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故事】灵璧朝阳镇浩然公的那些故事
话说聪明博才好学沈举人——浩然公
文/ 赵秀永
皖东北、淮北平原,有一个依山傍水的千年古镇-灵璧县朝阳集。它紧邻淮海战役古战场及楚汉文化发源地彭城(今徐州)。这个集镇东部四公里,有一个环境幽雅,历史文化底蕴渾厚的古村:朝阳镇冠山村沈家庄。这里传颂着很多动人故事,笔者曾在这里工作多年。带着好奇的心理,利用工作之余走访。时任朝阳镇农业银行主任、冠山村原党支部书记沈桂臣先生,和博才好学的沈举人——浩然公后裔、老党员沈文贵先生。
当二位先生明白我的来意后,微笑着对我说:这些事嘛!说起来话长。他们纷纷翻出家谱,找出资料一一展示在我的面前。并带我考察了沈举人遗址,清朝康熙年间官府授于沈公的举人琼花,和陶瓷烧制底座龙展凤尾,以及墙壁浮雕。我醍醐灌顶,终于找出了答案。
据编修于民国34年的沈氏宗谱和《史记》记载:沈姓是历史上悠久、古老华夏姓氏之一。周文王正妃生十子,而沈姓始祖聃季公最小,最贤达。聃在古语中皆通’沈’,为聃国即沈国。而:季排行最小,载是名。周武王驾崩,其幼子成王继位,老三管,老五蔡携殷裔武庚作乱叛周。成王命周公旦平叛,载公扶助有功,封载公于沈国(今河南)。为诸侯国,沈国始封之国君。载公扶幼侄成王,治国安邦,令行天下是以诸侯卒宗周为共主。因此载公后裔为缅怀始祖感恩戴德,激励后人,便确立沈氏为载德堂。
而朝阳镇沈家庄沈姓因何而来?二位老先生回忆说:清朝初期,这里杂草丛生,芦苇浩荡,渺无人烟。我们姓沈的祖居地在江苏省睢宁东沈家湖。六世祖从睢宁到宿州、阜阳等地做生意路过此地歇脚。六世祖是个上知天文地理,下晓天干地支村贤大儒。观这个地方,二山怀抱,倚山傍水,土质肥沃,是个风水宝地。于是他回老家做生意回来,携妻子儿女举家从沈家湖迁到这里居家生活。
沈姓来到这里后,拓荒造田,建宅立院,精耕细作,勒俭持家,生活越来越好,人丁越来越旺。后来葛赵等姓也迁来,但是沈姓占了大多数,于是众议取名:沈家庄。
沈姓种地不忘育人,集资在庄西头,聘私塾先生建,学堂。读书识文,书声朗朗,生机盈然。这个庄西头山腰有一户沈氏母子,夫病早亡,撒下幼子,孤苦贫寒,其子浩然,自幼唇裂。交不起学费,上不起学,只好学堂窗外聆听老师讲课。久之被老师发现,尾随家中探情。见家中贫寒,免其学费,课堂就读。浩然束发就缚,勤学苦读,学六艺大节。值岁荒,中午放学,喝山泉水,吃母亲为其炒熟的黄豆,之后早到学堂读书诵诗。沈氏这种刻苦学习,积极奋进的精神,感动了先生,重点培养。浩然公成绩冠童,文章传乡里,声名远播,乡试一举中秀才。人云亦云,学生耻辱唇豁,沈而不意,从而自卑。反而广交朋友,纵论天下大事,深究所学。第年府试中文举人,官府送来官服官帽,和举人琼花,雕刻屋枕,题字表彰。
清康熙二年春日,帝夜卧东宫,子时,康熙帝梦见山崩地裂,天晃树摇,宫殿将倾,龙椅欲翻。帝惊呼大叫:天将灭清!这时只见殿外冲进一人,高呼:我主休慌,臣来救驾!说的迟,来的快,只见那人连忙把龙椅扶住,保帝安座如山。天地当时安静如初,帝见其人,膀大腰圆,红光满面,象鼻莲花齿(大象的鼻子,像征吉祥,口中两侧门牙刺外左右,形如莲花。)康熙帝惊叹:这是观音菩萨派使臣前来救驾。帝醒后,一身冷汗,转眼一看不见其人。
(本文作者)
康熙帝急忙召见大臣,传画师,描影像,下诏遍访其贤臣。
后来官府搜访到邳州府朝阳镇冠山村沈家庄,对照图像正是举人沈浩然。官府上报京城,帝下旨进宫见驾。沈公欣然高兴,转心而想,我这面目丑陋,如见皇上惊吓不轻,定吃罪不小。忽想一计,于是秉请钦差,我收拾东西,安排家小,改日必到京城见驾,钦差应允,回京交旨。
而浩然公急忙安置家小,收拾东西,到了彭城(今徐州)找人把两个外刺门牙拿悼,束装打扮到了京城,康帝下旨,法定上殿,浩然公跪叩殿堂,帝命抬起头来!沈头面帝,康熙见其人不像梦中之人,象鼻子有,没有莲花之齿,不是其人。帝传旨退堂。浩然公下殿后悔恨交加,本想修面,以取龙悦,不想弄巧成拙。
事在有人说,沈举人没有官运,如果不修面不拔牙,定能在宫庭里弄个不小的官职,也能为沈家光宗耀祖。
沈举人、浩然公刚正不阿,申张正义。在附近村庄有遭受不平之事,乡亲们都来我他评说。他都能挺身而出,为黎民百姓代写诉状,从不要一分钱。有时还只身前往府衙代民伸冤,受到当地村民的爱戴,被称为:沈青天。由于沈举人门耿直,清廉,也得罪了不少当地官员,沈始终没有得到重用。晚年一身清闲,整目饮酒作诗,聚儒谈天说地,和周围百姓相处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