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空导弹发射前的复杂程序超乎多数人的想象!
空空导弹是二战后普及的导弹武器的其中一个分支。现代有些低烈度战争中,甚至有人把空空导弹从战斗机上拆下来后,在地面上当地空导弹用。还有些比较先进的空空导弹,比如AIM120系列,也有装备到悍马车上当防空导弹用的情况。因此空空导弹和地空导弹往往有一定的交集,毕竟两者最终都是用来打击在空中飞行的目标。不过大多数空空导弹相对地空导弹更加轻便,性能也更加强悍。因此能研发世界一流空空导弹的也肯定是世界强国。现代空空导弹的杀伤力也是很强的,特别采用了高能炸药。现在大国给空空导弹的战斗部里面装填的炸药,往往比黑索金炸药还要高级。比如某种空空导弹里面装填的高级炸药是2公斤,那么就可以顶普通炮弹装填的TNT炸药的6到7公斤的威力。这个威力已经比,
一般的122毫米炮弹爆炸的威力还强了。有些比较大型的空空导弹的战斗部装药量可能超过5公斤,那么就相当于装填了15到20公斤TNT炸药。要知道155毫米口径炮弹的内部装药量也只有10公斤左右,杀伤半径就已经可以超过50米。因此如果战斗部装填了5公斤高级炸药的大型空空导弹,其爆炸破坏半径在空中绝对超过100米;再加上钨合金弹珠或者钨合金连杆战斗部,那么在空中的杀伤半径可能超过200米!任何作战的根本原则,都是保存自己,同时找机会消灭敌人。保存自己是消灭敌人的大前提。因此任何武器弹药都要确保发射方尽可能地安全,然后才考虑去打击对手。为了这个目的,几乎所有的武器弹药都要有充分的保险措施。也就是要防止发射前或者刚刚发射出去就发生弹药的爆炸而误伤自己。
凡是中大口径的炮弹,发射前一般都是把引信和弹体本身分开布置。而没有安装引信的炮弹是很难被自然引爆的。一般的火灾、震动、甚至枪击都不会引爆当今的大多数炮弹。除非有对手的一发炮弹直接落在本方的炮弹堆里,因为冲击波引发炸药的普遍不稳定才可能发生大规模的殉爆。不过当代的战场都是分散布置弹药供应点,像一战那种偶然因素引发几十万吨炮弹一起殉爆的事故已经概率很低了。除了引信和弹体在发射前分开布置。就是把引信和弹体组合在一起后,在发射前也是基本安全的。因为中大口径炮弹的引信里面还有惯性保险。也就是不经过炮弹发射过程中数千到上万G的加速度,这种保险也是不会轻易解除的。但是空空导弹却是从出厂开始,引信就已经和战斗部安装在了一起。不存在使用单位,
在给战机挂弹前或者发射前现场安装引信的情况。那么空空导弹又是如何实现绝对保险,确保使用安全呢?实际上现代高性能空空导弹的价值可比普通炮弹高得多,其内部的结构也自然复杂得多。当代的大口径炮弹本身已经不便宜,有些动辄上万美元一枚。但是高性能空空导弹的价格,仍然普遍比大口径炮弹高2个数量级。也就是动辄百万美元一枚甚至几百万美元一枚。导致空空导弹的保险层次也比普通炮弹更多。大多数空空导弹至少有6重保险,因此安全性是远远高于普通炮弹的。6重保险非常复杂,这里只介绍其中的3到4重主要的保险措施。第一,就是所有的空空导弹在发射前,都需要先加电激活才行。而大多数普通炮弹并没有在发射过程中先通电这个程序。因此空空导弹其实已经是“会飞的电脑”,
仅仅这一点,就比大多数炮弹复杂得多。加电后自然有自检程序;自检的过程也是解除第一道保险的过程。空空导弹并不是只要挂在战机上,把自身通过数据线和战机的武器控制系统连接后就给导弹加电了。实际情况是,只有确定面临实战前,才开始给空空导弹加电启动。如果战机执行的只是单纯的巡逻任务,没有明显的空战敌情;期间战机也是不会给导弹全部加电的。因为一旦战机给空空导弹加电,那么空空导弹上的陀螺仪就会高速旋转。达到一定的转速,才解除第二道关键的保险。此时导弹已经是“热弹”状态,可以随时发射出去了。导弹一旦点火发射,此时再解除惯性和距离保险。这类保险可以算第3和第4道保险。空空导弹必须飞离发射机几百米之外。超出导弹凌空爆炸后的最大杀伤半径以后才会爆炸。
否则距离太近爆炸,在杀伤对手的同时也会炸伤发射机自身。这就像MK48重型鱼雷必须在发射艇900码之外才能引爆是一样的道理。空空导弹一旦加电、内部的陀螺高速旋转成为“热弹”后,如果此时发射取消,那么导弹也会再进入掉电状态,陀螺逐步停转。此时导弹仍然有2到3重保险没有解除。战斗机可以携带这种已经加过电的导弹返航。返航后地勤从飞机上把导弹再卸下来。不过这种已经加过电的实弹不能马上再用了。必须退回到导弹的原产厂,由专业人员拆开后,重新设定保险和陀螺仪。这个过程其实是很费工时和精力的。回厂重新设定的空空导弹,等于每一枚至少需要再花费十几万美元重新装定参数。因此空空导弹其实是一种非常娇贵的武器。如果不是面临大规模实战,单纯的巡逻只带两三枚;平时训练只挂蓝色的训练弹也就可以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