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心‘铜’德—中国铜元精品展”预告(二)
中国钱币博物馆主办的《“铜”心“铜”德——中国铜元精品展》将于2016年10月24日在我馆临时展厅正式对外展出。
该展览共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铜元产生的历史背景。清朝末年,政府面临内忧外患,财政困乏,传统的制钱制度走到了尽头。洋务运动以来,西方的工业文明传入中国,为铜元的产生创造了条件。这一时期是我国传统的货币制度向近代货币制度过渡时期,随着中国传统制钱制度的土崩瓦解,作为一种新型的货币形式,铜元作为辅币开始取代制钱参与流通。
第二部分:清末铜元的铸造和使用。铜元首先在广东开铸,后各省竞相仿铸,时间自光绪二十六年至宣统三年(1900~1911)。币材以红铜和黄铜为主,以“枚”或“箇”为单位。由于与制钱体系挂钩,故铜元面值常标为“当制钱××文”。清末铜元主要有“光绪元宝”和“大清铜币”,币值有一文、二文、五文、十文、二十文、三十文,以及一厘、五厘和一分、二分等多种。各币值中以十文和二十文居多,尤其是十文铜元,流通最广、铸造量最大,深深影响到清末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
第三部分:民国铜元的铸造和使用。民国成立后,清末铸造的各种铜元仍继续大量流通使用。1914年,铜元正式改称“铜币”,图案由龙纹更换为嘉禾纹。各省铸造的铜币大多为两面交叉的国旗图案,并有“开国纪念币”或“中华民国铜币”字样。因受地区割剧因素影响,民国元年(1912)至民国24年(1935)的铜币铸造更为紊乱,甚至开始出现了大面值的铜币。随着各地军阀势力逐步衰落,国民政府为统一币制控制金融秩序实行以纸币为主的货币政策,铜币逐渐被镍币取代并退出历史舞台。
第四部分:苏维埃政权铜币。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1937年),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以及湘赣、湘鄂赣、湘鄂西、闽浙赣、鄂豫皖、川陕、陕甘、琼崖、左右江等苏维埃革命根据地。为发展根据地经济,保证革命政权的巩固发展,很多根据地都建立了自己的财政、金融体系,成立银行,发行货币。其中,中央苏区、湘鄂西、鄂豫皖、川陕等根据地制作和使用了铜币。
第五部分:铜元的铸造工艺。清末的铜元生产大都是在原有兵工厂的基础上,通过增加一些铸币设备进行的。机器铸币是通过币模压印,所以铸造出来的钱币标准统一、型制规范。冲压成型的铜元,文字图案清晰,材质密实,钱型规整,坚固、耐磨损。
本次展览融鉴赏性、普及性、知识性于一体,除展示精品铜元外,还注重介绍历史背景,以及当时的社会经济、铜元流通概况等内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近代中国经济、政治、社会的变动与发展,以及铜元对近代中国经济发展和货币制度的变迁产生的巨大影响。
为进一步普及铜元知识,为了让观众更好地理解本次展览的内容,我馆还将组织一场与展览相关的学术讲座活动。
作为一次铜元收藏和展示的盛会,我们相信《“铜”心“铜”德—中国铜元精品展》一定让喜欢铜元的您乘兴而来、满意而归!
让我们骇视拭目、倾首竦耳,计日以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