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健园|小细胞肺癌治疗初现曙光

人们已经认识到肺癌不再是一种疾病而是几十种亚型的总称,每种亚型的治疗方法和预后都不同。当发现肺癌时,必定先明确肺癌的分型、分期和基因突变信息,否则医生制定治疗方案时将无从入手。

根据肺癌细胞在显微镜下的形态特点,可以初步分为两大类型: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目前肺癌患者人数庞大,增速快,尽管小细胞肺癌只占肺癌总数的15%,患者数量仍相当可观。同时小细胞肺癌是肺癌中侵袭性最强的类型,具有生物学特点相对复杂,恶性程度高,细胞增殖快,病情进展迅速,远处转移至脑和肝等特征,已成为肺癌诊疗领域一块“难啃的骨头”。

只有I–IIA期的局限期小细胞肺癌患者才能接受手术治疗,通常这部分患者仅占小细胞肺癌的5%。从上世纪70年代初起,小细胞肺癌的治疗策略指向化疗。铂加上依托泊苷类药物奠定小细胞肺癌化疗方案后的40年间,尽管医生不断尝试,新的方案都没有取得成功。而化疗方案最大的难题在于患者初次治疗的效果很好,再用易耐药,耐药后疗效很差,特别是对于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患者。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肿瘤科主任、上海市肺部肿瘤临床医学中心主任陆舜指出,目前筛查技术难以有效检出早期小细胞肺癌,原因在于小细胞肺癌进展迅速,且早期的主要症状比较隐匿,如果第一次筛查没有发现异常,下次筛查时可能已经发生转移。

如果是高危人群,还是要及早筛查。所谓小细胞肺癌的高危人群主要包括重度吸烟的人群;患有支气管哮喘、肺结核等肺疾病的人;受环境因素影响的人群,如长期接触家居装修的人群、石棉接触人群、长期接触油烟的人群等;以及有肺癌家族史的人群。

肿瘤免疫治疗是近四十年来小细胞肺癌治疗领域的重大突破。最新临床研究结果表明,PD-L1抑制剂联合化疗一线治疗,成功破局了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长期生存困境,使中位总生存期已可以用“年”来计算。陆舜教授介绍,免疫治疗的优势在于三个方面,第一,免疫细胞有记忆,患者使用免疫治疗后,即使停药一段时间,免疫的效果依旧奏效;第二,免疫治疗具有比较持久的疗效,这体现在治疗的拖尾效应中,患者的生存期能够得以延长;第三,安全性相对较好,免疫治疗通过激活自身的免疫系统而起效,相对于化疗,它可以持久使用。在化疗时代,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患者确诊后能存活超过两年的比例不足7%,而PD-L1抑制剂联合化疗的治疗方案使大约25%的患者获得了超过2年的总生存期。此外,合并脑转移、肝转移的患者在这种免疫联合治疗方案下也呈现出一致的获益趋势。目前,这一治疗手段已获CSCO(中国临床肿瘤学会)、NCCN(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等国内外权威指南的推荐。

(潘嘉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