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名医论经方——小青龙汤

双合
DaYi
Shuanghe

第128期

每天一期,弘扬中医

COURSE ARRANGEMENT

组成:

麻黄三两,去节(9g) 芍药三两(9g) 五味子半升(9g) 干姜三两(6g) 甘草三两,炙(6g) 桂枝三两,去皮(9g) 半夏半升,汤洗(9g) 细辛三两(3g)

用法: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现代用法:水煎服)。

加减法:

若微利者,去麻黄加荛花,如鸡子大,熬令赤色。若渴者,去半夏,加栝蒌根三两;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

若小便不利,少腹满,去麻黄加茯苓四两;

若喘者,去麻黄,加杏人半升,去皮尖。

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寒内饮证。

方解:

方以辛温之麻黄、桂枝相须为君,发汗解表,且麻黄兼能开宣肺气以解喘咳之证,桂枝化气行水以利内饮之化。

臣用辛热之干姜、辛温之细辛,温肺化饮,兼协麻黄、桂枝解表祛邪。佐用辛苦而温之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

然素有痰饮,脾肺本虚,纯用辛温,恐辛散耗气,温燥伤津,故伍酸甘之五味子敛肺止咳、芍药和营养血,二药与辛散之品相配.

既令散中有收,以利肺气开阖,增强止咳平喘之功,又可防诸辛散温燥之药耗气伤津之虞,亦为佐药。

炙甘草益气和中,兼调和辛散酸收之性,为佐使之药。

八味相伍,解表与化饮配合,一举而表里双解。

配伍特点:辛散与酸收相配,散中有收;温化与敛肺相伍,开中有合。

运用:本方为治疗外感风寒、寒饮内停而致喘咳之常用方。

以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舌苔白滑,脉浮为辨证要点。

临证中见外寒内饮之证而以外寒为主者,可重用麻、桂为君;

若内饮为主,则宜重用干姜、细辛为君;二者俱重,则麻黄、干姜共为君药。

方歌:

小青龙汤治水气,喘咳呕哕渴利慰,

姜桂麻黄芍药甘,细辛半夏兼五味。

古今名医注:

成无己: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饮,则水寒相搏,肺寒气逆,故干呕发热而咳。

《针经》曰:形寒饮冷则伤肺,以其两寒相感,中外皆伤,故气逆而上行,此之谓也。与小青龙汤发汗散水。

水气内渍,则所传不一,故有或为之证,随证增损,以解化之。(北宋—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尤在泾:大青龙合麻桂而加石膏,能发邪气除烦躁。

小青龙无石膏,有半夏、干姜、芍药、细辛、五味,能散寒邪行水饮。

而谓之青龙者,以其有发汗蠲饮之功。夫热闭于经,而不用石膏,汗为热隔,宁有能发之者乎?

饮伏于内,而不用姜夏,寒与饮搏,宁有能散之者乎?

其芍药、五味,不特收逆气而安肺气,抑以制麻桂姜辛之势,使不相惊而相就,以成内外协济之功耳。(清·尤在泾《伤寒贯珠集》)

张锡驹:麻黄桂枝所以散未解之表,配芍药以疏经气,甘草干姜助中土以制水邪,半夏生当夏半,细辛一茎直上.

皆能从阴达阳以升散其水气,曲直作酸,五味助春生之木气以透达其水寒,是以东方初生之木,潜藏始蛰之龙,能行泄蓄聚之水,故名曰小青龙.

非若行云施雨之大青龙也。

若渴者,水蓄于下,火郁于上,去半夏之燥,加括蒌根引水液而上升;

利者,水寒在下,火不得下交,荛花性虽寒,然用花萼之在上者如鸡子大,熬令赤色以象心,导火气之下交也;

水得寒气,冷必相搏,其人即噎,故加附子;

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土虚而不能制水,故加茯苓以补中土;

喘者,水气上逆而射肺,故加杏仁以疏肺气。水逆于里,而不逆于表,故皆去麻黄。(清·张锡驹《伤寒论直解》)

吴谦等:太阳停饮有二:一中风有汗为表虚,五苓散证也;一伤寒无汗为表实,小青龙汤证也。

表实无汗,故合麻、桂二方以解外。去大枣者,以其性滞也;

去杏仁者,以其无喘也,有喘者,仍加之;去生姜者,以有干姜也,若呕者,仍用之。佐干姜、细辛,极温极散,使寒与水俱得从汗而解;

佐半夏逐痰饮,以清不尽之饮;佐五味收肺气,以敛耗伤之气。若渴者,去半夏加花粉,避燥以生津也;

若微利与噎,小便不利,少腹满,俱去麻黄,远表而就里也。加附子以散寒,则噎可止;

加茯苓以利水,则微利止,少腹满可除矣。

此方与越婢汤同治水饮溢于表,而为腹胀水肿,宜发汗外解者,无不随手而消。

越婢治有热者,故方中君以石膏,以散阳水也;小青龙治有寒者,故方中佐以姜、桂以散阴水也。(清·吴谦等《医宗金鉴》)

吕震名:此治太阳寒水之法也,虽同名青龙,却与大青龙主治迥别。太阳表邪不解,与阳热相搏,宜大青龙发之;

太阳表邪不解,与寒饮相格,宜小青龙逐之。经云: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此为小青龙的对之证。

故方中用麻黄桂枝细辛之属,以散寒而解表,用半夏干姜五味之属,以蠲饮而降逆,复以芍药甘草,两和表里。

但表里错杂之邪,病出恒不一致,若微利者,水已下趋,故去麻黄,加芫花,顺其势以导之也;若渴者,寒已化热,故去半夏,加蒌根,反其用以治之也;

若噎者,寒格上焦也,故去麻黄,加附子以散寒;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水蓄下焦也,故去麻黄,加茯苓以利水;

若喘者,水邪射肺也,故去麻黄,加杏仁以下肺气。

此方本不至发汗,故或用麻黄,或去麻黄,皆相表里证之轻重,而为加减之圆机活法也。(清·吕震名《伤寒寻源》)

胡希恕:麻黄、桂枝、芍药、甘草发汗以解表,半夏、干姜、细辛、五味子温中逐饮而治咳逆,故此治外邪内饮、发热无汗、咳而微喘或呕逆者。

本方后加减方,其实“或”以下,皆是或有或无的客症,只要主症备,不论客症有无,本方均主之,

而且所加减药味,多不合理,当为后人所附。(现代·胡希恕  冯世纶《经方医学:六经八纲读懂伤寒论》)

刘渡舟:本方为素有水饮停留,复感风寒,外邪引动内饮,即所谓“两寒相感,中外皆伤”。

本方重在温化寒饮,所以,不论有无表证,只要有咳嗽气喘、痰冷而稀、舌苔水滑、恶寒背冷、脉浮弦或弦者,即可应用。

方中的干姜、细辛、五味子,被认为是仲景用治寒饮不可缺少之品。

临床上若肺寒偏重,则细辛、干姜用量要大于五味子;

若久咳肺虚,则五味子的用量就要酌情加重;若喉中如水鸡声者,可加射干、紫菀、冬花;有热烦躁者,亦可酌加石膏。

小青龙汤是效果可靠的止咳平喘剂。我们认为:它毕竟是为发汗散寒而设,若下虚之人误用本方,则能引起冲气上逆,可出现手足厥逆、气从少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

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所以,本方不可久服,恐伐肾根,以俟证情有所缓解,即以苓桂术甘剂调理善后而为妥。(现代·刘渡舟名家研究室《新编伤寒论类方》)

姜建国:本方为解表化饮的代表性方剂,方中用麻黄、桂枝发汗解表,麻黄还能宣肺平喘,桂枝还能温阳化气。

干姜、细辛温肺散寒,五味子收敛肺气,三味药合用,一散一收,宣降肺气,相反相成,止咳平喘散寒化饮的作用得到增强,是治疗水寒射肺的重要对药。

芍药活血利水,半夏祛痰止呕,甘草调和诸药。取名小青龙汤,取辛散发汗以开鬼门、解表邪、散水饮的意思,但是发汗力对比大青龙汤来说比较小。

可知,取名“青龙”,意思是宣散发汗;分出大小,主要指发汗力的区别。但是所治疗的却是同一种病证,就是太阳伤寒证。

(现代·姜建国《姜建国伤寒论讲稿》)

温馨提示: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药,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网络。我们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此文出于学习分享、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无商业用途。若涉及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

点击 「赞」 + 「在看」

让更多人看到吧

大医双合

医、针、药随身地趣味游历学习。推荐中医、针灸、中药、中草药游历学习;深入实地中医辨证、功法针灸、中药鉴别和掌握中草药识别。
2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精彩推荐:

(0)

相关推荐

  • 四十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40) 这一条论外寒兼内饮的证治.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是对外寒内饮的 ...

  • 【分享】10则古今名医,经方1剂愈病验案摘录

    吴氏中医导言:<长沙方歌括·卷首·劝读十则>云:"经方效如桴鼓.非若后世以地黄补阴,以人参补阳,以香.砂调气,以归.芍调血,笼统浮泛,待病气衰而自愈也.<内经>云:一 ...

  • 10则古今名医,经方1剂愈病验案摘录

    古今名医经方一剂愈病验案摘录 <长沙方歌括·卷首·劝读十则>云:"经方效如桴鼓.非若后世以地黄补阴,以人参补阳,以香.砂调气,以归.芍调血,笼统浮泛,待病气衰而自愈也.<内 ...

  • 古今名医:经方一剂愈病验案摘录

    导读: 著名中医学者黄煌教授经常告诫我们:"药对证一口汤,不对证用船装."仝小林教授也说:"中医绝不是慢郎中!"经方除了可以"一剂退热",还 ...

  • 古今名医论经方——《金匮》肾气丸

    大医双合 DaYi Shuanghe 第119期 每天一期,弘扬中医 COURSE ARRANGEMENT 组成: 干地黄八两(24g) 薯蓣四两(12g) 山茱萸四两(12g) 泽泻三两(9g)   ...

  • 古今名医论经方——四逆汤

    大医·双合 DaYi Shuanghe 第123期 每天一期,弘扬中医 COURSE ARRANGEMENT 组成:甘草炙,二两(6g) 干姜一两半(6g) 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一枚(15g) 用 ...

  • 古今名医论经方——小柴胡汤

    林君董氏奇穴 22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组成:柴胡半斤(24g)黄芩.人参.甘草(炙).生姜(切)各三两(9g)大枣(擘)十二枚(4枚)半夏(洗)半升(9g) 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 ...

  • 古今名医论经方——五苓散

    组成:猪苓(去皮)十八铢(9g)泽泻一两六铢(15g) 白术十八铢(9g)茯苓十八铢(9g)桂枝(去皮)半两(6g) 煎服法: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现代 ...

  • 古今名医经方一剂愈病验案摘录

    整理/尤虎.苏克雷 ⊙编辑/中医书友会内刊编委会 导读:著名中医学者黄煌教授经常告诫我们:"药对证一口汤,不对证用船装."仝小林教授也说:"中医绝不是慢郎中!" ...

  • 中医不是慢郎中:古今名医经方一剂退热验案分享

    导读:古人治病,'效如桴鼓"."一剂知,二剂己"."覆杯而卧"."一服愈,不必尽剂",难道这些都只是传说?中医是慢郎中?经方一剂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