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美文】咏枇杷
咏枇杷
文/晏金福
昨日应邀,赴书法家冉献强家做客。一进冉老师的农家小院,眼球立即被庭中的一棵树吸引住了。这树干不粗,直径10厘米左右;也不高,1米5上下。奇的是,虽已是隆冬季节,那叶子依然肥厚圆润、郁郁葱葱;更奇的是那茂密碧绿的叶子中间,还夹杂着星星点点的白色小花。主人介绍说,这是枇杷树。“怎么现在花还没谢?”我有些不解。“哪里是没谢,是刚刚开。”走近一看,那一层层浅褐色、毛茸茸的东西,不是谢后的花托,而是一粒粒含苞待放的花骨朵。那点点白花都开在一嘟噜一嘟噜花骨朵的最上头。“这花一直要开到过年呢。”主人介绍说。
记得以前读过白居易的《山枇杷》:“深山老去惜年华,况对东溪野枇杷。火树风来翻绛焰, 琼枝日出晒红纱。回看桃李都无色,映得芙蓉不是花。 争奈结根深石底,无因移得到人家。”在我的心目中,枇杷只生在南方,花是红色的。没想到我们北方也有枇杷,而且生长得如此茂盛。更没想到,枇杷能开出堪与雪花媲美的白花来。
“ 其实,这树也是无意中得来。”同去的作家王为民老师说,“十年前,单位组织我们去韶山参观毛主席故居。回程路过湘潭,有人买了枇杷,我也吃了一个。当时,核不好随便扔,就用卫生纸包起来塞到包里。回到家里,打开包拿出来,居然挤出十来粒种子。有当无,就埋在地里了。没想到第二年竟然长出了十多棵树苗。这棵树就是那时移来的。我院子里也留了一棵,现在一年能结几十斤果子呢。”
听了这些,我不禁对这枇杷树肃然起敬。
一敬她不择土地,不择气候,撒到哪里哪安家的精神。一粒本该在亚热带、风调雨顺的环境里生长的种子,突然被扔在贫瘠而又缺水的淮北大地,她照样茁壮地成长,你能不敬佩她吗?
二敬她凌霜傲雪的气魄。自古文人多咏菊,什么“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白居易《咏菊》)还有什么“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黄巢《落第后赋菊》)诚然,菊花凌霜傲雪,受人追捧,无可厚非。可是,真正到了冰天雪地的季节,你还能看到菊花吗?“岁寒三友”似乎是诗人、画家歌颂的不朽的主题。可以坦率地告诉诸位,本人也是十分喜欢松竹的。尤其是竹,本人曾不远百里,寻求一蓬竹子,种在自己的庭院里。但是,我想问问,松竹除了岁寒不凋外,还有更令人尊敬的地方吗?可能有人会说,偶尔开花。但是,据我所知,它们开花可不是什么吉祥的兆头啊。至于梅花,似乎是词人墨客、书画名家情所独钟。王安石的“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不仅文人会背,而且教师、学生都会背,甚至学生家长都会背。其他诗词书画名家咏梅的诗书画卷更是不可枚举,我也不想过多引用。可是,我只想问一句:你见过梅花开放,你见过梅花结果吗?
现在,回到我要歌颂的主人公:枇杷。她孕花在秋末,盛开在寒冬,花谢在春初,花期横跨三季,中国,乃至世界,有这样的花吗?她春季孕实,夏初成熟,据说是中国最早成熟的果品,有谁能做到这一点?所以,我想:我国的“岁寒三友”是否应该改为“岁寒四有”,应该把不显山不露水而又默默奉献的枇杷放在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