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一墓——安阳殷墟花园庄东地54号墓-亚长墓(古物地域性研究资料必备欢迎关注、分享)
本周一周一器器物为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收入的民间捐赠藏品,此类藏品,从笔者的经验以皮壳作为区分和判断,多属于殷商遗址的遗物,此遗址之前有介绍过,可复习相关链接:
本周取其中也比较典型的另一个墓葬做介绍,以其青铜器为主题
遗址名称:安阳殷墟花园庄东地54号墓-亚长墓
遗址时代:商代
遗址地点:河南省安阳殷墟花园庄东地
发掘单位:河南省博物院考古研究所等
发掘时间:2000年12月
2000年12月,为配合花园庄当地基本建设,中国社科院安阳工作队在花园庄村东展开钻探调查工作,发现该墓并展开抢救性发掘。该墓规模较大、保存完好,随葬品丰富,是近年来殷墟保护区内发现的较为重要的商代墓葬。
亚长墓M54位于花园庄村东约100米处,东距洹河约100米,南距殷墟宫殿宗庙区防御沟约50米,东南50米处是1991年发掘的甲骨坑(H3),向北约390米是大型“凹”字形建筑,西北约500米是妇好墓。墓口上的地层堆积可分为3层,第3层为商代地层,年代为殷墟四期。3层下为房屋夯土基址F1,F1叠压M54。
54号墓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口小底大。墓口长5.04、宽3.23-3.3米,墓底长6.03、宽4.15-4.4米,墓口距地表1.1米,墓底距地表约7.3米。方向0度。墓内填土为红褐色夹杂黄白斑点的五花土。墓底四周有经夯打的熟土二层台,南高北低。南部二层台高1.87米,北部二层台高1.65米,二层台平均宽约0.8米。墓底中央偏东处有一长方形腰坑,长1.08、宽0.62、深0.7-0.85米,其底部北高南低。该坑中部向东与一长方形浅坑相连。
墓内有一椁一棺,虽已腐朽,但板灰痕迹清晰。椁长3.82、宽2.2、高1.65-1.87米。椁盖由21块东西向的木板组成,木板宽0.18-0.26米,厚约0.05米。南北两端的木板各有一半架在南北二层台上。椁壁板在四角处采用榫卯方式结合。椁盖髹漆,以黑漆为主,兼有红漆与黄漆。椁底由11块南北向木板组成,在南北两端的下面各铺1块东西向的枕木。木棺位于椁室中部偏东,长2.45、南宽0.7、北宽0.85米,高度不详。棺盖髹红漆,花纹精美,以夔龙纹和鱼纹为主。棺盖的四周饰有金箔。棺内底部铺满朱砂。
墓主为男性,头向北,俯身直肢。人骨保存欠佳,只残存头骨、四肢骨及部分盆骨,余皆成粉末。墓内殉人15人,殉狗9条。54号墓出土随葬器物极为丰富,包括青铜器、玉器、陶器、石器、骨器、蚌器、竹器、象牙器、金箔、贝等各类遗物共570余件(铜泡与铜镞以及贝大部分未统计在内)。青铜礼器主要放在棺椁之间的南北两端:鼎全部放在北端;方尊、方斝、方彝、甗、罍、盂、觚、爵等大多放在南端。青铜兵器大部分放在椁内棺外的东西两侧。玉器大部分放在棺内:璧、戚等放在墓主上身两侧;4件龙形饰放在墓主背部,从头到脚基本呈一条直线;玉管主要放在墓主的胸部及腹部。陶器如将军盔、罍放在椁内北端,其余被打碎放在填土及二层台内。贝类放在墓主身下。
部分出土青铜器赏析
手形器
这件铜手形器(M54︰392)的形制像人的右手,手指和人的五指一样,大拇指较短,中指较长,指尖略细,五指弯曲,呈张开状,指关节清晰可见,腕部中空,内有木柄的痕迹。手背饰兽面纹。残长13.2厘米,宽6.8厘米。
发掘简报中把这件奇特的铜器暂命名为“手形器”。那么,它究竟是什么,又有什么功用呢?作者在简报中没有详论。依其形状,我们推测这件器物可能是东周时期非常流行的器物——“毕”的早期形制。
在考古发掘中,经常发现“毕”的实物资料或者“毕”形象的遗存。陕西陕县后川2040号东周墓盖鼎(M2040︰77)中出土1件铜毕,形状像耙子,前端四齿弯曲,后端有细长的圆柄,柄后部加粗成圆銎形以纳柄,近銎口部有对称穿孔,銎中尚有朽木的痕迹。毕身镂孔为合首的双夔龙纹(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县东周秦汉墓》,科学出版社,1994年)。河南辉县琉璃阁1号墓中也出土铜毕1件,虽然此墓被盗,很多随葬品已被盗取,但这件“三齿叉”仍可看出是出土于铜鼎的附近(郭宝钧:《商周铜器群综合研究》,文物出版社,1981年)。山西长治分水岭M12也出土有1件形制相似的毕形器具(《考古学报》1957年第1期)王仁湘先生曾对此类器物进行过综合研究(《中国古代进食具匕箸叉研究》,《考古学报》1990年第3期)。
1998年,洛阳市文物交流中心在征集民间流散文物时,收集到1件铜匜,内壁錾刻精美图案。流左侧图案中有一盛满食物的圆鼎,鼎两侧各站一人,左侧一人左手执豆,右手执一长柄形器,右侧一人右手执一盛满食物的豆形器,左手执一长柄形器(徐婵菲、姚智远:《浅释洛阳新获战国铜彝上的刻纹图案》,《中原文物》2007年第1期)。实际上,这一长柄形器可能就是当时常见的铜毕。江苏六合程桥遗址发现的春秋末年刻纹铜片上也可看到毕形器的使用情况(《江苏六合程桥东周墓》,《考古》1965年第3期)。由此看来,此类铜毕形器通常是与铜鼎配套使用的。
综上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毕形制上有两大共性:一是均有长柄或装有长木柄,二是长柄一端都有多齿或漏箅装置。殷墟花园庄东地54号墓所出铜手形器恰也具有这两个共同的特征,因此,这件铜手形器也应是一件铜毕。
关于铜毕的用途,文献中有大量记载。《仪礼·特牲馈食礼》曰:“宗人执毕先入”。郑注“毕,状如叉,盖为其似毕星取名”。毕星,即二十八宿之一的毕宿。《毛诗·大东》有“有捄天毕”。笺云:“祭器有毕者,所以助载鼎实”。《礼记·杂记上》孔颖达疏谈到毕之用途时说“主人举肉之时,则以毕助主人举肉”。由此可知,毕乃古人进行礼仪活动时用于从鼎中“举肉”的工具。
这类毕形器通常形体较大,并非日常生活中所常用之物。由于简报的图中不能确定这件铜手形器的放置位置,但殷墟花园庄东地54号墓中所用铜毕装有木柄,应是与同墓所出通高近半米的大圆鼎(M54︰240)配套使用的礼仪用具。
"亚长"青铜钺
殷墟二期
2000年 河南 安阳 花园庄东地54号墓出土
花园庄东地54号墓共随葬青铜钺7件,是出土青铜钺最多的殷墟墓葬。这些青铜钺多铸造精良,纹饰精美。其中6件铸有"亚长"的字,说明这些青铜钺为亚长本人所有。可以推测,墓主人亚长的身份极为显赫,其军事权利甚至不亚于武丁的王后妇好。
"亚长"青铜牛尊
殷墟二期
2000年 河南 安阳 花园庄东地54号墓出土
这件牛尊通长40cm 带盖高22.5cm 腰围52.5cm 重7.1kg。整体呈体态健壮、形象非常逼真的水牛,牛头前伸,嘴微微张开,面额下凹,目字形眼,眼球上凸,两耳外展,头顶有一对向后弯曲扁的菱状大角。牛的背部微微下凹,牛背上有一长方形盖,盖中部有一半环形小钮,盖与器身有子母口相扣合,结合的非常巧妙,牛腹丰肥,腹下有四条壮实粗短的腿,组末端显蹄瓣,足后部有突起的小趾,牛臀部呈弧线状外鼓,臀后部有一下垂的短尾,整件器物的外表碧绿,栩栩如生。
牛尊的最大特点,还是表面的纹饰。牛眼两侧各饰一小虎纹,卷云纹角,通体饰有鳞状纹,牛的下颌两侧各饰有一鱼纹,双耳下饰小鸟纹,牛颈上部饰饕餮纹,腹部两侧饰虎纹,虎头向下,对着前蹄,在牛尾的左右两侧,各有一s型的直立夔纹。与牛身扣合的盖钮顶部饰菱形纹,牛足的两端饰有饕餮纹。“牛尊”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一批批来自世界各地参观的宾朋。
商人制作的动物造型的青铜器或雕刻艺术品很多。这件青铜尊仿水牛制成。其眼、耳、鼻、嘴、角及体貌神态表现得生动逼真,说明工匠对水牛非常熟悉。水牛的存在也表明,当时殷墟地区的气候比今天安阳地区更为温暖湿润。
在殷人观念中,体格健壮,有一双弯曲而有力的大角的水牛更具灵性,所以让他充当人与神沟通的媒介,担负通天地神兽的重要角色,主要用于祭祀。同时牛尊的器身满饰动物纹,在商周时代的神话和美术中,动物或动物纹样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祭祀中被视作神奇力量,扮演沟通天地的助手。
"亚长"青铜牛尊 纹饰
这件商晚期的“牛尊”集铸造、设计、雕刻艺术于一身。既是精美的艺术品又是生活中的实用品,承载着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是一件不可多得的青铜精品。
"亚长"青铜觥(gong 一声)
殷墟二期
2000年 河南 安阳 花园庄东地54号墓出土
青铜觥为酒礼器,主要用来盛酒、斟酒。因为多数青铜觥的造型与动物或神兽有关,《诗经》等文献中又称其为兕(si四声,古时称雌性的犀牛)觥。
"亚长"青铜方斝 (jia 三声)
殷墟二期
2001年 河南 安阳 花园庄东地54号墓出土
商代青铜斝包括圆形和方形两种类型。青铜方斝的数量远远少于青铜圆斝。一般认为其规格也高于青铜圆斝。妇好墓出土青铜方斝4件,亚长墓仅出土青铜方斝1件。
这几件典型器值得细细品味欣赏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