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乐喧天
鼓乐喧天———记新桥头婺剧坐唱班
王满贵
在过往阳光小区的路上,常有人驻足聆听,或索性循声,探个究竟。避过飞驰的轿车,穿过马路,绕过党务公开栏,来到公寓的楼道,一块白底红字的照牌挂在墙上,上面写着“新桥头村婺剧座唱班”耀眼夺目,这才明白,原来是婺剧坐唱班在演唱。
这个婺剧坐唱班,历史悠久,经历坎坷,她创建于上世纪的1953年。解放后,新桥头村的农民在自己的沃土上劳作,收获,在自己的家园追求文化生活。那时有这么一群热血而执着的青年自己筹资购置乐器,自己掏腰包聘请张家埠民间艺师,自己掏腰包支付师傅的工钱,自己掏腰包请师傅挨家吃饭……。
他们白天紧张劳动,晚上刻苦学戏,单凭读夜校学来的几个字,硬啃下古老的“工尺谱”,功夫不负有心人,不久,婺剧传统戏《百寿图》《九件衣》,《平贵别窑》等10多个节目终于登场了,其中《平贵别窑》还被衢州灌制录音带。当本剧演员听到播放录音时,心里比吃蜜还甜,无不心花怒放,喜上眉梢。
从此,在幽静的灵山港畔,在灵秀的龙洲塔旁,在葱葱的古樟底下,绽放一簇火红而璀璨的婺剧之花。新桥头村的碧空不时回响着,美丽而动听的婺剧之音。可想而知,那时那刻的新桥头该多么热闹,村民们该多么奔放!
坐唱班逢年过节都要为村民演出。平时,由县文化馆统一调派到城郊,山村、四邻八方巡回演出,演员们跋山涉水,不辞辛苦,不计报酬,每到一处都备受观众的赞誉。于是,在田塍地头肩扛锄头在树荫下,手摇麦竿扇,嘴哼乱弹戏者比比皆是。
然而,好景不长,天有不测风云,1955年一场洪水淹没村庄和田地,冲垮了婺剧坐唱班的家当和行头。更为甚者,十年浩劫,婺剧被扫荡一空,村民们只能仰天长叹,婺剧之声,何时才能回响?
时来运转,改革的春风吹遍城乡大地,也吹绿了新桥头村。时间到了2004年,龙游城乡各处相继组建婺剧坐唱班,东阁桥头经常有人吹拉弹唱,山村里的民间艺人也到城里献艺,各类音响行业兜售售婺剧碟片生意火爆,各式随身听在大街上到处遛。于是新桥头村的戏迷,票友也坐不住了,他们看到了希望不但要参与其中,并且要勇立潮头。于是,当年的几个爱好者,首当其冲。由林毛栋,徐文良,毛献珍等三朝元老牵头,向村委会提出他们的想法,不久就腾出一套百平方米的公寓为活动室,派人购买各种乐器和音响。三位元老各就各位,后起之秀辅其左右,班子就重新搭起来了,从此村民们又有了一个好去处,又能听到婺剧之音乐。
当今的坐唱班规模越来越大。单是二十四位成员的照片整齐地贴在身份公开栏上,排得满满档档。他们来自本村的,也有来自外地的,有的是本村的老党员老干部,有的是退休工人,退休教师,后台演奏,前台演唱,分工到位,每周活动三个半天,雷打不动,套用学校开学休学为开班休班时。由于大家的共同努力,后台击打技术更加娴熟,尤其是《花头台》是公认的拿手好戏。前台的演唱更加清亮。两台的配合更加默契,目前已经会演唱的徽戏乱弹滩簧的戏曲选段50曲左右,由于对外开放,招才纳贤,因此经常有外地的同行同仁来此交流献艺,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人称此班为培训班。听众广泛,经常是座无虚席,家住詹家浦山村93岁高龄的方老也会到此听戏附和,他是1953年班子的前台演员。
在村两委的大力支持下,坐唱班这簇婺剧之花,一定会越开越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