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生作:作文训练《掩耳盗铃》,习作5篇,几十字古文怎么变几百字记叙文
作文训练《掩耳盗铃》
文/陆生作
【一】
大家都想想,能不能找一个“掩耳盗铃”的近义词?
对的,自欺欺人。
“掩耳盗铃”什么意思呢?它有两层意思,表面上是说,把自己的耳朵给捂住了,然后去偷一口大钟,对吗?——这是讲了一个现象,讲了一件事。那,去偷一口钟,把自己耳朵捂上有用吗?没用,他这样做是自己骗自己,自期欺人。——这是掩耳盗铃的另一层意思,文字背后的意思,讲了一个理。
很多成语都是这样的,有面子跟里子的关系。比如说,守株待兔。它表面的意思是,有个人在那儿等兔子;它背后的意思是说,这个人脑筋不转弯,不知变通。
就像我们以前讲过的朱熹的《观书有感》,它表面写的是“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景;其实朱熹想讲的是“观书有感”,他借景来讲读书的感悟,这是理。
就像我们讲“你滚”,总不是真叫你缩成一个球滚出去吧?就是叫你离开的意思,对不对?——这一点,其实是我们写作训练中最要学习的。
比如说:
A“这是自欺欺人的行为。”
B“这是掩耳盗铃的行为。”
你们觉得哪句表达更图像化?
比如说:
A“傍晚,他坐在门槛上哭,是什么事让他这么痛苦?”
B“残阳如血,吊在西山顶上。他坐在一百多岁的木头门槛上,豆大的眼泪滚过脸颊,吧嗒吧嗒砸在衣服上,是什么事让他痛苦得像一株寒风里的草,一阵阵发抖?”
你们会选哪一句?
当然,话说两头,每种表达都有适合它的地方。对我们来说,这两种方法都要掌握,然后用在合适的地方。
【二】
原文: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锤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现在,我把《掩耳盗铃》这段古文的意思大概讲一下。“百姓有得钟者”,百姓当然指一个普通人,他想得到那口钟,他怎么办呢?“欲负而走”,他想把钟背起来,然后走。“欲”是想的意思,“负”是背的意思。你说,你偷了东西,还会慢慢走吗?“会,因为这钟太重,所以只能慢慢走。”——你这个答案也是个思路,背口大钟像乌龟一样慢慢挪。但是,请注意这个“欲”字,还有下一句是“则钟大不可负”,也就是说,“负而走”是这个人偷钟的设想,并不是实际行动。这个“走”,在这里是跑的意思,犯了案,马上离开作案现场。
当然,你说的慢慢走的情况也是有的。我举个例子,不是很恰当,你们就听个意思。比如说,你去一片田里偷西瓜,你摘了一个西瓜,抱在怀里,你是正常地走,还是快点儿跑?如果你抱起西瓜就跑,这就是一个反常行为,做贼心虚的表现。如果你走得很正常,表现得很自然,哪怕有人看到你在摘瓜,只要不是瓜田的主人,别人还以为你是瓜田主人家的客人呢。
我以前看过一个新闻,一伙小偷把一户人家的红木家具都偷走了,货车开来停在楼下,家具一件件搬下去,运走。小偷在搬的时候,对门邻居家进进出出几次,虽然不认识这帮小偷,但邻居丝毫没有怀疑这帮人是小偷,还以为他们是搬家公司的。他们表现得太入戏了。
我们看电影里的跟踪戏,跟踪者必须得装得很自然,对吧?总不能把“我在跟踪”这几个字写在额头上吧,那就一点效果都没有了,对不对?所以有时候做事情要镇定,不能不打自招。其实,电影里的跟踪戏,还是挺假的,因为要让观众看出来谁在跟踪谁嘛。
老古话也说了,“瓜田李下”,瓜熟时节,瓜田旁不要蹲下来系鞋带,别人会误会你在偷瓜;李子熟了,李子树下不要站着理帽子,别人会误会你在偷李子。当然,这种误会有点“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味道,但我们要知道“偷东西是不好的行为”,能避免的误会还是避免掉,免得麻烦。
话说回来,请记住:“欲负而走”,在这里,“走”是跑的意思。
只是,偷钟人低估了钟,高估自己了。那口钟是青铜铸的,又大又沉。寺庙里新年敲钟的钟,你们见过吧?——偷钟人觉得自己力气大,可以把钟背走,可是一背,发现不行,背不动啊,“则钟大不可负”,搞不好被扣在大钟下,可不好了。——背不动怎么办呢?他想了个办法,找来一个锤子,把这口钟锤破,砸成一块一块的,总搬得动了吧!也能当废铜烂铁卖点钱,对不对?可是,新问题又出现了!锤子敲钟的时候,发出了“况——况——”的声音。“以锤毁之,钟况然有音”,这个“况”就是敲钟时发出的声音,它是个拟声词。这时,偷钟人就担心起来了。万一别人听到了,发现“我”在这里偷钟,会把“我”抓起来吧,那时不仅没偷到钟,还惹了一身麻烦,就偷鸡不成蚀把米了。于是,他想了一个很笨的办法,把自己的耳朵塞起来,“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塞住自己的耳朵,自己是听不到了,难道别人也听不到了?当然不会。可偷钟人偏这么想,那就是自己欺骗自己。可能这个偷钟人没交过智商税,所以悲催了。就像鸵鸟,据说,鸵鸟一遇事就会把头埋进沙子里面——屁股露在外面没事,头躲起来就好了,顾头不顾尾。
【三】
现在重点来了!!!在这么简单的一个故事里面,偷钟人有两个问题要解决。第一个问题,背不动,怎么办?用锤子敲。第二个问题,敲钟时发出声音,怎么办?塞住自己的耳朵。——这就是故事的一波三折:出现问题,解决问题,加入新元素。请记住这三句话,出现问题,解决问题,加入新元素。
来分解一下!
偷钟人的第一个问题,钟大背不动,怎么办?这就是“出现问题”。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找一个锤子来敲碎大钟。“锤子”就是新加入的元素。第二个问题,敲钟发出声音怎么办?加入解决它的新元素——比如说,棉花,用棉花把耳朵给塞上。——“出现问题,解决问题,加入新元素”这是写故事的一个方法,我们从这么短的寓言故事当中可以得出来。还有,对作者来讲,“出现问题”其实是“制造问题”,写故事需要设计。对故事主人公来讲,才是“出现问题”。
【四】
《掩耳盗铃》的意思讲了,写作方法也归纳了。但是,这个方法我们今天不练习,下次,我找一篇几千字的文章再跟你们讨论这个方法。
那,我们今天写什么呢?就写《掩耳盗铃》。
整个故事我们已经清楚了,对不对?但是,古文的记载只有几十个字,我们要把它写成一篇记叙文,四五百字。从几十个字到几百个字,故事情节没什么变化,但是,细节上需要我们补充很多东西进去,让这个故事生动具体起来。
比如:偷钟人为什么要去偷这口大钟呢?是穷得揭不开锅了,还是偷回来铸剑,或者仅仅是喜欢这口钟,想据为己有……请你给他一个适合的理由。
这个人物的心理活动,自言自语,敲钟的动作……
当他背不动大钟的时候,他脸上有没有出现什么表情?
他去偷钟的时候是怎么走路的?蹑手蹑脚,还是大摇大摆?
他塞耳朵的东西是随身就带着的吗?是一团棉花,还是从衣服上扯下来的布条?
等等,等等。
这个寓言故事的记载是粗枝大叶的,你要用你的生活经验把它很具体、详细地想一遍,然后选择性地写成一篇记叙文。如果你觉得这样演绎很难写,给你另外一个选择,你可以写一个寓言故事,一两百字就行,但这个故事要告诉我们一个生活的道理,一个人生的道理。二选一,选一个就行。
我这样讲,清楚吗?
“清楚。”
此处省略3000字。
【八】
习作《掩耳盗铃》5篇
【1】掩耳盗铃
古时候,晴空万里的一天,一个人进城赶集。他骑着一头毛驴,在市场里晃来晃去,一点新鲜的玩意儿都没有,大感无趣。他皱起眉头,心里想:我来干吗呀?这时,他发现在一户姓范的大户人家门口,有一口大钟。在阳光普照之下,大钟闪闪发光,边沿的金色特别刺眼。他看得眼馋,心想:光天化日之下做,太明显了,晚上再来偷吧。想着,他就回了家。
终于到了晚上,那人背了一个大麻袋,蹑手蹑脚地走过大街小巷,来到范家门口。他把大麻袋放落在地,心想:我力气虽大,却也经不起这大钟啊!我得把它打碎,分成一片一片运回家,可没带锤子啊。
他就手忙脚乱地四处去找大锤子,一下子打翻地瓜,一下子打掉水盆……心中吓了一跳,躲在角落望望四周,幸好一点亮光也没有,心中才镇定下来,但不免心虚,左顾右盼,才又跑去找大锤子。
最终,他在垃圾堆旁找到了大锤子,费了不少力气才运到大钟下。刚想用锤子把钟敲得支离破碎,但又转念一想:钟会发出“况况”的惊天动地的响声,会惊动官府啊,被抓起来就完了。
他就把棉花塞入耳朵,哈哈一笑:“这样,别人就听不见了。”他抡起锤子,奋力敲响大钟,刚发出响声,他就“飞”出三丈外,被听见声音赶来的官兵给抓住了。他怎么也不明白:为什么我听不见声音,他们却听见了声音呢?这是怎么回事?
【2】【3】【4】略
【5】掩耳盗铃
很久以前,有一个叫阿瓜的人。他家里没钱了,他就想去别人家偷。他来到范氏家族,看到了一口钟,想:我要不要把钟背走或抱走?他蹑手蹑脚地来到钟旁,左抱,抱不动,右搬,搬不动,背也背不动,他累得气喘吁吁,只好回家去了。
第二天,他趁着夜色,又来到范氏家族,手里拿着一个锤子,心里想:昨天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背不走,今天把钟敲碎再拿走。他偷偷摸摸地走到钟旁,小心翼翼地敲了一下,只听“况——”的一声响起。他赶紧躲了起来,生怕被别人发现。
第三天,阿瓜又去偷钟了。他手里拿着锤子,耳朵里塞着棉花,心想:我把耳朵塞住了,自己听不到钟的响声,别人也听不到了。他敲了一阵,然后一群人围了过来。有的说:“半夜里,况况况敲大钟,还让不让人睡觉了?”有的说:“你个小偷,竟敢偷范氏家族的钟,难道你想坐一辈子牢吗?”还有的说:“你以为自己塞上耳朵听不见,别人也听不见了吗?”人们因为阿瓜哈哈大笑起来。
阿瓜被抓了,被关进了大牢,可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