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科小学教师定向培养研究 ———免费师范政策执行的创生与改进
杭州师范大学教师发展中心的孙德芳在其文章中指出:免费师范政策虽说是近十年来学术界和政策界比较关心的话题,但是,它却不是一个全新的话题。因为中国师范教育已经走过了从“免费”到“收费”再到“免费”的百年历程,每一次变革都是特有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的多重“权衡”的结果。在新的历史时期,免费师范政策经过十年的探索与实践,有没有达到原有的价值指向和解决城乡教师师资失衡,仍需要我们深入思考与研究。本文以杭州师范大学定向全科小学教师政策为个案,重点分析当下免费师范政策是怎样进行创生性执行的,取得哪些经验、遇到哪些问题,需要什么样的国家政策支持,进而探讨免费师范政策未来走向与改进的可能路径。
免费师范政策的“变换”背后必然蕴含着利益相关者的价值博弈,这种经济学视角下的政策指引显然会随着人们对政府与市场认识的变化而变化。2007年国家推行的免费师范生政策指向“三要”精神,直击城乡师资“鸿沟”。
政策钟摆:免费师范的历史回顾中国师范教育自1904年癸卯学制实施以来,经历了“免费”(1904)、“收费”(1928)、“免费”(1932)、“收费”(1999)、“免费”(2007)的“政策钟摆”现象。这种“钟摆”现象不是简单的政策“重复”,而是特定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的综合“博弈”。中国免费师范教育具有百余年的历史,自1902年清末盛宣怀创办的南洋公学师范院肇始,以“启民智”的目标来培养教师。免费师范政策历经1912-1922年民国政府的“前规后随”发展路径,以“造就教员”为目的。1922年北洋政府受美国影响颁布“新学制”,取消师范教育独立设置制度。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认为“新学制”不利于师范教育的发展,造成师资数量明显减少,供不应求的矛盾日益突出。于是在1933-1949年免费师范生政策再次恢复与执行。新中国成立至1999年依然执行免费师范生政策。2000年之后,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扩招,教师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之后,师范教育与非师范教育再次并轨实行收费。虽然这一政策在某种层面扩充了教师来源的途径,增加了师范生的就业机会;但另一明显的问题出现了,即一批专门培养教师的高等院校纷纷走向“综合化”,甚至是“去师范化”,导致师范教育异常弱化,优质教师资源逐渐减少,尤其是农村偏远地区教师急切地“飞机制和“U-S-S”(大学、学校、学科)协同教学机制。把杰出的一线小学名师引入大学课堂,进行“双导师”(一课双师)、“双基地”的“浸润式”协同育人,解决了师范大学师资结构单一、实践性教学师资短缺的问题。三、定向全科小学教师政策改进的可能与保障 定向全科小学教师作为地方大学免费师范政策的创生性探索也遇到了特有的制约瓶颈,仍然需要国家在政策上给予保障,与此同时,面向全国的免费师范政策也需要在积累地方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政策调整,从而做到政策的“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充分结合,保障政策的改进与执行有力、实效。
制约瓶颈:定向全科小学教师的发展平台定向全科小学教师虽然是基于需求导向的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参与”和“共同治理”,将服务年限从国家规定的“10+2”的服务期缩短为“6”年,但是在执行过程中还是遇到了影响发展的制约瓶颈。首先,定向全科小学教师缺少“4+2”研究生培养平台。定向全科小学教师培养仅仅通过四年的专业训练,显然无论是教育教学能力还是教育研究能力都存在明显的不足,离优秀教师和“教育家办学”还有很大的距离。杭州师范大学具有研究生培养资质和多年的研究生培养经验,但鉴于制度瓶颈没有权力选择具有强烈教育情怀的优秀学生进一步学习与研究,希望相关部门协调尽快赋权打开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樊篱。其次,定向全科小学教师缺乏后续的教师发展平台。无论是十年还是六年的定向服务农村的教师,在他们人生、专业最急于发展的黄金时期,如果将他们放到没有任何专业发展机会的农村学校,纯粹是为了弥补农村学校的岗位缺失,这对他们个人而言将是人生的灾难。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看似填补了一时的农村学校需求,却忽略了定向全科小学教师的长远发展、断送农村学校的未来。建议国家出台政策瞄准教师的长远发展,合理规定服务时间和地点的灵活性,毕业后首先让他们到最好的学校进行锻炼学习,学有所成后再根据需求服务农村学校。最后,定向全科小学教师没有形成可持续的协调培养机制。杭州师范大学尽管在省教育厅、县市教育局的推动下建立培养定向全科小学教师的“教师发展学校”,聘请一线名师为“讲席教授”,进行了“双师课程”建设,但是,这种U-G-S和U-S-S的创新模式会随着政府、大学、学校管理者的变更而变化。鉴于此,需要政府制定能够约束教育主管部门、激励大学和小学的政策来保障协调机制的可持续性。可见,定向全科小学教师培养需要政府尽快打破制度瓶颈,制定政策给定向全科小学教师以发展平台与机会。
政策改进:定向全科小学教师的身份认定杭州师范大学在探索定向全科小学教师过程中遇到了现有政策的制约,影响人才培养的未来发展潜力,建议国家尽快出台政策来调适变革实践所带来的新问题。
第一,建议尽快出台“全科教师资格认定标准”。目前,小学教师资格认定还是以分科认定为主,没有综合全科一类。由于此种原因,全科教师在教师资格认定时只能以一个学科作为自己的所教学科,在后续的职称评定中也会遇到许多新的问题。不仅小学全科教师遇到此种情况,其他专业比如特殊教育也会如此。尤其是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与招生培养院校不衔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反应滞后。建议国家和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及时调整部分政策对教育改革实验的制约,从而推进免费师范政策的真正有效落实与创新。
第二,建议设立“免费师范生终身荣誉制度”。随着免费师范政策的推进,许多地方高校也开始尝试与探索,其中最让免费师范生纠结的一个问题是“我是谁?”的追问。免费师范生似乎成了“农村”“贫困”“扶贫”的代名词,这种严重的“污名化”导致他们成了学习积极性不高、目标不强的校园“另类”。通过国家设立“免费师范生终身荣誉制度”,可以让免费师范生体会到人生的价值,感受到社会的尊重,让真正优秀愿意终身从教的免费师范生终身受益。
第三,建议增加“免费师范生服务时间和地域的选择性”。签订服务协议是扣在免费师范生头上的“紧箍咒”,违背协议不但经济受损,而且信用降低。其实,这种服务协议尽管从表面看束缚了免费师范生的“择业自由”,但却不能让其心服口服。从免费师范生的发展来说,一毕业就去农村服务6-12年的时间,显然发展的黄金时期已经过去。因此,免费师范生政策不能仅仅看到“短期效益”,更应该看到教师发展的“长期效益”。如果让免费师范生在自己的从教生涯中可以选择“什么时间”和“什么地点”任教农村,将会更大程度上激发免费生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