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印刷趣谈之 笔墨纸砚, 造笔工艺成于蒙恬
请点击上方“诗眼看世界”加关注,赵刚问好!
作者:张树栋 张耀崑 题字:王树明
文房四宝 相伴印刷难分难解
笔墨纸砚 造笔工艺成于蒙恬
编者按:一部《古今印刷趣谈》,让我走进八十五岁高龄的淮镇籍老乡,张树栋先生的印刷史学和他的精神世界中。翻书灯下,受益匪浅!张树栋先生现居北京,其原籍是河北省献县淮镇东刘庄村,他是中国印刷史学的著名学者,其著作等身。作为乡贤张树栋先生虽身居京华,心系家乡,在疫情防控期间为家乡捐款,助力家乡的疫情防控工作。此书为张老先生的封笔之作,征得老先生同意,“诗眼看世界”从今天开始将全文刊发《古今印刷趣谈》。张老先生以中国的印刷发展史为线,将中华传统文化从远古至今贯穿起来,其中有历史事件、人物传说、趣事等。阅读《古今印刷趣谈》一书,我们从书中或许能得到启示,我们淮镇是全国重点镇、河北省重点小城镇,又是千年文化古镇。梳理淮镇文脉,整理淮镇文化,创建文化淮镇,构建中国·淮镇。我们需要精神动力,寻找文化之源,那就请大家继续关注“诗眼看世界”,在淮镇籍学者张树栋的《古今印刷趣谈》一书寻找答案吧,让我们为构建中国·淮镇而共同助力!
张树栋 :1936年生于河北献县淮镇东刘庄村,大专学历,副编审职称。从业印刷、出版与印刷史研究63年余。著有《中华印刷通史》《中国印钞通史》等图书20余种,在人民日报、新闻出版报、中国印刷、台湾印刷人、香港印艺月刊等多家报刊发表文章200多篇。近作《中华印刷典故》荣获2015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首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图书、第28届华东地区优秀图书一等奖。现任中国印刷博物馆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印刷博物馆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印协印刷史研究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书局《中国出版史研究》编委会编委。
张耀崑 :1962年生于北京市,先后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央财经大学,获文学士、经济学硕士学位,主任编辑职称。从业金融与财经专业编辑工作34年余,参与《中华印刷通史》《中国印刷史简编》《中国印刷之最》《古今印刷趣谈》等多种印刷史著作的编纂,在《金融时报》《香港印艺月刊》等多家报刊上发表文章数十篇,现任中国金融时报社总编室副主任。
笔墨纸砚 造笔工艺成于蒙恬
关于“蒙恬造笔”这件事,有不少史书多次提到。现知最早谈到蒙恬造笔的文献有晋朝张华的《博物志》和崔豹的《古今注》。后来,唐朝大文学家韩愈在他的《毛颖传》中把这件事更加形象化,说:“秦朝大将蒙恬率军南下,攻打楚国。途经中山这个地方,发现这里野兔的绒毛甚好,便用来制笔。由此便产生了毛笔。”
1996年4月30日出版的《中国文房四宝》(第二期,总第三十期),登载了张国朝先生的文章,名为《蒙恬精笔出侯店》。文章较短,摘录一段与“蒙恬造笔”密切相关的文字,请广大读者品味:
河北衡水市南郊滏阳河畔的侯店,是我国北方著名的毛笔之乡。它和湖笔产地的浙江湖州善琏镇南北辉映,同有“毛笔胜地”之称。
侯店毛笔历史悠久。相传“秦笔”的发明人秦朝大将蒙恬率领大军到北国镇守边关时,路经侯店,割马尾做笔一支写家书。随后,他将此笔赠送给侯店人。后来,侯店人便仿制出了“蒙恬精笔”。为了不忘蒙恬对侯店人民的恩情,侯店老百姓世世代代都将他奉为侯店毛笔的鼻祖,在每年农历三月三蒙恬生日(也有人说是九月十六)这一天,都要到“蒙恬堂”举行隆重的拜师仪式纪念他。
《蒙恬精笔出侯店》一文发表后,《中国文房四宝》又在1996年7月30日出版的第三期上,发表了徐荣铨先生撰写的《笔祖的传说》。此文不仅故事情节曲折、生动,而且合情在理,读起来很耐人寻味。大致情节是说:
秦始皇在灭六国统一华夏之后不久,便命令他的名将蒙恬携带银两,到江南去收买古玩。蒙恬离京南下,一路走来,沿途遇到许多饥寒交迫的灾民。好善乐施的蒙恬见到这些惨不忍睹、挣扎在生死线上的灾民,不得不把秦始皇给他收买古玩的银两一点一点地拿出来,分发给他们,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救民于水火”。可是灾民太多,他的银两有限。就这么一点一点地把他的银两发完了。大家都知道,曾经“焚书坑儒”的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暴君,如果蒙恬回去,等于自投罗网,必死无疑。无奈之下,他信步来到浙江湖州西堡村(今善琏镇)东南的永欣寺,打算先借宿一段时间,好静下心来想个脱身的办法。他进入庙中,见到住持和尚善真,作揖行礼,说明来意。法师见他气宇不凡,便欣然答应,并顺便问道:“请问壮士尊姓大名,为何来到此地?”蒙恬长叹一声,便把他奉秦始皇之命来南方收买古玩,路遇灾民,将携带的银两全数发给了灾民,无法回朝交旨等情况述说了一遍。法师听了以后,心想这位赫赫有名的大将,为了灾民百姓,甘冒丢官罢职甚至诛灭九族的危险,实在可敬。就这样,蒙恬便隐姓埋名,在永欣寺住了下来。有一天,蒙恬在西堡村村西见到一位正在河边洗衣服的姑娘不慎失足落水,他情急之下,和衣跳入水中将姑娘救起。这位姑娘姓卜,名香莲,生得容颜秀丽且聪明伶俐,父母爱她如掌上明珠。香莲对蒙恬的救命之恩感激万分,便时不时地到永欣寺拿取蒙恬的衣物回家浆洗。时间长了,二人渐生爱慕之情。
一个偶然的机会,蒙恬见到一撮山兔的兔毛被挂在树枝上随风摇摆。他顺手把挂着兔毛的树枝折下,又找了一支顺溜的树枝,来到香莲家。他让香莲找来一根丝线,帮忙把理顺了的兔毛绑在树枝的一端,草草做成一支“兔毛笔”。香莲有点好奇,便拿着这支笔跟随蒙恬来到了寺中。蒙恬把他从锅底下刮下来的锅灰,放在碗里,再掺上适量的水调成“墨汁”,右手拿着新做的兔毛笔,蘸上墨汁,在一块丝帛上写了几个字。但因兔毛上含有油脂,他蘸的又是水墨,油水不溶,字写得一如既往,还是不够理想。他心情有点郁闷,不经意中,顺手把笔扔在了窗台上。说来也巧,这支笔不偏不倚正好落在了窗外的石灰缸里。香莲赶紧跑到窗外,从石灰缸里取出兔毛笔,在清水中涮洗干净,出于好奇,自己也像蒙恬那样,蘸了一点墨水,在丝帛上写了几个字。此时,让人意想不到的奇迹发生了。原来香莲写的这几个字,不仅墨色匀称,黑白分明,而且还随心应手。这使香莲感到十分得意,蒙恬却觉得有些蹊跷。还是学识渊博的善真法师妙语连珠地解开了其中的奥妙。他说:问题出在这个石灰缸里。原因是山兔毛的表层含有油脂,你写字蘸的是水墨,油脂与水是不能融合的,所以将军写的字不够匀称;后来笔落在石灰缸里,经石灰水这么一泡,山兔毛表面的油脂被石灰腐蚀掉了,这样一来,笔头的毛上没有了油脂,字自然就好写的多了。听了法师的话,蒙恬还是半信半疑,他从香莲手中接过毛笔,又随便写了几个字,果真顺手流畅。蒙恬知道了石灰能以去掉动物毛上油脂的道理,为他制造毛笔闯过了一大难关,非常高兴。
后来,蒙恬又把制作毛笔的方法进一步改进,经反复试验,创造出一套完整的工艺方法:首先,他把山兔毛放在石灰水中浸泡,再用梳子把兔毛梳理平直,把没有锋颖和弯曲的兔毛去掉,然后把用兔毛扎好的笔头插入用竹竿做成的笔杆一端的空腔内,一支与我们后人使用的毛笔大致相同的毛笔就制作完成了。蒙恬把造笔的方法传授给当地村民,不少村民便以此为业,使得西堡村的造笔业得以迅速发展。消息传到秦始皇那里,便立刻派人前去查访,并将蒙恬捉拿归案。后因蒙恬造笔为秦始皇推行“书同文”国策贡献巨大,秦始皇不但没有杀他,反而赠他银两,鼓励蒙恬继续致力于发展中国的造笔事业。
说到蒙恬这个人,在中国历史上还真算得上是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他是秦朝大将蒙武的儿子。蒙武曾亲率大军攻破楚国,活捉了楚王。蒙恬子承父业,于公元前221年率军攻破齐国。后来他又率领三十万大军北上,几乎全歼了强悍的匈奴主力,并带领数十万军民,修筑了世界闻名的“万里长城”。为秦灭六国,统一华夏,立下了汗马功劳。
事实上,说“蒙恬造笔”可以;说蒙恬改良了造笔朮,造出了挥洒自如的“秦笔”,也不为过。但要说“笔”是蒙恬发明的,就不妥当了。原因既简单,又明确。一是中国早在蒙恬造笔之前数千年就有了简单的绘画和文字,而笔是绘画和写字不可缺少的工具;二是现存笔的文物中,有几支是早于蒙恬造笔的楚国笔。正如晋人崔豹在《古今注》中所说的:“自古有书契以来,便应有笔。世称蒙恬造笔何也?答曰:自蒙恬始造,即秦笔耳。”
蒙恬在前人造笔经验的基础上,改良和完善了造笔工艺,功不可没。我们把蒙恬看作发明毛笔的代表人物,从这层意义上说毛笔是蒙恬发明的,似乎还是可以的。
编者简介
赵志忠,笔名赵刚,号国学守望者,男,1973年4月生,河北省献县淮镇人。作品发表于《诗刊》《中华诗词》《中华辞赋》等。中国作家协会《诗刊·子曰诗社》社员,诗词中国·中华诗词网2017年度优秀通讯员,采风网2017年度十大新闻奖获得者,河北省诗词协会会员,河北省采风学会会员,河北省沧州市诗词楹联学会副秘书长,沧州市新联会常务理事,沧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沧州骄子》编委,《诗眼看世界》创始人,采风网沧州站站长,献县知联会理事,献县新联会副会长、秘书长,沧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七次代表大会代表等。
扫描或长按二维码加关注,国学守望者问候!
投稿微信:18232790185国学守望者 (手机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