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第466课:细说“诡”字,“兵者,诡道也”中的“诡”是啥意思?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本课讲“言”部的一个汉字:“詭”。詭在现代汉语简化为“诡”,是现代汉语字常用字,收入1988年国家语委公布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因此,本课内容需要着重记忆。其详情如下:

詭(诡)。读guǐ。《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诡,责也。从言,危声。”形声字。本义中责成;要求。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今人为’诡诈'字。”也就是说,这个诡诈的意义是后起字义。注意,这个字在现代汉语常指“诡诈”,这个字义其实来源于“心”部的“恑”,《说文解字·心部》:“恑,变也。”而诡的本义是责求;责成;要求的意义,现代汉语反倒不经常使用了。

(老师责令学生)

《汉书·酷吏传·尹赏》:“皆贳(shì,赊欠)其罪,诡令立功自赎。”颜师古注:“诡,责也。”意思是说:(尹赏)都对他们进行了缓刑处理,责令他们立功以自赎。《后汉书·循吏传·孟尝》:“先时宰守并多贪秽,诡人采求,不知纪極,珠遂渐徙于交趾郡界。”李贤注:“诡,责也。”从前的太守大都贪婪,要求人们采集,不知限度,珍珠就逐渐跑到交耻郡内去了。

诡在本义之外,又发展出了很多用法:

(1)欺诈;虚假。《玉篇·言部》:“诡,欺也,谩也。”《孙子兵法·始计》:“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战争,本来就是一种欺诈之术。所以,能战而示之软弱。我们看《三国演义》,几国互相用兵行“计”,其实就是行“欺诈之术”,诸葛亮行“空城计”,城内本没有兵,却让司马懿以为城中有大兵埋伏,其实就是大行“诡道”。

(空城计)

(2)假装;冒充。《新唐书·魏徵传》:“隋乱,诡为道士。”这是说魏徵曾经假装过道士,他并非真正出家做了道士。

(魏徵像)

(3)差别;不同。《淮南子·说林》:“衡虽正必有差,尺寸虽齐必有诡。”高诱注:“诡,不同也。”衡器虽然平正,但也一定会有误差;尺寸虽然整齐划一,但也一定会有差别。

(4)怪异;奇特。《玉篇·言部》:“诡,怪也。”《管子·法禁》:“诡俗异体,大言法行。”实行奇怪的风俗和反常的礼节,语言夸大而行为骄傲。

(5)违反;违背。《韩非子·诡使》:“常贵其所以乱,而贱其所以治,是故天下之所欲,常与上之所以为治相诡也。”(君主)常常尊重那些造成祸乱的行为,而轻视那些能使社会安定的措施,因此下层人士向往的,就经常和君主应该用来治国的措施互相违背。

(《韩非子》书影)

(6)毁;破坏。《后汉书·班固传论》:“若固之序事,不激诡,不抑抗。”李贤注:“诡,毁也。”就像班固叙述事情,不毁誉过当,不缩小夸张。

(7)羊骨上的一个部位。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卷二:“儿取羊后胫之膝之轮骨……其骨轮四面两端,凹曰真,凸曰诡。”这很可能说的就是羊骨拐,或称为嘎啦哈。如图:

(沙包和嘎啦哈)

此外,“诡”还是姓氏。《左传·庄公十六年》:“晋武公伐夷,执夷诡诸。”杜预注:“诡诸,周大夫。夷,采地名。”晋武公进攻夷地,俘虏了夷诡诸。

“诡”的小篆写法如图:

(诡的小篆写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