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生作:作文的“三三制”模式

陆生作的聪明作文法

证明为骨

聪明为丰腴

一个精神食粮的生产者,就像一个厨师;哪有厨师只管自己烧菜,不问人们的味觉,不管食客的口味?否则你烧得起劲,他难以下咽,新书都睡在书架上,就等于饭菜都倒在泔脚桶里。——陆文夫

作文的“三三制”模式

文/陆生作


1980年10月,陆文夫先生在江苏省青年文学创作者会议上的发言,以《突出》为题,收录于《小说门外谈》一书,初版于1982年。

《突破》一文,年纪比我都大,但对当下的文学创作者而言,并不过时,中肯得很。文中提到一种创作模式,或者叫创作套路,引部分原文如下:

“我们搞创作的人叫它三三制,即每个作品里有三中人物:正面人物,反面人物,中间人物。写作程序上要用三段式,即每篇文章大体上分三段:一、摆开阵势,二、热烈交锋,三、胜利而终。……我这样来叙述此种模式过分简单化了,而且不免有丑化的意味。……我们不能一般地反对文学创作的某种模式,万物都有一种模式,没有模式是不能成型的。文学上的某种模式,当它产生的时候都是有活力的,都有过它历史的功绩。……不能把某种模式当作最好的、唯一的,文学最忌讳的就是整齐划一。”

陆文夫先生讲得很明白,他对三三制是有丑化意味的。正是因为当时的创作者把这一模式用泛滥了。就像肉是好东西,可也经不住天天吃啊,又不是老虎,对吧。就像去菜场买菜,结果家家都只卖青菜,好嘛,这可咋办办?这让我想到小学生作文中,高兴是“一蹦三尺高”,着急就“热锅蚂蚁团团绕”,传家宝有“一件补了又补的旧棉袄”……诸如此类,等等等等。难怪不少大家要痛批这种现象。我也觉得要批评,这样写太没新意了,也没诚意嘛,甚至有糊弄的嫌疑。难道不懂物以稀为贵的道理?如果是一次征文比赛,参赛者全部这么写,该谁得奖呢?不是给评委出难题么!

但是,我接受小学生写这样的作文,原因三个:一、不能一棍子打死说小学生写的是虚假的,它可以有真实的部分。他高兴了,真的是一蹦三尺高啊。二、小学生作文称为“习作”,既然是练习作文,干吗非要与众不同呢?我们发现学生的作文是如此地整齐划一,有一个大数据的前提。如果单看某一个学生的作文,这样的作文也是过得去的吧?作为一种练习,主要在个人水平的提高,不因以大家的整齐划一而去批评个人。难道说就因隔壁邻居都烧了糖醋里脊,我家就不烧这盘菜了?我们读的语文课文还都是一模一样的呢。三、学生为什么会这么写,是谁教的?评价标准是不是太整齐划一了?私以为,这些影响小学生写作的因素才是根本,得作自我批评才是。

第一个写“一蹦三尺高”的同学,是很有新意的吧,如陆文夫先生所说:“文学上的某种模式,当它产生的时候都是有活力的,都有过它历史的功绩。”鉴于此,我觉得把“三三制”介绍给学生来写习作,练习作文,也是合适的。你说呢?

不要以为“三三制”过时。看看我们现在的电影,不少电影也是“三三制”的套路。我昨天看了成龙2016年的电影《绝地逃亡》,也可归为正面人物、反面人物、中间人物三个派。

所谓套路、套路,它真就是一条路啊。同一条路,你走,我走,他走,故事是可以不一样的,作文也是可以不一样的。走在同一条路上,路是会分叉的,作文是会进步的,如陆文夫先生所说:“文学是有继承性的,所谓突破和创新,往往表现为一种混合、变形和发展。”我们把套路提供给学生,是给他们一个起步,像一条起跑线,然后鼓励他们走出自己的路。

所以,让学生试试“三三制”的模式吧。每一种套路都会有代表作,都会成就经典。

2017.2.10

2018.6.8重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