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年,首先登场的三大套演出

今年是贝多芬年,各类贝多芬主题的演出必然纷至沓来。目前已经开票,或贴出音乐会预告的部分中,有三个系列非常值得期待。既为系列,自然不只是一场演出,但整体上,也未必是尽全集的安排。正好三个系列际会于深圳,因此前段时间已经有这张海报在朋友圈里被转发。不过,协奏曲和奏鸣曲的部分目前也已经公布了上海场。

张昊辰演奏贝多芬的五首钢琴协奏曲,绝对是他的大动作。事实上不仅对他本人而言,在中国钢琴家的范围之内,推出这样的演出也难能可贵。目前全集音乐会为数不少,一套全集本身并不能说明多少问题。然而,以一个非同一般的水平呈现全集,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

先前有人指出,中国钢琴家系统演出德奥经典作品,还是相当缺乏传统的。而目前这种情况已渐渐改观。去年,钢琴家贾然系统演奏舒伯特奏鸣曲,还发行了现场录音的唱片,全然是新一代舒伯特专家的风范。与此同时,堪称国内中生代主力的钢琴家李坚,也开始了他的贝多芬奏鸣曲全集计划,展现出非同一般的键盘控制力和独特的演绎视角。他的全集也有半套会延续至今年。

此时,张昊辰推出贝多芬协奏曲全集,也是意义重大的演出。因为他的确是一位非同一般的贝多芬演绎者,自从几年前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听过他弹《告别奏鸣曲》之后,我便一直期待再次欣赏钢琴家的贝多芬演绎。当时他在上半场弹了舒曼的《克莱斯勒偶记》,已经听得我沉醉不已,未料贝多芬还是成为惊喜。这首名作已被弹得太多,也或多或少形成一些套路化的风格。但是张昊辰的演奏,从触键到句法,都闪烁着意想不到的光彩。

这是非常有生气,让人耳目一新,同时焕发着演奏者独特魅力的演出。当然更重要的是,演奏绝无目前常见的为个性而个性的状况,强烈的表达丝毫不会影响原作结构的端正与音乐性格的纯粹。

本次演出协奏曲,指挥家弗拉达尔(Stefan Vladar)也是一位有名的钢琴家,后转向指挥,对于协奏曲的演出当是行家里手。同一套曲目的上海场将在上海大剧院演出,由许忠担任指挥,他恰好也是一位从钢琴家转型的指挥家。

伊莎贝尔·福斯特(Isabelle Faust)与钢琴家梅尼科夫(Alexander Melnikov)合作,演出贝多芬为小提琴与钢琴而作的奏鸣曲全集的音乐会也有上海的一轮,地点在上海交响乐团演艺厅。福斯特是目前小提琴界毫无疑问的中生代主力。

也许,先前这位浮士德小姐冒起时,我们一度怀疑她是否会像无数昙花一现的新人那样:出道时风光,有大公司热捧,被宣传为行业的新希望等等。然而几年一过,多少原先仿佛大有希望的人早已被抛诸脑后,不再被记起?可不知不觉,福斯特从Harmonia Mundi力推的新人,渐渐成为这一古典音乐旗舰品牌的主力独奏家。Harmonia Mundi这种长期经营一位(多位)可靠的音乐家的手法,也让它显得老派。

其实,只要听听福斯特的较早期录音,就可以明白此人的品味纯正,技巧也围绕着品味来呈现,演奏流露出自然不刻意的深度。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她灌录的舒曼为小提琴和钢琴而作的三首奏鸣曲。这张唱片由CPO发行,小提琴家有能力深入这些曲情复杂,音乐表现又不易讨好的作品。

相对于她在舒曼作品中的自然和清新,福斯特在Harmonia Mundi灌录贝多芬奏鸣曲时,似乎就加入了更多个性演绎的成分。但此时她演奏中的自发性,同样在一个恰当的尺度中表现,哪怕你会频繁留意到某些手笔,整体效果仍是自然的。

尤其是这位小提琴家的演奏方式本身,发音有着自然的优美趣味,揉音的运用也尽力避开许多人时断时续的技巧与品味缺陷。虽然也受到本真的影响,福斯特还是完全开出自己的道路。

福斯特演绎室内乐二重奏的钢琴搭档,正是Harmonia  Mundi旗下的另一位主力梅尼科夫。这两位音乐家的水平,音乐表现的分量,确实做到了斤两相称,在二重奏的录音中,哪一边也不为对方所压倒。并且长期默契所产生的那种呼应,确实带来欣赏室内乐的深层乐趣。这样一个组合,在国内聆听其演绎贝多芬为小提琴和钢琴作为的全部奏鸣曲,实在是不容错过的乐事一桩。

目前,上海四重奏已紧紧同贝多芬的作品联系在一起。乐圣的弦乐四重奏成为他们的核心曲目,在欧洲演出很多,也先后来国内演过多次。尽管如此,今年他们似乎并不准备再将贝多芬的四重奏带来上海演出。

这也并不奇怪,几年前,他们在国内举行的首次贝多芬四重奏全集音乐会即是在上海演的。之后,该组合又单独在上海演过晚期四重奏中的Op. 132,或许是感到再来演过于重复。因此在贝多芬年,反而换成了舒伯特作品专场。而本次在深圳的演出,上海四重奏通过两场音乐会,将贝多芬早期、中期与晚期的杰作各自选出一部分,实在是很好的安排。

我一直很热爱上海四重奏的演绎风格,原因很简单,就是四位提琴家能在一个正统美感与深刻理解的前提下,展现演绎者的丰富个性,发掘作品的内涵。乍看之下,这似乎是任何一个成功的演绎组合,或个体的演绎者都应当做到的。但事实上,这些目前已成为极为宝贵的品质,且就大方向来说,几乎没什么比这更宝贵的东西了......

目前某些弦乐演奏的风格,及其想要建立的“特色”,其实是违背弦乐演奏本身的艺术规律的。当然,如果考虑到结构层面的因素,很多站不住角的个性处理也就完全超出弦乐演奏的范围之外了。某个相当有名四重奏的组合,我听了他们的舒伯特四重奏之后,便感到兴致阑珊,而最近他们也发行了贝多芬全集的唱片。

然而,数年前上海四重奏的现场演绎中,许多神来之笔至今仍旧让我感到犹“音”在耳,历历在目。表现早期杰作的精美性,从发音的雅致到结构的呈现,毫不刻意,却有那么多值得玩味的东西。而当几位演奏家大胆地探索中期与晚期四重奏的深邃世界,听者确实会面对当代室内乐演出一些最为光辉的瞬间。自己当时为此写过一些文章,这里也就不再多说了。

贝多芬四重奏的全集演出有多方面的难度,本次上海四重奏内容充实的两场“选集”是非常好的做法,希望以后也能来上海这么演。不过今年该组合的舒伯特专场也绝对值得期待,尤其是还有同王健合作的舒伯特《弦乐五重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