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记忆】煤 炉

煤  炉

文/梦回前世

初冬刚至,我早早的点起了煤炉。实际上虽然天气有些降温,但是也没有到冻的伸不开手脚的地步。也许这是我心中的一个情结。

小时候家里住在乡下,开始烧的是地灶锅。经常在寒冷的冬季,躲在温暖的小厨房,看着母亲和大姐在烧锅。我母亲是一个爱干净的人,由于小时候是独生女,我外祖父又早早离开家,被我外祖母娇惯,并不擅长家务。成家后,像那个年代的人一样,有了很多子女。家务繁重,自己又忙于工作,家里总是忙得手忙脚乱。好在我的几个姐姐从小就跟着邻居学会操持家务,给我母亲帮了不少忙。

当时流行一种煤炉。是用汽油桶改装成的。很大,火力很足。烧的是散煤,把散煤买来家,还需要掺上黄泥,打成煤球,放在水泥地上晾晒,才可以使用。大约过了几年就流行蜂窝煤。煤厂卖的依然是散煤,不过打煤球的工具是专用的,手工挤压后就成了我们现在常见的蜂窝煤了,煤炉也换成很小的一个。当时我年龄小,买煤拉煤,上山取黄泥,打煤球的事情自然是父亲和哥哥去做。每天早上晚上母亲都要换煤球,并用炉子上的热水给一家人洗脸泡脚。当时不喑世事的我,只是觉得那就是一个温暖的存在。

很多年后,我成了家。也用上了煤炉,只是这时候煤场的蜂窝煤都是打好,直接给送到家。社会上已经流行干净卫生的液化气。后来我有了孩子,家境有些困难。心里也是在纠结是用卫生方便的液化气还是,天天要早晚换煤球的煤炉。衡量之后觉得还是煤炉较省,用热水也方便,特别是有了孩子,换介子(以前没有纸尿裤,用旧布做的尿片)喂奶喂水可以保暖。只是天天更换煤球的工作自然就是我在做。我和几个姐姐一样,做家务都比我母亲要好的多。都说娶媳妇随婆,好像不假。妻当时年龄小,还很贪睡恋玩。家务自然是一塌糊涂,也不会带孩子,每天都是我带孩子睡,给孩子换尿布。不过虽然很累但是很快乐,到现在我还记得,给孩子喂奶喂水 试温度要用手背。孩子一天天长大,家里条件慢慢好起来了,渐渐的不用煤炉了,后来住上商品房更不能用煤炉。只是我总是觉得空调没有煤炉温暖,也许是没有火的味道。

近年来,家庭婚姻的变化。我暂住在乡下,在无聊逛街的时候,看到了久违的煤炉。于是兴冲冲的买了回来,引着火 再放上一壶清水,听着水烧开了的声音,想起已经在外面工作的孩子。心里总是一股暖暖的感觉。也许这就是家的味道。

梦回前世,本名汤曙光,爱好文学,易冲动,心理年龄极低 希望一直单纯幼稚下去

(0)

相关推荐

  • 【诗词楼阁】燃煤炉子,旧时光里的温暖

    文:胡庆国 燃煤炉子,旧时光里的温暖 也许是年龄的原因吧,厌倦了楼房的拥挤嘈杂,就和妻子商量着,搬到县城的平房住,但那片平房尚未集中供暖,冬季只能靠烧土暖气取暖,想到每天都乌烟瘴气,浓烟滚滚,灰尘满天 ...

  • 【往事如烟】闫永芳:父亲的煤球

    【往事如烟】闫永芳:父亲的煤球

  • 散文||似水流年炉火红

    似水流年炉火红 漫步椰城海口,冬天的到来除了太阳高远而温和,平添几分亲切感之外,其它的跟春天并无不同,该开的花照样盛开,该绿的树照样绿,泥土气息杂和着花香照样扑鼻而来.清澈的美舍河从火山口缓缓流过,无 ...

  • 周阳生:那个年代的生活碎片

    阅读本文前,点击标题下面蓝色字体"温馨微语""关注"我.我用心做,您免费看.倡导原创,感谢转发,欢迎赐稿.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 中国在上世纪改革开放前,物资匮乏 ...

  • 郝加献:关于煤的记忆|散文

    <阅读悦读>首届大赛(小说)征文启事 文/郝加献 [作者简介]郝加献,北京密云人,60后,自由撰稿人.长期致力于文化散文的创作.长篇历史散文<旷世名园圆明园>荣获纪念圆明园罹难 ...

  • 风靡中华六十余载,获得经典设计奖,是80后难以磨灭的记忆

    你看到啥了?美女?好像确实有一个.不过今天要说的,是球,煤球.北方叫做蜂窝煤,我们南方,称为藕煤.我觉得,南方叫法更为形象. 为何说它?因为它得奖啦--"蜂窝煤"获得今年北京国际设 ...

  • 【灵璧记忆】煤油炉

    煤油炉 文/晏金福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这里流行过一种炊具--煤油炉. 煤油炉,铁制,有圆柱体和长方体两种.高30多厘米,直径20多厘米.最下面是储油盘,中间是发火装置有六个左右圆孔,圆孔里穿上棉 ...

  • 浅谈“灵璧记忆”

     农村人说农村事  文/叶紫 浅谈[灵璧记忆] "记忆",顾名思义是过去式,那么"灵璧记忆"肯定要受到区域空间的限制,重点要体现灵璧的历史. 据悉,县政协下发一 ...

  • 灵璧记忆中美食:炒花子

    炒花子 文/姜德臣 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自制食品中,最能追思往事的一项是炒花子.炒花子也叫炒苞米花.玉米花或者炒玉蜀黍花.所谓炒玉米花就是将晒干精选后的饱满玉米颗粒与草木灰或细沙土混合放到开口的普 ...

  • 灵璧记忆:大脚新娘之死

    邵明宣作品 大脚新娘洞房失踪 文/抱璞斋主 妇女缠足裹小脚的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可那历史的沉渣还不时地在一些老人的记忆中泛起.那些耄耋之年的老妪中,偶尔还有走路扭扭捏捏的小脚者,人们把她当作村子里 ...

  • 灵璧记忆:俺奶

    奶  奶 文/王新 奶奶姓吴,没有名字,因为身体稍胖庄里上人背地里都叫她"老胖".小时候但凡遇到不认识我的人就会问"这是谁家的孩子?"旁边人会是说"老 ...

  • 灵璧记忆:听书

    听书 文/王新 "天也不早了,人也不少了","说书不说书,先作一首诗:作好了是诗,作不好是屎"."诗曰:天高云淡,望断南飞燕,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 ...

  • 灵璧记忆中的美食:掇子

    记忆中的灵璧美食 掇 (duō)子 (网络配图,图文无关) 那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一天早上,母亲把案桌子放好,搬上了和面盆.只见盆里有拳头大的一块小麦面,和半盆大蜀黍(玉米)面.她把小麦面揪成两个面剂 ...

  • 灵璧记忆:那年县北谢孩子跟花学生结婚之后

     从老碰(儿),到谢孩子,到老花(儿) --灵璧女人名字三天的急遽变化 文/晏金福 (网络配图,图文无关)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的一个秋天,灵璧县王集区,新婚三天的谢银铃由丈夫花为魁陪同回娘家(当地叫回 ...

  • 灵璧记忆:轧棉花

    轧  棉  花 文/同龄人  (网络配图,图文无关) 以前农村的轧棉花机子,既不用电动机也不用柴油机带动,完全是一种人力机械.轧棉花机子是生铁铸造的,大约有七十厘米高.五十厘米宽.上面是一个向机子里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