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国演义》学作文:第五回

文/陆生作

第五回:发矫诏诸镇应曹公,破关兵三英战吕布。

小时候第一次听说“三英战吕布”以为“三英”是一个人的名字,听了故事才知道是刘、关、张三位英豪。这一回,在人物塑造上主要也是突出了这三位,毕竟当时他们还是小喽啰,靠实力说话,通过剿黄巾军已成名,但斩华雄、败吕布之后,名头自然更响了。在写作上,这也是作者给主角设计好的成长路线。摆摊卖草鞋的,也能打出一片天来,这也励志哪。我们写故事,就得给主人公设计一条成长的线、变化的线,那才有看头。

这一回故事接着曹操刺董失败之后,回到家乡,发矫诏,搞了个“反董联盟”,四世三公的袁绍被推为盟主。所以,对这一回故事,我们可以理解为联盟与董卓之间的战斗。于是,我们就可以借助人物理出一条波浪线来。

1-联盟先损一将:鲍忠(鲍信的人)。——被华雄手起刀落,斩于马下。

2-董卓损一将:胡轸。——被孙坚部下程普刺中咽喉,死于马下。

3-联盟损三将:祖茂(孙坚的人),俞涉(袁术的人),潘凤(韩馥的人)。——被华雄斩了。

4-董卓损一将:华雄。——被关羽斩了。“云长停盏施英勇,酒尚温时斩华雄。”

5-联盟损三将:方悦(王匡的人),穆顺(张杨的人),武安国(孔融的人)。——被吕布败了。武安国被砍断手腕,“八路军兵齐出,救了武安国”。

6-三英(公孙瓒的人)战吕布。“吕布荡开阵角,倒拖画戟,飞马便回。三个那里肯舍,拍马赶来。”联盟占了上风,“温侯新败,兵无战心。不若引兵回洛阳,迁帝于长安……”

从这些对阵来回、损兵折将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董卓实力强大;联盟表面上齐心协力,但背后有小动作,如孙坚向袁术催粮草,袁术不发粮草;从人物出场顺序看,可以理解为是台阶般升级了,刘关张压轴出场,败了吕布。

理出了这条波浪线,也就记住了这一回的故事。在这条波浪线中,从写作上看,最出彩的是,酒尚温,关公就斩了华雄。

史书载,华雄是被孙坚枭首的;小说中却是“不想孙文台败于华雄之手”,反了。再啰嗦一句,小说是小说,历史是历史。如武松打虎一般,史书上,有武松这个人,但他没有打虎,小说景阳冈打虎却写得真真的,足以乱真。

小说写得好看,是有方法的。在“温酒斩华雄”这一段故事中,指向写作的阅读,有五处可以说一说。

1-事不过三

这一点在第一回桃园三结义时就提过了。此处,华雄引铁骑(qí 旧读jì)来寨前搦战,谁敢去战?俞涉去战,不到三个回合,被斩了;接着潘凤去战,去不多时,也被斩了;然后才是关羽去战。一俞涉二潘凤三关羽,三人像台阶,一级高一级,特别是关羽,千呼万唤始出来。这样的情节处理,增强故事性,引起读者好奇,也突出了主角。

2-虚实

兵法讲虚实,写作也有虚实。

在这段故事中,帐内是实写的,战场是虚写的——我们并没有在文字上见到战场是如何的一个场面,但我们想象得出来,因为我们能够感受到帐内的紧张气氛,而帐内的气氛是受到战场情况左右的。所以,以内写外,虚实之间相互配合起来,那么整体效果就出来了。——这让我想起甄子丹、姜文主演的电影《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与卞喜打斗时,导演的处理方式很巧:流星锤砸破木门,透过门洞,观众见到了打斗的结局,怎么打的?靠观众自己猜,想象空间相当大。

3-衬托

一俞涉二潘凤三关羽。

俞涉被斩,潘凤被斩,说明华雄厉害。

“众大惊”“众皆失色”“众皆失惊”文中三次讲到“众”的脸色,也说明华雄厉害。

其实,华雄的厉害是为了衬托关羽的更厉害!在两员大将被斩的情况下,他还敢大呼“小将愿往斩华雄头”,结果呢,酒尚温,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了。这杯酒的温度,就是时间,比俞涉的“战不三合”、潘凤的“去不多时”更形象。

还有,关羽要出战,袁氏兄弟的话对关羽“一压再压”——袁术大喝曰:“汝欺吾众诸侯无大将耶?量一弓手,安敢乱言!与我打出!”袁绍曰:“使一弓手出战,必被华雄所笑。”——这也有助于“拉开距离,产生效果”,越说关羽不行,他就越行。

4-空间

关羽出帐提刀,飞身上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怎么斩的华雄?留给读者想象,空间大。笔墨不多,都在点上,四两拨得了千斤。

5-缓急

俞涉被斩,潘凤立马出战,这是急,一鼓作气。

潘凤被斩,袁绍感叹一番,他们兄弟又阻关羽出战,这是缓,思考再三。

有急有缓,便有起伏,有波折。

谈了本回故事的大线条“波浪线”,接着讲两点小处。虽小,但有大作用。

1-怎么添加新人物。

在第一回时,我讲到了人物出场要自然,以刘备、张飞、关羽曹操、董卓为例。《三国演义》是一部大书,人物众多,单凭这么一个一个添加是不够的。

在这一回中,我们就见到了批量添加人物的方式:

先发矫诏,驰报各道,然后招集义兵……不数日间,应募之士,如雨骈集……有一个阳平卫国人,姓乐,名进,字文谦,来投曹操。又有……又有……(第五回)

操发檄文去后,各镇诸侯皆起兵相应:第一镇,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第二镇……第十七镇……(第五回)

就像搞一个活动,主持人在台上介绍:今天出席的嘉宾有谁谁谁,某某某……

批量有批量的好处,后文可以慢慢用么。就像介绍刘备时,明确提到了卢植、郑玄、公孙瓒三人,后文也呼应到他们了。但量大了容易被忽略,没有聚焦在一个人身上。

一个一个添加,自然就“万众瞩目”了。

孙坚出场:忽见正东一彪人马到来。为首一将,生得广额阔面,虎体熊腰;吴郡富春人也,姓孙,名坚,字文台,乃孙武子之后。(第二回)

赵云出场:忽见草坡左侧转出个少年将军,飞马挺枪,直取文丑,公孙瓒扒上坡去,看那少年:生得身长八尺,浓眉大眼,阔面重颐,威风凛凛,与文丑大战五六十合,胜负未分。瓒部下救军到,文丑拨回马去了。那少年也不追赶。瓒忙下土坡,问那少年姓名。那少年欠身答曰:“某乃常山真定人也,姓赵,名云,字子龙。”(第七回)

这样的出场,既是“巧”,也制造了“悬念”。

以上所讲,是人物出场多与少的问题。在第一回中,还讲到了人物出场“或听,或看,或说,或背景介绍”的问题——这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理解去安排去设计人物的添加。

总之,写有用的人,他该出场时就派他上场。

2-遣词造句的准确形象

上学时,老师讲林冲风雪山神庙,“那雪正下得紧”,一个“紧”字用得好极了。在写作上,遣词造句唯一的要求就是准确。这个“准确”之中当然包含了生动、具体、形象。

遣词造句的准确,不一定要要写得多,往往少才真真功夫。

棉花很多,还是轻;铁块很小,也能沉甸甸的。用字用词作修饰修辞,都该似铁一般,硬得起来,扛得住,起作用,有效果。比如:

丁字儿、转灯儿般:飞抖擞精神,酣战吕布。连斗五十余合,不分胜负。云长见了,把马一拍,舞八十二斤青龙偃月刀,来夹攻吕布。三匹马丁字儿厮杀。战到三十合,战不倒吕布。刘玄德掣双股剑,骤黄鬃马,刺斜里也来助战。这三个围住吕布。转灯儿般厮杀。(第五回)

羽翼:次日,瓒将军马分作左右两队,势如羽翼。(第七回)

踅:操带箭逃命,踅过山坡。(第六回)

裹:后面瓒军团团围裹上来。(第七回)

以上四个例子,供大家咀嚼回味。平时阅读的时候,在其他文章中也可多注意这个问题,它能提高我们的欣赏水平——眼睛高了,手总不能一直低着,它自然会帮助我们提高写作能力。我们历来都注重推敲炼字啊,历史上有好几位一字师呢。

读《三国演义》学作文系列

1.读《三国演义》学作文:第一回

2.读《三国演义》学作文:第二回

3.读《三国演义》学作文:第三回

4.读《三国演义》学作文:第四回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