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山东文物故事•征文「竹泉村听泉」
△ 宸翰亭
竹泉村听泉
散文 / 徐玉霞
大凡文人雅士喜爱的一处地方,必定依山傍水,环境清雅静谧,让人见之忘俗……
当漫步一条青石板、磨盘石交替铺就的竹林小径,四周竹涛翻卷,低吟浅啸,一道道清泉迂回曲折,一处处水塘清亮明媚,这里薄雾氤氲,竹幽泉鸣。到处流水潺潺、瀑声潇潇,遍地清浅溪流汩汩涌动——“叮叮咚咚”、“哗哗啦啦”,有竹的地方鸟雀啁啾,茅舍隐蔽;临水的地方翠竹环绕,曲径通幽。可见,二百多年前那位被称为“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来竹泉村流连的故事也就不足为奇,石门上留有题字“竹泉邨”为证。
石门
也许你会惊诧于这一处的翠竹繁茂、影姿绰约,也许你会感动于这一处泉的清浅清雅、唱和婉转,当竹与泉达到完美结合,竹泉村才会流淌出来天籁般的音律……
竹泉村的水来自龙山南麓的“龙泉”,龙山临着竹泉村东侧呈南北走向,山南有一处黑褐色龙头状巨石朝向西北方向的竹泉回首凝望,见证了民间关于“龙回头,泉水流”的传说。四百年来这处泉眼周围丛林密植,泉水自丛林缝隙流出。后来泉眼处修建了一个大型方塘,一股清亮的水流常年自出口缓缓流淌,“叮叮咚咚”、“哗哗啦啦”水流声不绝于耳。
宸翰亭下“竹泉”二字是当年乾隆御笔,从此改“龙泉”为“竹泉”,竹泉西南建有12生肖池,竹林围拢下的水池中央有条青石雕刻的翘尾大鱼,喷射着花洒般的水柱,水池周围十二生肖石刻“嘈嘈切切”口吐细流。
竹林清泉
竹泉地下水与来自龙山上的水流,汇合成竹泉村遍地溪流纵横的景观。另外一股龙山上的水流自竹泉村入口处东侧山崖上垂挂下来,形成一道道珠帘样水瀑,在茂林密竹间哗哗作响,仿佛嵌就的动感山水画卷。这幅画卷竹摇曳,水流急,山下水塘荷花高挑,睡莲浅卧,自上而下涌动着清泉的雅趣。四周翠竹、垂柳环绕着湖水,湖面上那只乌篷船端坐了一位着粉色衣衫的少女,打着油纸伞唱起甜美的山歌,把游人带进这处北方的江南水乡。
西侧池塘芦苇丛生,水草丰茂,“咕——呱——”、“咕——呱——”、“唏唏……唰唰……”、瞿瞿……瞿瞿……”到处虫鸣蛙叫响成一片,鸣唱起属于沂蒙山的歌谣。
走过这条南北风情交融的入口,进入中央主道,一路伴着溪流的轻吟浅唱,婆娑多姿的竹影,逐渐开始鸟雀啁啾,婉转鸣奏,“嘁嘁喳喳”、“吱吱、吱吱”、“咕咕、咕——咕——”侧耳细听,惊起鸟儿扑棱棱拍打翅膀的声音,其中夹杂着鸟儿们用爪子抓挠羽毛的簌簌声响。若是一阵风儿掠过,便开始掀起竹涛阵阵,“唰……唰……”沙……沙……”恣肆汪洋。各种声音交汇在一起高低起伏、抑扬顿挫,奏响一曲大自然交响乐。
鱼戏翠竹
主道往北穿过题有“竹泉邨”的石门,东西各有一条道儿通往秀水街,一路上又是竹影攒动、溪流相伴,稍开阔一些的浅水塘,便会遇上花花绿绿的游鱼,摇摇摆摆着尾巴,泛起粼粼的波纹,时而跃出水面和游人打个照面、吐个泡泡又会摇摆离去。溪流清浅明澈,水道曲曲弯弯,就这样闪着波光在竹林间回环缭绕。临水的地方水草、竹叶摇摆起光滑的叶片,水流打着旋儿,粼粼的波纹中夹带了丝丝缕缕的水草,在高低转合处产生出来一道一道亮丽的小水瀑,“嘀儿咕咚”、“咣哩咣当”一道一道水瀑循着水道越来越低,汇入到低洼处的水塘里终于变得开阔起来了,偶有青蛙、蟾蜍在竹丛里“咕——呱——”“咕——呱——”叫上一两声,那肚子大而圆滚的鼓动着,那对眼睛突出而柔媚着与人对视起来——
横街穿行的秀水街清一色青石板水槽,水槽两侧仍旧是青石板路面,街心中央一道清泉缓缓穿行,那股水流随了水槽凹凸成为灵动欢悦的精灵,扭动着通身墨绿色,闪烁着明媚的波光,“叮叮咚咚”、“哗哗啦啦”弹奏着属于这条街道的主旋律。秀水街横贯整个竹泉村东西,沿街两侧竹林掩映,溪水不漫不溢,道旁不时有横斜的翠竹遮住天空,到处密密麻麻的竹管,当你循着竹管往上看时,一准会看得见上空碧色竹叶围拢成的一个圆口型蓝天白云,那翠绿色的竹叶在半空里荡漾,墨绿色竹管遮挡住视线,整个人儿仿佛一只坠入绿色深井的蛙。
秀水街
竹泉村的竹主要由当年竹泉村五世祖高淑曾从安徽六安移植而来,高氏落户泉上庄时,村落里就有竹子了。这些竹子长得比较低矮纤细,老百姓多用来扎笤帚,在北方,竹子是稀有的物种,原居住户占为己有,世代继承,从不对外姓移植。高氏虽然是外来户,但他们也是沂河边上的望族,居然与竹无缘,心中总是有些遗憾。到了清朝雍正年间,高名实的第五代族孙高淑曾中了举人,放官安徽荣成任知县,后晋升安徽六安知府。六安盛产竹子,并且是比较耐旱的品种。高淑曾想到了泉上庄族人的遗憾,便千里迢迢将六安竹带到了泉上庄,这里背山向阳,水位浅,非常适合六安竹生长,竹林很快繁衍起来。
因为秀水街水源充足,街道两侧翠竹林立,达到了竹与泉的和谐共生,营造出来清幽静谧的优雅环境。游人可以临街南望无边无垠的竹林挨挨挤挤、竿竿挺拔,聆听鸟雀鸣声婉转。常年有溪流、清泉嵌于其间,静的水域静谧恬淡,明媚光亮,映照出来水中翠竹的倩影,水塘更加光彩照人,等到鱼游其上,蓝天白云在水中交相辉映,有种鱼戏翠竹的曼妙,让人产生不可名状的迷恋。
秀水街北临着几条通往竹泉村北区的主要街道,每一条街道竹、泉相伴,风格迥异。动的溪流轻歌漫卷曲折回环,“叮叮咚咚”、“哗哗啦啦”,转角处“咕咚”作响循道而下,那水流打着卷儿,水中倒影的翠竹开始变作碎碎的影子;竹林中鸟雀唱和应答,竹丛里的水流“叮儿隆咚”、“ 叮儿隆咚”,竹枝上、草叶上连带了晶莹的水珠,其间虫鸣蛙叫,“呱啊——、呱啊——”“吱吱——、吱吱——”各种声响随了水流此起彼伏交织鸣奏。偶有大鸟短促的叫声,“呱——叽——”“嘎——啊——”划开了水流声息的婉转自如。
大概这一古村落孕育出来的不仅仅是竹吟泉鸣,同样孕育出来文人雅士诗情画意的浪漫情怀。高氏族人传说,乾隆年间,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曾两次来到竹泉村,第一次是乾隆十三年(1748),乾隆皇帝出巡山东,时任潍县县令的郑板桥,被任命为书画史,参与筹备天子登泰山之事。去泰山时路过泉上庄,因公务在身,匆匆而别。第二次是乾隆十八年(1753),郑板桥弃官回扬州时又路过这里,在这里无羁无绊的住了好多天。当时,泉上庄已被乾隆帝改名竹泉村,应高氏族人之请,郑板桥题写了“竹泉邨”三个字。
我想,二百多年前的竹泉村在当时一定惊艳了公务在身的郑板桥,不然怎么会在五年之后再次返还呢?郑板桥一生中画得最多的就是竹,他曾经写诗总结自己画竹经历:“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消瘦,画到生时是熟时。”这首诗虽然简短,但是其中蕴含着他对竹的情有独钟。
郑板桥不但喜欢画竹还喜欢种植竹子,那首“衙斋卧听潇潇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诗作,就诞生于自己亲手种植的竹林。雨敲竹林“嘀嗒”作响如丝竹般美妙,却无意享受临窗听雨的安逸,不免替诗人感到惋惜:原来诗人从未潜下心来竹林听雨!
丽水街南头临着秀水街呈“T”型大街,这条街道溪流幽深,或汩汩涌动,或隆隆作响,古筝般的水流声沿街奏响。这条富于商业气息的繁华街道,各种民族建筑、特色小吃代表着富足和时尚,叫人感受出来一个不一样的竹泉村。
龙山路宽窄交替的街心溪流,临着深溪的旺竹巷,古色古香的弓竹街,各条道儿都可以
绕至七贤亭、龙王庙、驸马府等各处林中建筑,可以一边临竹听泉一边欣赏题字作画,在此感受文人雅士置身世外的旷达与超脱……
竹是泉之魂,泉是竹之韵。假如二百多年后的今天,郑板桥徜徉在竹香泉韵里聆听雨敲竹、泉“叮叮咚咚”、“哗哗啦啦”纷纷奏响,那种超越时空的镜像里,眼前水线如林般的泉涌,该是怎样一种人生享受啊!
听——“叮叮咚咚”、“哗哗啦啦”……
徐玉霞,沂南县高级教师,一个文学爱好者。
编辑:小东
图片提供:徐玉霞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