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故事】俺庄的人

俺庄的人

文/晏金福

       俺晏湾庄很早以前就是远近闻名的富庄,可是俺庄的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却是封闭的、保守的。就说吃大锅饭那时光吧,那时双灵公路还没通,也没有客车,连自行车都少有,人们出行,全靠两条腿。俺庄有一条南北通衢大道,每天各色人等,往来不绝。田间地头,社员们最喜欢的就是对路人评头论足。人家的头发梳得亮些,就说苍蝇拄拐棍也爬不上去;烫个头,有的说像瓦笆(笆斗),有的说像鸡窝;搽点胭脂,说抹得像庙门;涂点口红,说像吃了死孩子;裤子熨条缝,说可以刮胡萝卜了;穿双高跟鞋,说点豆子刨埯子省了镢头了……

       就是这样的人群,在改革开放以后,也跟上了时代的步伐。最先蠢蠢欲动的是几个不安分的年轻人。记得有一个叫小B的,个子不高,但很机灵,在生产队里就是个下油锅也要站高冈的人。这边政策刚有点松动,他就迫不及待地窜出去了。时间不长再回来,就穿得人模狗样了。靠什么挣的钱?乡亲们议论纷纷,说什么的都有,反正说好话的不多。俗语说,秦桧还有三个相好的,小B再出去,就有了跟班的。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渐渐地,他们的故事就传了出来。

       有一个人把捂住脸,不停地哼哼,不用说是牙疼。突然对面来了一个西装革履的人,问:“你牙疼?”“唔。”那人点了点头。“我是        xx医院的牙科医生,张开嘴我看看。”西装说。那人把嘴张开,西装看了看,说:“你这是虫牙,看,牙都咬烂了。我给你逮牙虫,逮了就好了。”“得多少钱?”那人问。“不贵,一毛钱一只。”西装回答。那人犹豫了一下,俗话说,牙疼不是病,疼起来要命,可能是实在受不了了,就点点头,答应了。于是西装从包里掏出一个药瓶、一把镊子,说:“张开嘴!”那人遵命把嘴张开。西装用从药瓶里夹出一块药棉,说:“消消毒。”就用药棉在牙上擦了擦,说:“把手张开!”那人把手张开,西装便从那人嘴里一下一下地向外夹虫子。不大会儿,西装说:“没有了,数数吧。”一数,21只。“还疼吗?”西装问。“不大疼了。”那人说。“掏钱吧,零头不算,给两块吧。那人掏出一把零票,哆哆嗦嗦地数了两块,递给西装。西装接过来,往口袋里一裝,扬长而去。有人可能会问,哪来的牙虫?这不科学牙呀。当然不科学,病人嘴里本来没有牙虫,问题出在那药棉上。俺庄不是有芦苇吗,那药棉上的牙虫其实就是苇虱子。那捉完了牙怎么就不疼了?一是心理作用,二是西装的药瓶里有碾碎了的冬眠灵。那西装便是小B。两块钱搁今天,当然是微不足道了,可是却得用一百多个鸡蛋才能换来,那得攒多长时间啊!

      类似的骗术还有很多,有的我根本说不出口。俺庄人听了,无不嗤之以鼻。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越来越多的老实人意识到,窝在家里,靠每人亩把逐渐薄起来的土地,是无法发家致富的,于是纷纷南下北上,寻找赚钱的门路。在珠三角的电子厂里,长三角的袜厂、服装厂里,温州的鞋厂里,东北的蔬菜大棚里,新疆的棉田里……哪里没有俺庄人的身影?他们靠着勤劳的双手,每天十个小时以上的辛劳,燕子衔泥般一点点地积累着财富。终于,他们攒够了钱,于是,按照久已艳羡的老板的小洋楼的模子,建起了自己的小楼。这些楼房风格各异,千姿百态,争奇斗艳。有人说鼓浪屿是万国建筑博物馆,我觉得,俺庄不愧为中国建筑博物馆,我为此而骄傲。

       但是,大潮涌来,难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原来为俺庄老少爷们所不齿的小B们,由于来钱快,又轻松,也逐渐有了市场。不过,后来的这些人可谓“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他们的本领却是又上了一层楼。有的光头一剃,袈裟一披,堂而皇之走街串巷,或化缘求赠,或卜宅择吉,常为愚昧人之堂上嘉宾。他们摇唇鼓舌,信口雌黄,酒足饭饱之后还能赢得丰厚的布施。有的更是长袍马褂,或布袍草屐,出入于星级饭店、高档会所,俨然姜子牙垂钓于磻溪,专等大鱼上钩。他们善于察言观色,审时度势,瞅准目标后冷不防地抛出一句话,就如扔出吊钩,然后若无其事地享用自己不菲的消费。如果鱼儿不上钩,他可就亏大了。可是,那些自以为聪明的达官贵人,或富商巨贾,往往会被他们的话弄得心神不宁,六神无主,鲜有不上钩的。只要这人一回头,他就百分之百地成功了。他会凭生花之舌,忽悠得那人晕头转向,心服口服,不仅会心甘情愿地为他的高额消费埋单,还会为他随手掏出的、从义乌块把钱批来的物件付出几千甚至上万元的高价。这些人出去一趟,一般十到二十天,除去开销,总会有万而八千元的进账。所以这些人的小楼在俺庄也往往是鹤立鸡群。按理说,这样的不劳而获是应该收到唾弃的,,可是现实情况却恰恰相反。俺庄的小伙子虽然和往年一样不愁说媳妇,可是我听说女方在看门户的时候,好像特别关注男方家里有没有当和尚的。如果有,那是一说即成;如果没有,那就得考虑考虑。这真是应了那句“黑猫白猫”的名言了,我不知道这是社会的进步还是悲哀。

本文作者晏金福,1941年生人,老人家是安徽省散文家协会会员,宿州作家协会会员、宿州散文家协会会员,灵璧师范学校退休教师、《磬乡文学》执行主编灵璧家园网【磬乡文苑】版块版主。


(0)

相关推荐

  • 一笑膏主治风牙虫牙

    一笑膏主治风牙虫牙. [方源]<扶寿精方>. [组成]陈艾(捶净)一两川椒(连子用) 细辛蜂房各五钱雄黄(另研)蝎梢各三钱防风五钱槐柳青条一两 [用法]上锉细,高烧酒二碗,煎一碗,生绢绞去 ...

  • 陆生作微童话67:牙虫改行

    陆生作的聪明作文法 证明为骨 聪明为丰腴 牙虫改行2018年5月15日,嵊州爱德学校,听作家汤汤讲座,用牙齿为种子,现场编的童话. 文/陆生作 夜深了,睡觉了,突然,咔咔咔,咔咔咔--上排牙敲着下排牙 ...

  • 牙科老板告诉你,牙疼别不当回事,不重视会吃大亏!

    很多人都有同样的经历:今天牙疼,明天又不疼了,后天稍微有点疼,大后天又不疼了.疼的时候发誓:明天一定要去看牙科,但等到第二天睡醒起床,摸了摸脸,发现牙突然又不疼了,看牙计划再度搁浅.即使过了几天牙又开 ...

  • 牙疾

    实在忍无可忍的时刻,我牙嘶口裂地来到街头.北方往进一灌,加剧了疼痛的难度系数.正巧一中年妇女抱着狗在遛,我头昏脑胀,莫名其妙,瓷眉瞪眼地围着转了两圈.她杏眼一瞪,将狗头往怀中紧了紧,忿忿地去了.牙疼么 ...

  • 【灵璧故事】奶奶其人

    奶 奶 其 人 文/抱璞斋主 (网络配图,图文无关) 我的奶奶苏氏(1895一1982.8.),因为她裹过脚,庄邻送她绰号"苏小脚".我们庄上还有两个小脚:一个叫周千金,一个叫六夫 ...

  • 【灵璧故事】游集人深深怀念的张兴芳老人和她的那些故事

    张兴芳和她的国民党中将丈夫陆福廷 文/邱德龙  在游集镇张楼村的老一辈人中,只要一提起他们的老姑奶奶张兴芳的名字,都会肃然起敬,无不为拥有一位慷慨捐资建石桥便利乡亲.盖学校广育人才的善举大义的巾帼楷模 ...

  • 【灵璧故事】小编老师的老师的故事,灵璧人应该有记忆~

    我的老师 张 子 平 先生 文/抱璞斋主 (网络配图,图文无关) 我的老师张子平先生,1957-1958学年度,在梨树小学虽然只任我六年级一年的语文课,但在小学老师中,我对他的印象是最深刻的.1957 ...

  • 【灵璧故事】那些年发生在朝阳镇刘南场庄的故事,您听说过吗?

    灵璧地名文化: 话说朝阳镇刘南场庄 文/赵秀永 (网络配图,图文无关) 灵璧县北50公里.苏皖交界处有一个千年古镇--朝阳集.在这个镇的东南一公里,屹立一个古老的村庄--刘南埸庄.人口400余人,除一 ...

  • 【灵璧故事】那些年,灵璧人跑返的日子

    跑反 文/晏金福(78岁) "鬼子来了,赶快跑哇!"我们全家正在吃晚饭,外面突然传来了吆喝声.妈妈把碗一推,拉着姐姐和我就往外跑. 一出门,就看到庄子里到处是乱窜的人群,大人喊,孩 ...

  • 【灵璧故事】六十年前,农村人做卖鞋

    六十年前,农村人做卖鞋 文/同龄人 也许有人会问,做鞋就是做鞋,卖鞋就是卖鞋,连在一起应该说"做卖鞋",怎么说是"做卖鞋"呢?二者的区别在:"做鞋卖& ...

  • 【灵璧故事】禅堂街,禅堂人与古驿道

    禅堂街,禅堂人与古驿道 文/胡桃夹子 "禅堂",参佛,礼佛之地矣!把"禅堂"用做地名,也算是先人智慧的神来之笔.       禅堂街和其它集镇一样,也是一个多姓 ...

  • 【灵璧故事】人穷不能志短

    人穷不能志短 文/清平乐     母亲离撒手人寰已近十载了,每每当我想起母亲时,她那句"人穷志不短"的话语,就会在我耳畔萦回.     我出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因家境窘迫,在襁褓 ...

  • 【灵璧名人】灵璧曲艺名家庄怀先的故事

    灵璧曲艺名家庄怀先传 文/刘帮銮 (网络配图,图文无关) 庄稼原名庄怀先,生于一九三八年. 籍贯安徽大灵璧,隅顶口外城东关. 生不逢时值战乱,鬼子飞机扔炸弹. 家开染坊被炸飞,五间草屋都烧完. 全家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