台自行车,大伙都很羡慕,我们叫它“大洋马”。大哥实诚、心眼好,乡里乡亲的,不管谁家遇有急事,来家借用,总是来而不拒,没给人家难堪。大哥很爱惜它,生怕碰坏了车身,特意买来塑料胶带缠绕了车架,尾灯上还扎了一块红色的布块,跑起来随风飘动,骑行在路上,犹如今天路过的豪车招眼。我也要找机会过一把骑自行车的瘾。
一天,趁车子在家闲着,我推出来骑着玩,正在兴头上,也不顾场地上晾晒着滚圆的豌豆,刚刚学会骑行的我竟在上面来个急拐弯,结果人车失去平衡,“扑通”一声连人带车摔倒在地,我被压在车下面。大哥发现后,跑过来把车扶起,左瞅瞅、右瞧瞧看车子摔坏没有,竟然没有顾及自个爬起的我摔伤没有。
之后,大哥就赶快把自行车推到屋里放起来了。不过,后来我骑着这把自行车,在距家十里的乡政府上班、下班、下乡,成了我的好伙伴,大哥念及兄弟之情,也不追要,以致好长时间成为我的代步工具。那时候,总想着啥时自己能买一台自行车,该多美气儿!
1990年,我买了一台“三枪”牌自行车作为结婚礼品送给了尚未过门的未婚妻,之所以没有买诸如“凤凰”“飞鸽”类的名牌,是因为当时被“骑上'三枪,’格外风光”的广告词所吸引。因经济条件所限,而我自己在寄卖部买了一把旧的“永久”自行车作为上班专用工具,当时心里美得干啥都带劲儿。
那辆“永久”自行车被骑坏后,我又先后买了“飞鸽”牌、“飞鹰”牌自行车,一次比一次便宜。二三十年间,它们伴我上下班、托运货物、接送孩子、走亲访友、赶集、逛庙会等。有了一台自行车,出行比靠脚丈量便捷多了。
时光荏苒,直到去年我才很不情愿地让我的自行车退居二线。为我立下了汗马功劳的自行车,成了我家的多余物,被摩托车、电瓶车一时取代。不常用了,我不能把它当旧货处理掉,因我于心不忍,妻子说,现在人真“作孽”呀,多好的自行车都当废品处理了,挺可惜的。
我想说,不是人“作孽”,而是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在上世纪80年代,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曾被称为中国家庭的“三大件”。女孩子要嫁人,就看男方家里有没有三大件。曾经流传的“车子、手表、缝纫机,缺少一件不登记(结婚)”的顺口溜曾是当年的写照。当时买自行车堪比今天的摇号买车,即便你有钱,计划经济时代的凭票供应,若没有那种特制的票,那是买不到的。
哎,在那个年代的农村,谁家有辆自行车那可是个稀罕物,炫富的标志,也是家庭贫富的比照。
时代变迁,社会在发展。人们的交通工具经历了自行车、摩托车、电动自行车、私家小汽车的演变。时至今天,很多农村已普及互联网,家电成为农户的“必备品”,有关资料显示,农村每4户有1辆小轿车,平均每百户农户拥有摩托车、电瓶车130.6辆。
如今,在许多家庭以及城市小区的楼道、拐角都停放着落满灰尘的自行车,隐没于众人视野。自行车,它看遍时间风景,见证历史变迁,是几代人的共同记忆。
物换星移,为缺少自行车出行而困苦的日子终于在改革开放之后打住,彻底不被出行难困扰,是摩托车、电动车、小轿车走进了寻常百姓家。
一拧开关就启动,步行、自行车何以抵得了这一开就立马到达的摩托车、电瓶车、小轿车?交通工具的革命缩小了先前城与城间的距离、村与村间的距离、甚至人与人间的距离:不咋忙乎,一会儿便抵达。
古来生存四件事,衣食住行。行之于民生,必不可缺少。而就在这短短几十年里说解决就解决掉了,这是多么值得高兴的事。当那种风里来、雨里去,出行由脚板丈量,被人力脚蹬的自行车甚至机动车、轮船、飞机取代时,我们是否感到万古以来“靠脚行走”的历史开天辟地般刷新了?
日月轮回,时代更替、变迁,社会大潮滚滚向前。现今,谁能料到,曾经亘古未变的饲养为役使耕田劳作的牛,今天变成了肉食之物;原先主宰代步工具的自行车转身一变成了一种强身健体的体育器材?
如今,自行车虽然被电瓶车、摩托车、汽车等所取代,骑自行车的人寥寥无几,但是,我与自行车的深情厚谊仍然存在,时不时想起骑车赶路的年代,以及由自行车引发的故事:那人、那事、那情景。当年的人们正是用自行车驮起了生活和梦想。
时代承载着各家各户自行车的故事,是自行车伴着人们走过了一段漫长的时光,成为那段艰苦岁月里最美的风景,最美好的回忆。然而,如今在有些地方,以及有些人看来,骑自行车成为一种寒酸、迂腐、落后的象征,时不时被人邪目、嘲讽和不屑。
如果时间允许,骑自行车出行,环保、经济又健身,何乐而不为呢!不要在意路人异样的目光,骑自己的车,让别人去说吧!
作者简介
作者:常杰敏,社旗县李店镇人,现供职于党政机关从事文字工作。曾躬耕陇亩于故乡,曾挥教鞭于学堂,曾戎装武警于北京,荣获“首都卫士”勋章;曾借调政法机关专职记者。喜好舞文弄墨于文学、新闻、书法,在市级以上报刊媒体发表作品达100余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