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灿读经典---刘备遗迹宜昌三个古战场

三国魏蜀吴,曹操称宜昌名临江郡(治临江溪);刘备称宜昌名夷陵郡(治宜昌);陆逊称宜昌名西陵(治西陵山)。夷陵大战留有三个古战场:猇亭古战场;马鞍山古战场;秭归古战场。

一、猇亭古战场

公元221年,刘备筑城于秭归归州。222年,陆逊大破先主军于猇亭。猇亭亦即古老背。(《水经注疏·三峡注补》17、55页)。

陈寿:黄权弘雅思量,以所长,显名发迹,遇其时也。然卒破杜濩、朴胡,杀夏侯渊,据汉中,皆权本谋也。

先主传:镇北将军黄权督江北诸军。

黄权降刘备。及刘备称帝,将伐吴,黄权劝谏而不纳。以其为镇北将军,督江北军以防魏师进攻。刘备伐吴败还,而归途隔绝,黄权率部降魏。此军在江北,称“北军”。刘备猇亭大败。统帅即北军黄权。

刘备: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虽亡黄权,复得狐笃,此为世不乏贤也。

(图片来自网络)

二、马鞍山古战场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是《三国志》作者陈寿为刘备(161-223)立的传。是《三国志·蜀书》的第二篇,总第三十二卷。

章武元年夏四月,大赦,改年。以诸葛亮为丞相,许靖为司徒。置百官,立宗庙,袷祭高皇帝以下。五月,立皇后吴氏,子禅为皇太子。六月,以子永为鲁王,理为梁王。车骑将军张飞为其左右所害。初,先主忿孙权之袭关羽,将东征,秋七月,遂帅诸军伐吴。孙权遣书请和,先主盛怒不许,吴将陆议、李异、刘阿等屯巫、秭归;将军吴班、冯习自巫攻破异等,军次秭归,武陵五溪蛮夷遣使请兵。

二年春正月,先主军还秭归,将军吴班、陈式水军屯夷陵,夹江东西岸。二月,先主自秭归率诸将进军,缘山截岭,于夷道、猇亭驻营,自佷山通武陵,遣侍中马良安慰五溪蛮夷,咸相率响应。镇北将军黄权督江北诸军,与吴军相拒于夷陵道。夏六月,黄气见自秭归十余里中,广数十丈。后十余日,陆议大破先主军于猇亭,将军冯习、张南等皆没。

先主自猇亭还秭归,收合离散兵,遂弃船舫,由步道还鱼复,改鱼复县曰永安。吴遣将军李异、刘阿等踵蹑先主军,屯驻南山。秋八月,收兵还巫。司徒许靖卒。冬十月,诏丞相亮营南北郊于成都。孙权闻先主住白帝,甚惧,遣使请和。先主许之,遣太中大夫宗玮报命。冬十二月,汉嘉太守黄元闻先主疾不豫,举兵拒守。

三年春二月,丞相亮自成都到永安。三月,黄元进兵攻临邛县。遣将军陈笏讨元,元军败,顺流下江,为其亲兵所缚,生致成都,斩之。先主病笃,托孤于诸葛亮,尚书令李严为副。夏四月癸已,先主殂于永安宫,时年六十三。

亮上言于后主曰:“伏惟大行皇帝迈仁树德,覆焘无疆,昊天不吊,寝疾弥留,今月二十四日奄忽升遐,臣妾号啕,若丧考妣。乃顾遗诏,事惟大宗,动容损益;百寮发哀,满三日除服,到葬期复如礼;其郡国太守、相、都尉、县令长,三日便除服。臣亮亲受敕戒,震畏神灵,不敢有违。臣请宣下奉行。”五月,梓宫自永安还成都,谥曰昭烈皇帝。秋,八月,葬惠陵。

评曰: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

世灿按:以上“二年,先主军还秭归,水军屯夷陵,夹江东、西岸。二月,先主自秭归率诸将进军,于夷道、猇亭驻营,自佷山通武陵,遣侍中马良安慰五溪蛮夷,咸相率响应。镇北将军黄权督江北诸军,与吴军相拒于夷陵道。”这说明“猇亭大败”,是一个战役。而大败之后,“与吴军相拒于夷陵道。” 夷陵道就是今宜都“夷道”。是文化评论学者曹宗国的故乡,又名过路滩。

按:“夹江东西岸”,是指长江南、北岸。只是大败在北,故忽悠少言。

按: “于夷道驻营,自佷山通武陵,遣侍中马良安慰五溪蛮夷,咸相率响应。”这里指先主在江南,部队经夷道----佷山(今长阳属武陵郡佷山县治州衙坪)----依靠五溪蛮夷即土家巴人----经磨市----马鞍山----吴军驻南山“踵蹑先主军”----刘备登马鞍山以自绕----经今点军、秭归----九畹溪弱关

三、秭归古战场

山有石径,深若重门。蜀汉刘备为陆逊所破,走经此门,追者甚急,乃烧铠断道,逾山越险,得免,即此。《三国志·吴志·孙桓传》:桓投刀奋命,与逊戮力,备遂败走。桓斩上夔道截其径要。备逾山越险,仅乃得免。

《水经注》: 备逾山越险,仅乃得免,忿恚叹曰:“吾昔初至京城,桓尚小儿,而今迫孤乃至此也!” 孙桓是东吴宗室一小将,他负责追杀刘备,刘备翻山越岭,才幸免脱身,逃出后这样骂人。

夏六月,黄气见自秭归十余里中,广数十丈。先主自猇亭还秭归,收合离散兵,遂弃船舫,由步道还鱼复,改鱼复县曰永安。

世灿按:黄气,《史记·封禅书》:“皇帝始郊见太一云阳,有司奉瑄玉嘉牲荐飨。是夜有美光,及昼,黄气上属天。”这句话说刘备已经解脱“猇亭”危险。

按:“步道”。《说文·彳部》:“径,步道也。段玉裁 注:“此云步道,谓人及牛马可步行而不容车也。”

按:刘备夔道在江南秭归九畹溪弱关。在仙女山西麓独通古道。(《水经注疏·三峡注补》9、50页)。

(0)

相关推荐

  • 解析东汉战争:猇亭大决战!陆逊火烧刘备大营,击溃4万蜀军

    公元220年,正月. 关羽北伐失败被杀,首级被送往洛阳. 曹操下令厚葬关羽之后,也于当月去世. 随着襄樊战役的结束,一个群雄糜沸的时代开始结束,东汉王室跌宕三十六载也随之迎来了自己的末世. 公元220 ...

  • 三国战争中的夷陵

    摘 要:  夷陵是三国重镇与交战热点,原因在于它地扼峡口交通枢要,附近岭谷交错利于设防.曹操.刘备将夷陵与邻近各县并置临江.宜都郡,成为独立的军政建置.猇亭之战后,孙权设立西陵都督辖区.孙吴后期分宜都 ...

  • 你知道蜀汉有哪些人参与了夷陵之战吗?

    日常祝新春快乐,过节的气氛真的很浓诶.本篇稍稍回归正题,都说蜀汉在夷陵之战损失惨重,那么蜀汉的参战者有哪些人呢? 先列个17人大名单:刘备.吴班.冯习.张南.黄权.辅匡.马良.沙摩柯.赵融.廖化.傅肜 ...

  • 夷陵之战明明是东吴赢了,为什么还是东吴先遣使请和?

    三国三国,之所以有意思就在于,是三方博弈,而不是简单的敌我双方博弈.既然是三方博弈,那么当其中一方比较强势,击败了一方,另外一方就会有所动作.三国之间会相互牵制,而不会坐视其中某一方独大. 蜀汉从取得 ...

  • 彝陵之战

    历史故事新编-19 彝陵之战 文/墨吟 夏天 图:陆逊 公元220年,曹操病故.同年,他的儿子曹丕称帝,建立魏国.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因根据地在巴蜀,史称蜀汉,即蜀国. 公元222 ...

  • 夷陵之战蜀汉兵败将亡,国力大损,孙权与陆逊为何不乘胜追击?

    <三国志·吴主传>记载:黄武元年春正月,陆逊部将军宋谦等攻蜀五屯,皆破之,斩其将.蜀军分据险地,前后五十馀营,逊随轻重以兵应拒,自正月至闰月,大破之,临陈所斩及投兵降首数万人.刘备奔走,仅 ...

  • 三国战役之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又称猇亭之战,清代时避讳改称彝陵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君主刘备进攻孙吴之战役,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221年七月,即刘备称帝三个月后,以替关羽报仇为由,挥兵东征,气势 ...

  • 世灿读经典~~《易学》解读

    悟叟云:<易学>蒙于三代,起于岐山,"文王拘而演周易":长于春秋,孔子晚而喜<易>.弟子七十所述:成于战国,屈原天问阴阳"三合"&quo ...

  • 世灿读经典---屈原“过夏首而西浮”在沮漳

    湖北<荆楚文库>杨守敬文存4000万字.评说:"杨守敬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我国清末民初享誉海内外的国学大师杨守敬及其高足熊会贞,两代人60年呕心沥血一部<水经 ...

  • 世灿读经典---屈原的枝江自然之爱

     屈原继承和发展了楚先祖奠定的哲学思想.通读全部屈<辞>,我们可以接受三个方面的教育.第一,全中国上古历史人物,不仅仅是楚国先公,都以外美内刚称贤能.以举贤爱民论英明,所谓"纷吾 ...

  • 世灿读经典---屈原问答

    后生问屈子:丹阳之都,在丹山之南,何为丹山兮? 屈子答:神农架东,太阳岩,小当阳河水流淌,香溪之一源也.公元前2006年,周封熊繹,在丹山之南,归夔古国,方八百里,杨守敬所谓西接巫山,是也. 问曰:于 ...

  • 世灿读经典---楚祖的哲学与枝江的厚载地理

    周代楚祖的哲学代表人物主要是鬻熊和熊绎.鬻熊和他的孙子熊绎主张内柔外刚.刚柔结合的哲学思想,图腾是自然和谐的丹凤朝阳.楚文化在枝江,主要依靠长江枝江流域,沮水.漳水枝江流域的傍水之地或傍水之城而形成楚 ...

  • 世灿读经典---考貪水今雲南青海湖入漁泡江入金沙江

    貪水.今雲南省祥雲縣雲南驛鎮,青海湖一支東入漁泡江,漁泡江出雲南姚安縣彌興大苴,北入金沙江.<注>貪水出焉.會貞按,葉榆下雲,貪水首受青蛉,南至邪龍入僕.此只提明貪水之出,乃詳略互見之法. ...

  • 世灿读经典---神農架香溪河五大源

    上庸縣今湖北省竹山縣東南.即神農架.前611年,庸被楚.秦.巴三國所滅後歸入楚,置上庸縣.神農架香溪河五大源出此:東支興山古夫鎮主幹名東河,古洞口水庫於百果園承十支來水,中岔河.鮮家河(竹園河).龍口 ...

  • 世灿读经典---汉人八大家对《楚辞》的杰出贡献

    <楚辞>附录: 卷六卜居 杨世灿考释:<卜居>为汉人作品,不是屈原所作.一.误读怀王入秦三年为"屈原既放三年."二.郑詹尹,古卜筮者之名.王逸注:郑詹尹 , ...

  • 世灿读经典---读《水经注疏》 看屈原自传《离骚》經 下

    (接上期) 五十一.瞻前顾后观民计.往前看历史,回头看今天啊.互相观察比较,君子尊贤以崇德,举善以观民,策略谋划,以人民之生计程度为准则:哪个行天下之不义可以治天下啊?哪个行天下之不善可以治服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