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镇明代陈瓒的传说(一)
淮镇明代陈瓒的传说(一)
编者按:我是听着陈瓒的传说长大的,在那个年代,没有手机、电脑,黑白电视机都很少,老一辈人就把陈瓒的故事、传说说给我们听,口口相传,到今天还能记得很多来。关于陈瓒的传说,在淮镇有很多,据说,明嘉靖年间,就两个有同名同姓同官职的陈瓒,一个是黑笔御史献县的陈瓒,一个是红笔御史安徽的陈瓒。淮镇人把献县的陈瓒称为“北陈瓒”,把安徽的陈瓒称为“南陈瓒”之说。今天我们说一下我老家淮镇的陈瓒。
陈瓒,字敬夫,号玉泉,献县淮镇圈头村,出生在普通的农民家庭。陈瓒幼年家中贫困,兄弟很多,直到15岁方上学读书。私塾设在佛寺中,因家庭贫困,无钱买灯油,便以香为烛,发愤苦读。其成绩优异,私塾先生非常器重他。关于陈瓒求学,民间有许多传说,最著名的就是吕公启蒙。
一、吕公启蒙
陈瓒,兄弟五人,瓒行二,幼年家贫,上不起学,他每天背着柴筐去打草捡柴,常常路过一家私塾,被朗朗的读书声所吸引,便不自觉地躲到外偷听。他天资聪颖,一听便会,而且过耳不忘。一天,教书先生叫一个学生背书,这个学生背不过。躲在窗外面的陈瓒就一句一句地提示给他。教书的先生是城西八里庄的吕公,他发现后,便把陈瓒叫到屋内,问他为什么不上学,陈瓒说家贫没钱上学。吕公见他聪明过人,将来必成大器,就叫他免费入学。这一年陈瓒十五岁,也就是在其他版本的(陈瓒才开始上学读书)。当时学校设在寺庙中,陈瓒因无钱买灯油,晚上多以默诵书文为主,遇有需要看书核对时,便借佛香之光为烛。上学时,陈瓒很得吕龙溪先生的垂爱。
当地很多名流儒士,常到吕先生那里讲经说典,谈古论今。他们发现陈瓒有奇才,便有意对他进行测试。有时,在陈瓒看书时,他们故意在陈瓒身边放歌、吟诗,高谈阔论。然后再把陈瓒的书拿过来,问他所学的内容。每次测试,陈瓒或是背诵原文,或是讲解书中文意,都能对答如流,毫无差错。有时,儒士们对他的答对,故意歪曲,说他学而不深,解而不明,或出难题测考与他,陈瓒都能虚心请教,尊师敬长。对陈瓒不拘小节的胸怀和学而不厌的品质,儒士们深表佩服、赞叹。 每次考试总是名列榜首。
有一天中午,吕公发现他不回家吃饭,而是到地里摘苘(读音为倾)桃吃。吕公才知道他家没有粮食充饥。吕公非常同情和器重他,从此每日中午留他一起吃饭。陈瓒十分感激这位恩师,发誓一定刻苦读书,待出头之日,厚报老师。
作者简介
赵志忠,笔名赵刚,号国学守望者、微妙斋主人,男,1973年4月生,河北省献县淮镇人。作品发表于《诗刊》、《中华诗词》、《中华辞赋》等。中国作家协会《诗刊·子曰诗社》社员、诗词中国·中华诗词网2017年度优秀通讯员、采风网2017年度十大新闻奖获得者、河北省诗词协会会员、河北省采风学会会员、河北省沧州市诗词楹联学会常务理事、沧州市新联会常务理事、《诗眼看世界》创始人、采风网沧州记者站站长,献县知联会理事、献县新联会副会长、秘书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