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无恙 || 蔡毅:被“逼”下岗的“猛士”

见证战“疫”的100张面孔

本期人物档案

蔡毅,男,80后,共产党员,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硕士学位,副主任医师、副教授,湖北省医学会疼痛专业委员会委员,武汉市医师协会副主任,武汉市中心医院疼痛科主任。疫情期间,始终冲在第一线,接管发热病区,接待援鄂医护,还时不时当一把志愿者......

鲁迅先生有一句话,我印象至深。这句话是这样说的: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抛开任何的背景,这句话似乎都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意味。

疫情期间,有这么一个人,他所在的医院是一所一直身处漩涡中的医院,而他的所作所为,好像有点不按套路却又令人不得不由衷点赞。

而他,身为外科医生、疼痛科主任,却带头报名,主动请缨,冲在了第一线,他和他的团队接管了本院的发热二区。另外,当同事被感染时,很多人都避犹不及,他却主动伸出援手;在连续作战之后被“逼”下岗,他又自找了接待援鄂医护人员和培训核心工作人员的“活”,还抽空充当“志愿者”;同时,他还是一位“网红”作者,他的微博、公众号、朋友圈都是粉丝云集,共鸣者众,包括众多明星,甚至还惊动了央视;他也是中心医院足球队正印前锋,一篇“喊话”发出,惹得有人送来了韩乔生签名的足球服......

他叫蔡毅。很多人说,他是一个另类的医生。在我的眼里,他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真的猛士”!他用精湛的医术去挽救着新冠肺炎患者,也用朴实真诚的文字记录着这场战“疫”。

人生若只初相见

我初识“蔡毅”,是因为有人在微信群里传他于2月1日深夜发的朋友圈。

临近凌晨时分,他写下了一千二百多字的一篇长文。我先是为他的文笔震惊,有点不敢相信如此清晰、流畅的文字出自一名医生之手;接着为他写的内容感动,这是一个多么有爱心、多么敢担当的医生啊!

蔡毅在这篇文章里,说到了院里的一个小护士被感染了新冠肺炎,所有进来的同事,估计也知道了,绕开她走。昨天的同事,今天就仿佛被嫌弃。他说:“我知道按照制度,我也应该绕开她,但我真做不到。”

这句话其实很朴实,但又很扎心。还有什么会比人性更令人动容呢?

接着,蔡毅耐心地开导小护士,稳定她的情绪,又说服她跟家人通了气。然后,又冒着风险,开车送她回家......

因为每天在污染区工作6小时以上,护士要给患者打针、送药、送吃食,给重症患者端屎端尿,长时期的密切接触使她们比医生更容易被感染。

“不要说我们自己不注意防护,我们不是傻子,当外面患者一拥而入,我们经验不足的进入刚改,或者没怎么改的病区,穿着不是那么标准的防护服,戴着不如仁爱医院的口罩,给超标准的新型肺炎患者,展开工作,如何规避风险?”

事实上,在几天前的1月27日,蔡毅带领他的团队已经进驻并接管了武汉中心医院发热二区。他说,我们医疗人员,一起并肩作战,还要防范身边的战友,是否可能是疑似潜伏期的带毒者,这个该死的病毒,潜伏期都会传染,这么高压的医疗环境,这么紧缺的医疗人员,这么久的工作时间,如何防护医疗人员之间,潜伏期人传人,谁告诉我?

为此,他在文末补充道:欢迎大家实名转发!希望能让医护人员的眼泪,可以转化为武汉市民对抗疫情的勇气!

我突然发现,关心被感染的同事,也许只是一种本能的勇敢,而由此及彼,希望市民配合、顶住,彰显的却是一种理性的大爱!正如他说的:我的心情,没办法开朗,但我是老大,我要顶着!

我不得不承认,他是一位超级有爱的“猛士”!“医者仁心”,莫过如此吧?

人海茫茫,那一次算是我与蔡毅医生的第一次“遇见”。我为他深深感动了!于是,我开始不自觉地关注起他来,网络上关于他的消息、他在微博上更新的内容,还有他的微信公众号,都成了我目光追逐的方向。

一不小心,我也成了他的一枚粉丝。

情到浓时不怨尤

其实,一开始,我还以为,蔡毅天生就是一位爱好写作的医生。甚至看到近期关于他的各种文章之后,我还自以为是地模仿一个老套的句式写了这么一句话:一个不会写作的足球运动员不是一个好医生。

结果,我发现我错了。

蔡毅的微博创建于2012年7月,可是直到2020年2月6日前,他的微博仅仅更新了16次。当他的微博粉丝数达到97万+的时候,他的微博发了59篇。

也就是说,他根本就不是一个“没事刷微博”的人。

蔡毅经常发文的微信公众号,也只是疫情开始才稍微多发了几篇。而浏览他的微信朋友圈,也会发现,在1月23日前,他会隔三差五地发一些工作和生活的琐事,1月23日之后,他发圈的频率明显加速,写出了很多很有分量的文字......

原来,这一场疫情,累积了他太多的情感。

“终于等到这一天,我们中心医院开始下外科动员令了,内科医生都上了,轮到我们了。”这是蔡毅朋友圈中关于新冠肺炎的第一条内容。

这次疫情暴发后,他所在的医院,各科的医护人员陆续都上了一线,先是呼吸内科,然后是内科,蔡毅所在的疼痛科则等到了1月23日。

俗话说“文如其人”,蔡毅的文字一如他做人做事的风格:简单、直接,他说话也是如此:语速很快,可谓快人快语。你看——

“不需要太多言语,我也不想马赛克掉我们中心医院兄弟姐妹的名字,这些人都是勇士!也不用太多的煽情,调令一下,没有躲的,只有嗷嗷就上的。

所有外科基本都是科主任带队,是不是党员,早就不重要,我们只想对得起身上这件白皮。

我跟我们科兄弟们说了,医生一辈子不碰一次疫情,就像他妈的当了兵,一辈子没扛过一次枪那么郁闷,事到临头,岂有退缩。

谁不怕呢?医生也怕,但是在这个时候,只有互相鼓劲,迎头而上。我们怕了,退了,武汉怎么办?”

1月25日18点,他在朋友圈发出了第二条消息:

有时候,感动就是这么自然而然!

同学群求助,一千五百个N9口罩,40个护目镜,谢谢帮忙送到武汉各个抗击新型肺炎的一线,不求留名!

我是大班长,且我是三甲医院的科主任,这种事情,只有我当仁不让了。

别说走流程,我不会走流程,我只知道热心的人们要支援我们,我一线的同事们,正缺这些东西,如果防护的不到位,他们可能接二连三地倒下。

还有很多认识我的同学,病友,想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今晚,我负责接,也负责送。

那个晚上,蔡毅驱车跑遍了武汉三镇,汉口医院、协和医院、同济医院、武汉第一医院、儿童医院、亚心医院......他当了一晚的志愿者:接货、送货。

他非常清楚,他是一名医生。但就在等待冲锋陷阵的间歇,他看到有接送医疗物资的求助,仍忍不住,“我今晚就任性一回!”

让蔡毅如此迫切、如此真情流露的原因,还源于当初的一次遗憾。

2003年,非典暴发那年,蔡毅刚大学毕业进入武汉市中心医院。他立即报名上一线,但因不符合条件,没选上。

这次他终于如了愿。在紧急接受了包括患者救治、隔离病区的制度、防护服穿脱等专业知识培训后,1月27日晚上10点,蔡毅和他的团队11名医生和30名护士进驻并接管了发热二区。

最初几日的兴奋过后,蔡毅的内心也有担忧和恐惧。他说:“团队,是临时组建的;患者,是忽如其来的;病房,也是刚开的;清洁,是我们自己做的;很多困难,都是刚碰到的!”

此前,作为一名外科医生,蔡毅主要负责通过微创手术治疗腰间盘突出、胸腰椎术后疼痛等各种急慢性疼痛病,从未接触过高传染性的患者。“但你没有时间思考和害怕,患者就像潮水一样涌了进来。”他说。

“我们一夜之间都变成了内科医护,他就带头领着我们温习之前的教科书和近几年的指南,还会把他认为的重点圈出来给大家看。”在护士长常娟的印象中,蔡毅好像不知道累,总有使不完的劲儿,特别拼,非常热血的一个人。

40岁的他,个子不高,略显瘦削,那段时间脸上经常写满疲惫,但说起话来仍如连珠炮一般,语气中透着耿直、豪爽,做起事依然干练、高效。

在一线时,蔡毅每天早晚都要查房,还要负责制定治疗计划、各种应急抢救等。

此外,蔡毅还建了5个患者微信群,采用患者分组管理模式,通过微信交流弥补穿着防护服时与患者面对面沟通、解释工作不够的欠缺。即使是在下班时间,一旦有病人在微信里问问题,他也会马上回答。

既要细致化管理患者,又要尽可能降低医务人员感染风险,蔡毅想了不少办法。“强化分工合作,尽量将工作多安排在清洁区进行,减少暴露时间。”蔡毅说,查房前,他先在清洁区与同事一起讨论患者前一天的病情;进入病区查房,他全程开手机免提,口述患者病情变化;清洁区同事负责记录,并汇报患者昨天各种查血结果及目前医嘱;他再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口头调整医嘱。“查房一趟,一个半小时以内高效完成。”

最是人间留不住

后湖院区旁边的如家酒店,四层楼,带个院子,很简单很普通的那种。这次被征用为武汉中心医院职工的集体宿舍,刚开始疫情凶猛时,谁也不敢回家,怕传染给父母孩子。

作为感染的高风险人群,医院里呆在一线的医生和护士,每个星期都会做一次CT。尽管非常小心地严防死守,还是接二连三地传来了不幸的消息。

3月1日,武汉市中心医院发布公告称,甲状腺乳腺外科主任江学庆,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不幸染病,经全力抢救无效后去世。

“老江很暖,医院所有非他科室的男职工,无论大小,他都喊兄弟,我在医院十七年,只见过他笑,就没见过他端架子,对医生同事如此,对病人,更暖……今天,他走了,啥都没带走,只留给我们,一个温暖的背影。”当天,他一气呵成,写下了题为《别了,老江》的悼念长文,他说:“老江等不到了,但我们都相信,他在天上,会笑着看着我们,为我们鼓劲,陪我们前行!”

两天后的早晨,蔡毅还没有消化完老江离开的悲伤,又送别了眼科副主任梅仲明。

蔡毅说,别人都管梅仲明叫做同志,而他喊梅老哥,因为在蔡毅来医院之前,梅仲明就扎根在中心医院了。

在蔡毅的记忆中,梅仲明声音洪亮,精气神十足,“他为人热情、认真、技术好……什么事情找到他,就感觉放心”。没想到的是,为工作付出一辈子、终于准备退休的梅仲明,却没有躲过这场疫情,永远地留在了工作岗位上。

他感慨,活生生的例子,就这么一天一天在身边发生,昨天的战友马上就有可能变成自己患者群的群友。

3月9日,院里同事的微信朋友圈里,又一次点起了蜡烛——眼科副主任医师朱和平,因感染新冠肺炎去世。

在一线那段时间,蔡毅下班后就回到酒店宿舍,像关禁闭似地闷在房间里,刷刷微信,一不小心,就看到各自群里,同事感染了、甚至倒下了的消息,朋友圈里不断冒出来的身边同事的讣告、悼念,“就这么刺着我们”。

“正好一个人,情绪也不需要遮掩,哭,就成了常态!不仅仅是女人,中心医院的男人,眼泪都早已不值钱了。”

送别了这么多“老大哥”,蔡毅已经心痛到麻木。但蔡毅依旧为自己身边的同事“不畏生死,不计付出”而感动。

3月20日,武汉中心医院伦理委员会成员刘励也走了。也是那一天上午,蔡毅接到命令,带领小伙伴们再上一线,接手后湖院区新冠患者收尾工作,接手的病区从发热二变更为呼吸二,终于可以让外地医疗队早日撤离了。当晚,卸下一天的疲惫之后,他又写下了一篇感人至深的悼念文章:悼念刘励,所有的牺牲,都值得被铭记,因为所有的伟大,都造就于平凡!

面对这场疫情,蔡毅选择用文字记录感受。他说,人不可能把悲伤的情绪一直挂着,记录下来一方面是自己情感的宣泄,另一方面以后回想起来,这些人、这些事总会历历在目。

而另一方面,武汉中心医院不可避免地成为了舆论的焦点。对此,蔡毅的态度非常明确:

一场疫情,不仅仅成就了一线的医生,也压死了很多的院领导。有句话说的好——母校,就是我们怎么骂都可以,别人骂一句都不行的地方。这个情感,我们中心医院职工,对自己医院也是一样的。这也是我对微博很多评价我们院领导的评论,不予回应的原因。我可以告诉大家:中心医院依然团结,四千职工上下一心,依然强大,依然是可以被信赖的百年老院!

烟波江上使人愁

都说“人生最大的事情,莫过于生和死”,而作为医生,见惯了生死,也更懂得珍惜。可蔡毅总是说自己“神经大条”。

让蔡毅印象深刻的还有他送走的第一位病人,那是一个50多岁的大学教授。“他怕感染家人,是自己开车来的医院,当时他的呼吸都有点衰竭了,而我们的呼吸机不够,病人决定自己买一台,但在等顺丰快递的路上,病人就走了。”蔡毅记得,他人走的时候最后说的话就是“不要放弃他”。

那天,神经大条的蔡毅挺失落的。“人走了以后我叫他们都出去,独自在病床上坐了一会。我不想让我的情绪感染到别人。”

2月11日,他发了一篇文章,题目是《林君走了》,感动了很多人,经过演员胡军倾情朗诵之后,更是听哭了很多人。

林君是一个“脸圆圆的,黑黑的,一脸和气的汉子”,在蔡毅眼里,林君是“不起眼的小人物”,是“对着我们憨厚笑,从未有怨言”的兄弟。走在医院急诊留观室的林君,让蔡毅感到自责和内疚,“没能送他最后一程”。

“林君是个小人物,但他与我们有很多交集,突然走了,大家都很有感触。”蔡毅在文中回忆,林君是南京路院区门口的小卖部老板,十几年来,大家只要一个电话,一箱箱水总会准确无误地送到科室里,微信付款不大流行时,穿着白大褂的医生去店里拿水喝、拿饼干吃,他从来都是憨厚一笑。事后想起去付钱,往往总是商量个数补上。

在朗读者胡军看来,“作者的字里行间,能够感受到,作为战斗在一线的医护工作者的那份坚持,那份勇敢,还有他们的那份无奈。我希望大家听到这篇长文后,能够珍惜自己身边的亲人、友人和普通人,因为我们都是普通人,整个社会都是由我们这些普通人组成的,所以,要在乎他们。”

我问蔡毅:“怎么想着要写文章纪念一位不太熟悉的人?”他说:“我们都是小人物,大疫面前,更能看到他们的坚强努力,坚定前行。”

其实,那段日子,他一直坚守在抗疫第一线。2月11日那天,正好是蔡毅和他的团队连续战斗14天了。医院通知,他可以带着他的团队下来了,由康复科医生顶上。

“但听说康复科人手不足,康复科老主任要亲自上岗时,我又做了一件违背原则的事情,带着4个小伙子,继续下一个14天!”一如既往的“任性”!

好多老师关心他,问他何时轮换,他都说,我不想换,我怕在家会闷出问题!“但真实的答案是,我就想站在这里,站在第一线,没有为什么。”

2月17日,武汉市中心医院南京路院区已经开始接诊非新冠肺炎血液透析患者了。这一天,连续20天没下一线的蔡毅也在院领导的轮流劝说中被“逼”下岗了。随着全国医疗队不断驰援,他已经感觉到,病房的压力,明显小了;医院发热门诊看病的人,明显少了;新来的一批病人,症状轻多了;连网上看到的各种求救帖,也少了。这意味着,蔡毅可以安心“下岗”了。

休息两天后,蔡毅实在受不了了,感觉自己浑身是劲,“不能没事做啊”。常娟说,他那哪是休息,群里病人只要问问题,他总是第一个跳出来回答,“要为一线医生减减负”。

“下岗”第三天,蔡毅就“偷偷”返回了医院,积极申请,拉到了接待19支外省医疗队3005人的任务——三天之内,负责把这些老师安顿下来,组织培训,熟悉工作。老师们散着住在武汉各地十七八家酒店,从光谷,到黄陂,从汉口,到天河机场!

为此,他撰文喊话兄弟:战场上回来,球场上再聚!拉着足球队的兄弟们开始了艰巨而复杂的接待工作。

“有些必要的消毒房间的酒精啥的,医疗队物资暂时没跟上,我就从医院揽货,从社会揽货,晚上给他们送。医院的车,远远不够,我只能在足球队求援,阿迪、老廖、队长、老董、方总等等,只要足球群我发个定位,马上就跳出一个兄弟,从指定地点拿了酒精就拖过去。”

接着,他又获准牵头为19支外省医疗队医护人员进行了基础培训,他把自己之前一线的经验细致地整理了出来,梳理了很多细节问题,满满的干货,为他们进驻武汉市中心医院做准备。

蔡毅依次套上蓝色的隔离服、白色的防护服,戴上4层帽子、两层口罩、护目镜与面屏,再套上两层手套和脚套,带着外省医疗队队员们穿过清洁区来到病房,一道阳光透过患者床边的玻璃窗,洒在蔡毅带着口罩的脸上。

蔡毅这样描述支撑着他的兄弟们:“时间紧迫,早晨下的命令,下午三点,培训就要开始,十五个队,十七个地址,三点,被我一帮足球队兄弟,从武汉四面八方准时接到医院。培训完了,我带老师们穿隔离服进疫区体验,吃完盒饭出来,晚上八点半!外面一帮兄弟,空着肚子,八九辆车,一群人,清一色杵在医院门口,等老师们出来,送他们回去。自始至终,没一个兄弟打电话催我,没一个兄弟抱怨。那天晚上,武汉的夜,还有点小冷,但是医疗队老师的心,都是暖的!平时兄弟团,战时钢铁连!”

3月8日,一位有爱心的奶茶店老板娘准备了三千杯奶茶给医院的女神们送上甜甜的祝福,蔡毅不辞辛劳又当起了志愿者,一声召唤兄弟们,负责将爱心传递。

平凡有多伟大,你的背影就有多动人。感动之余,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的朱玥同学给蔡毅医生以及足球队的医生们写去了一封信件,信件满怀敬佩,同时给蔡医生提了一个问题: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灾难?

朱玥同学还用压岁钱给他们买了球衣,并请著名主持人韩乔生连夜赶来签名,这让蔡毅和他的兄弟们非常振奋。

蔡毅认真地给“小朱妹妹”回了信,他希望小朱同学懂得敬畏、学会感恩、热爱生活、关爱家人。他说,疫情之下,身心的苦痛不可避免,但终究会过去。在灾难中反思,在反思中学习,才是真正让灾难有了更深刻的意义。对我来说,灾难让我学会用全新的眼光来看待生活。灾难更是让叔叔深刻地感慨,我无比庆幸生在一个这么伟大的国家!我们所有人,在祖国的保护下同进退、共呼吸。其实,我们不是英雄,当职责所在、家国需要的时候,每个人都会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当灾难降临时,所有人都会心生善意,为他人而活。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看得出,蔡毅是冷静的。如今,武汉按下了重启键,他的疼痛科也已全面复工。对未来的日子,他充满期待——踢足球、吃烧烤、喝啤酒、吹牛皮,不亦乐乎?

我觉得还可以加上一项:抽空写点文章!网上不是有很多人说:蔡毅是一位被医务工作耽误了的作家吗?一个敢拼命的蔡毅,一个懂生活的蔡毅,真好!

本书简介:这是一本全方位展示疫情之下中国人真实状况的书《山河无恙——见证战“疫”的100张面孔》,由湖南作家刘志军(笔名:司马戊)倾力创作,计划写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100个人在抗疫中的故事,或平凡,或感人,都是正能量、真实的。已入围的故事人物包括医护人员曹丽君、李德辉、王裕虎、俞华、彭庆娟、肖扬帆、熊德术,志愿者汪勇、武耀光、史四群,卫源,韩红、陶莎,文艺界人士王跃文、肖毅、后俊,企业界人士王丽萍、李漾波,大米先生武汉团队,武汉居民费飞,张俊哲,患者杨维军、王瑶等。他们的故事,就是中国这一段不可磨灭的历史。我们应该致敬这一段历史,致敬这一个民族!于是,真实地记录国人在这场战“疫”中的群像,客观地留存这一段珍贵的历史,就成了这本书的初心——只为这个民族留一些珍贵的记忆!

出版策划:湖南读书会

书名题字:胡有德

相关对接:如有素材或人物线索提供或其他事宜,请加微信363928454

延伸悦读:

山河无恙 || 曹丽君:既已许国再难许卿

山河无恙 || 卫源:错过了汶川救援,我不愿错过武汉

山河无恙 || 武耀光:这一次我成了家人的骄傲

山河无恙 || 杨维军:这一次,刻骨铭心

山河无恙 || 俞华:逆行者战疫日记

山河无恙 || 费飞:不被抛弃,决不放弃

山河无恙 || 汪勇:“传奇”的背后

山河无恙 || 熊德术:心中有信仰,人间值得

山河无恙 || 王裕虎:襁褓里的孩子就叫“援鄂”

山河无恙 || 肖毅:战“疫”,我用镜头见证

山河无恙 || 大米先生武汉团队:服务一线,我们在所不辞

山河无恙 || 张俊哲:非常时期的非常经历

山河无恙 || 王跃文:首次写诗的大作家

山河无恙 || 陶莎:一群陌生人,共护一座城

山河无恙 || 肖扬帆:战“疫”,让我成长

山河无恙 || 邓露:身无铠甲亦挥戈

山河无恙 || 李德辉:常德战“疫”的中流砥柱

山河无恙 || 郑能量:请忘记郑能量,记住正能量

山河无恙 || 吴安华:用我的生命托起你的生命

山河无恙 || 华雨辰:不会装卸的播音员不是好老师

山河无恙 || 史四群:我残疾,我有爱,我抗“疫”

山河无恙 || 熊念:80后医学博士,该扛还得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