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不困人于厄,不鼓不成列”——宋微子世家
“君子不困人于厄,不鼓不成列”
——宋微子世家
[导读]
本文节选自《史记·宋微子世家》(册三1463-1483),记录春秋战国时宋国的兴衰。起自武王伐纣(前1046)前后,终于齐、韩、楚三分宋国(前282)。
春秋战国时期,宋国虽不能与秦、晋、楚、齐、燕等大国等量齐观,但仍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国家。宋微子是殷商的后代,弟弟即为商纣王;纣王无道,他没有与箕子一样佯狂为奴,没有像比干一样强谏而亡,而是选择逃离。武王克殷,他牵羊膝行归顺周王朝,得以保有爵位;在纣王儿子武庚禄父作乱被平定之后,他承殷商之后,于是宋国开始。
宋世家中,第一个故事是关于宣公、穆公和殇公的。宣公舍弃自己的儿子与夷让弟弟和(穆公)继承王位,弟弟死前又把王位还给哥哥的儿子与夷(殇公),这恰如时人所说的“宋宣公可谓知人矣,立其弟以成义,然卒其子复享之”;但是穆公的儿子冯有意见,最终殇公被杀,冯成为宋庄公,于是太史公评之曰:“《春秋》讥宋之乱自宣公废太子而立弟,国以不宁者十世。”人有偏爱,但规则不能破;规则一破,人的野心难免抑制不住。
缗公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君王。他与南宫万下棋,因为争棋子而吵口,骂道“若,鲁虏也”——南宫万与鲁作战被俘是他羞于提起的事,于是一棋局下去,缗公就死了。然后南宫万立公子游为王,公子游又被他的兄弟杀死,他们更立缗公弟弟御说(桓公)为王,南宫万最后也被施以醢刑。由君臣清静下棋到搏斗而亡,就一句话!
宋国的兄弟似乎都亲于父子。桓公的儿子兹甫(襄公)竟主动提出把君位让给庶兄目夷,桓公虽没听从,但还是“义太子意”。襄公身上最有名的故事有二:一是不听目夷的话,虽为小国他却欲为盟主,而鹿上之盟的结果是被参会的楚国劫持,“执宋襄公以伐宋”;二是讨伐与楚结盟的郑国,楚国救郑,泓水之战中,不听夷目建议竟迂腐到“君子不困人于厄,不鼓不成列”而失去战机,不仅失败而且“伤股”,因此一命呜呼。襄公或许还是有自知之明的,果然让目夷为王,应比他当得好。
宋文公时期的华元很有意思。华元将兵攻郑,却被自己的车夫卖了;原因是他杀羊飨士时漏掉了自己的车夫,车夫怨恨在心,于是一开战就驾车直往敌营,华元被擒,战事也就结束了。另一有意思的事是,楚围宋围了五个月,城中没吃的,华元夜里出城私下见楚将子反,将城中“析骨而炊,易子而食”的情况告诉了楚庄王,得来的却是“诚信言!我军亦有二日粮”,于是“以信故,遂罢兵去”。车夫的行为甚是可爱,楚庄王的行为也天真,其中况味,耐人寻味。
景公是个倍受褒扬、颇有担当的君王。面对天象不正,司星人员说可以移给臣相、百姓和年成,都被他一一否定的,而愿意以身来承受。在那个时代,有此民本思想,是相当难得的。但是,如此品行,虽为上天所闻,“徙三度”,并未能让宋国强大,而是渐趋灭亡,是否隐有道德的力量毕竟有限之意?
宋微子开国,以逃隐与膝行始;亡国之时,以君偃“射天”结束。商纣王“为革囊,盛血,昂而射之,命曰'射天’”,最终亡国;君偃也是“盛血以韦囊,县而射之,命曰'射天’”,让诸侯觉得“宋其复为纣所为,不可不诛”,于是齐与魏、楚伐宋,“遂灭宋而三分其地”。这是骨子里的基因作怪吗?商纣王的基因过了1100多年,仍在宋王偃血液里流淌?就如太史公言项羽是“双瞳子”,盖舜之苗裔一样?
读《宋微子世家》,让人有看人类孩童时代的感觉,那么任性地为善,任性地为恶,任性的表达自己的情绪,然后承受所必须承受的混乱与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