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遇上敦煌 | 《敦行故远》特展,跨越时空的对话

去年的故宫600年特展,向大家展示了故宫从营造到几次主要修缮的历程,我们反复思考:如何让看起来“繁琐”且“枯燥”的历史更好的传播给孩子们?

万幸,这些年我们从故宫、圆明园、颐和园、古建筑博物馆等等这些历史的载体上不断给孩子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引导孩子去看、去想、去思考。

时隔一年,故宫又迎来了仅限2个月的重大特展——『敦行故远:故宫敦煌特展』。这次特展可以说是中华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两大IP会晤,也是时隔70周年的再次聚首。

将位于河西走廊的敦煌搬到身边的故宫,对于很多孩子们而言是幸运的。但是在面对这段遥远且陌生的文化背后,爸爸妈妈们是否也有同样的忧虑:

为什么要让孩子去了解敦煌?

如何让孩子去了解敦煌文化?

敦煌的美和艺术和我们现如今又有哪些关联?

怎样利用现有的展品为孩子建立文化的框架?

.........

仅一个展览讲述延续千年的丝路敦煌历程,确实是一件难事。万幸的是这一次展览为敦煌研究院故宫博物院联合展出,共计188件文物,这将是一次难得的文化盛宴。

我们特别邀请博文老师带大家走进延绵千年的丝路敦煌,走进紫禁城:透过掩埋在河西黄沙中的文字木简,墙壁上各类艺术形象及生动故事,石龛中沉静或略带微笑的佛菩萨造像,中西交流碰撞中产生的各色乐器,及最能展现文化演进的复原石窟......携手再现中华文明穿越时空的华彩乐章。

视频来源:敦煌研究院

-敦煌的美和艺术-

华夏文明,悠悠千年。若想找一个地方能“行五十步越百年,行百步越千年。”那一定是敦煌。中原文化、佛教文化、西亚和中亚齐聚一堂,它们在这里交融、碰撞。

在面对敦煌的美和艺术,我们不断思考:能为孩子带来什么?我们可以先看一下,敦煌研究院首任院长常书鸿的女儿常沙娜,是这样描述她在莫高窟的学习时光:

建于五代时期的窟檐斗拱上鲜艳的梁柱花纹;隋代窟顶的联珠飞马图案;顾恺之春蚕吐丝般的人物衣纹勾勒;吴道子般吴带当风的盛唐飞天;金碧辉煌如李思训般的用色……我在大漠荒烟中修行着自己艺术人生第一阶段没有学历的学业

在后来,常沙娜将敦煌壁画中的元素运用到现代社会中,其中包括人民大会堂的天顶花灯,在香港闻名的紫荆花雕塑。

敦煌的美和艺术早已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孩子们透过代代匠人笔下的壁画色彩,培养审美能力和无限的创造力。

但是面对这样难得的特展,家长们自知敦煌的美,却苦于:如何将敦煌的美传递给孩子们?

只讲历史?好像需要梳理的内容特别庞大;

只讲佛教?孩子们不感冒,家长也会觉得乏;

只讲色彩?背后历史和文化似乎缺失太多。

要想能够让孩子去消化和理解,同时让父母也能参与思考进来,我们不妨这样?

为什么古人要在崖壁上开窟造像?

为什么要在墙壁上画满各类神佛?

是什么人创造了那些美轮美奂的艺术作品

乐队没有人也能自行演奏?琵琶真的能够反弹?

佛教石窟中为什么会出现伏羲女娲一类的道教题材

千年过去了,为什么有些颜色依旧明媚鲜艳,而有些则变成棕黑色?

| “飞天”竟是敦煌石窟的形象大使

“飞天”作为一种佛教造型艺术,最早见于东魏成书的《洛阳伽蓝记 》。书中记载:“有金像辇,去地三尺,施宝盖,四面垂金铃七宝珠,飞天伎乐,望之云表。” 

看到飞天,或许我们还可以这样思考一下:

如此庄严肃穆的佛国世界为何会飞天飞舞?

它又是如何落户敦煌?

又是如何创作出来成为敦煌的形象大使?

从北凉到元时期,飞天的形象又发生过哪些变化?

它又是如何从印度飞天成为中国飞天?

| 安史之乱“导火线”竟是敦煌壁画上的胡旋舞

一段舞蹈竟有如此大的影响力?想当年风靡全国的胡旋舞,杨玉环和安禄山都曾是这段舞蹈的最佳代言人。

要想跳好这一段胡旋舞需具备三大元素:丝绸飘带、小毯子、抗转晕的脑袋

得亏了丝绸之路促进了宫廷舞和胡旋舞的奇妙融合,在敦煌壁画上各类的舞蹈动作上,我们也将能感受到胡旋舞的影响力。

莫高窟 220窟 初唐 胡旋舞

| 古代音乐会大赏:谁才是最强C位?

当我们端详壁画的时候,是不是常常看见伎乐手中那些似曾相识却一时叫不出名字的乐器?总是会想:它们的原型是什么?现在的人们还在用这样的乐器吗?

除了最具代表性的琵琶,这类弹拨类乐器之外,还有哪些乐器你能认出来呢?

随着外来乐器的涌入,这场盛大的音乐会当中,哪位将能脱颖而出,成为本次的最佳C位呢,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去聆听一场音乐的盛会吧!

-穿越千年的历史之旅-

从“西学东渐”到回归中国本土优秀文化,从萌芽到长时期衰落遗忘到如今展现到大众的眼前,实属不易。

今天我们站在展览的文物面前,这将是一场跨越古今的对话。

作为丝绸之路上的咽喉之地:敦煌。浓缩着中国1600多年岁月的历史,敦煌的出现和发展与历史、地理、丝绸之路息息相关。这样漫长庞大的历史长河我们该如何和孩子述说?

从大家耳熟能详的大事件中,我们去了解丝路敦煌的历史,了解中华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 敦煌为何成为丝绸之路的“天选”

我们都知道敦煌被称为丝绸之路的咽喉,但是你知道为什么是敦煌吗?为什么这里又会形成独特的“敦煌学”呢?

位于河西走廊的南边是4000多海拔的祁连山,常年积雪难行,北边又是茫茫大漠,夹在南北两山之间,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地理走廊”。但是丝绸之路的产生,还是离不开最大的功臣:张骞。

| “丝绸之路”第一带货人—张骞

提起丝绸之路,就必须要说一说人教科本上常出现的一个名字——张骞。谁又曾想到颠沛流离的这十三年往返,被地理学家李希霍芬称为了:丝绸之路。

除了眼前最大的“苟且”应对匈奴以外,更长远的梦想就是“探知西域”。而这一去就过去了十三载。“张骞通西域”一时成了家喻户晓的美谈。

| 鼎盛二代时期:无名李工远赴敦煌

大唐王朝的富庶和开放,让丝绸之路再一次进入鼎盛时期。

李工此刻还是一位寂寂无名的画匠,随着众多的手工艺者远赴敦煌,他也怀揣着远大的抱负。而此刻的洞窟数量足够震撼李工。洞窟的始建到完成难以想象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为什么让孩子了解敦煌

| 知历史,懂兴衰荣辱

北凉的萌芽,隋唐的兴盛,元时期的衰落。在这些至今能寻到痕迹的历史载体上,孩子们透过文物看历史更迭,看文化交流与碰撞,看文化发展与留存。

| 了解多元化的艺术,读懂信仰的力量

作为宗教信仰和民族文化的交融之地,丝绸之路的诞生让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逐渐多元化。看古老艺术文明,浸透孩子审美力,见证中国传统艺术最绚烂的样子。

| 知晓文化传承与文化保护的意义

随着岁月的流转,敦煌的石窟也在肉眼可见的程度上褪色、脱落。在黄沙戈壁的恶劣环境下,或许有一天敦煌终将消失,而留给后世的文化将需要代代相传下去。

特约老师:博文老师

毕业于辽宁师范大学历史学(师范)专业,师从百家讲坛特约教授喻大华,专攻中国古代文化及思想史,兼修习西方艺术史。

曾任首博讲解员,历经大小展览数百场,研磨展览文物万余件。后转赴文物修复一线,在青铜器及佛像等修复领域小有建树。

曾荣获年度文物系统宣讲比赛第一名。

08年奥运会期间,负责接待重要外宾。

目前专注研究亲子领域的人文教育,主张通过多种形式的文博类课程来认识中国。

防疫卫生预案

为了大家的安全,我们不接受来自中高风险区域的人员参加活动,如果存有隐瞒,我们将保有追责的权利。虽然我们是室内活动,不太容易保持安全距离,但防疫无小事,请大家互相理解、并肩前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