昱见210428 || 听课听什么?(补)

昨天一直在忙,真的是起早贪黑不歇中,回家路上被车灯绕得眼花流泪,其实不关车灯什么事,是瞅电脑久了。不过,洗个热水澡,刷部电影,睡个好觉,今晨满血复活!所以落下的活儿想补上,直接进入今昨天的主题:听课听什么?
首先申明,听课就是我们都熟悉的听课,不要说换个名字“观课”好点,名词而已,难道这件事只是1种感官的事情?出发点或着重点而言,视觉一定比听觉更好?或者更能承载人为的一些价值观?我看未必。
先说最基本的听课关注点:
1.听课会关注执教老师的教学表现
作为教师,走进别的教师的课堂听课,当然会首先关注这位教师的教学行为,观摩借鉴反思;这与课堂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并不矛盾。
课堂中的“教”,看点太多了。小到教学语言、板书设计、生成应对、节奏把控、转承取舍等,大到教学风格、整体架构、设计理念等。以上种种,哪些是应该学的?哪些是可以学的?对照自身,异同在哪里?哪些我是要改变的?哪些是应该坚持的?哪些又是需要锤炼的?
是的,听课会听出一大堆问题的!而其中的好问题会成为我们专业成长的重要驱动力。
2.听课会关注学生的学习表现
关于听课方式,我曾经跟几位老师专门探讨过,后来我们得出:远程听课(包括线上、光盘视频等非现场听课)不如现场听课,除非例外(稍后谈这个例外);台下听课不如教室听课;后面听课不如组间听课。然后我们经过激烈争论,最后一致认为最佳的听课位置是:学生座位中间靠前
为什么?
——这些判断与选择都是基于了解课堂上学生学习表现的需要。
为什么最佳位置是“学生座位中间靠前”?唯有做到学生中间才能了解学习情况,台下只能看到教师和作为整体的学生,最多只有发言或全班反馈的学生个体,作为一个个个体的学生到底在课堂上是怎么学习的?不坐到学生中间是无从获知的。——而且,坐到学生中间与坐在后排的观感会有很大差别,勿论台下那么远!那为什么要“靠前”,靠前才能关照全体学生的表现,其实坐在教室前面比后面要好很多,能看到学生的脸部表情和动作。中间靠前既能尽量多关注个体,又能关照全体,所以最佳。
以前,我们与合肥市屯溪路小学结对,以及成为罡校工作室成员,用过课堂教学观察量表,据说来自北师大,其中4/7涉及学生学习表现。这套量表最大的特点是超越感性印象,实现客观量化,更加科学。当然需要团队合作实施,也需要与感性认识相结合着用。
课堂上最能反映问题,最能打动听课者,最有生命力的还是学生表现!坐到学生中间,手机的拍照、摄像、录音、计时等功能就派上了用场;坐到学生中间,在观察记录的时候注意保持旁观的态度,尽量不要影响学生,不要参与,必要时可以有简短的互动,比如问学生做法背后的想法等;坐到学生中间,注意保护学生隐私权,尽量不拍学生正面,有正面照尽量不发布或处理后再发布(这一点我们做的很不够,缺乏这个意识,自我提醒!)
3.听课会关注本节课学习内容的教学实施
一节课是有课题的,也就是说,就学习内容而言,一节课是有边界的。饭要一口一口吃,课要一节一节上。听课当然会关注这节课是怎么实施的,所以同课异构、同课同构、异课同构等教研形式才有存在的价值;所以磨课才能成为最受欢迎最有效果的教研形式之一。磨课磨的是什么?不就是这个内容怎么教学才更好?
现在我们在探索单元整体教学,其实这是备课时的理念和操作,课时划分后,单元教学目标要分解到单课教学目标,最终还是要落实到课堂上,只不过每节课不能孤立——但凡好课,都不会是孤立的。从单元整体教学的理念出发,每节课“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这句话有了非常切实的意义。
再说我个人特别喜欢的一些关注点:
4.听课会聚焦“数学画”相关信息
有人说我对“数学画”有执念,我承认,但不焦虑。这句话就如说我对数学教学有执念,对教研有执念,对电影、读书、美食有执念……怎么听来都是褒义

。喜欢一件事就会不自觉地专注,这件事根本不需要努力,有时候根本分不清是自觉还是自发,总是十分自然,做起来也不会累。

我听课总会发现与“画图”“数形结合”“几何直观”“思维可视化”“多元表征”等相关的点,总会因此而激动莫名——这一点而言,听课与我,更是“观课”。
虽然对“图”“画”敏感,但是我反应滞后,尤其对喜欢的事物,因为沉浸而迟钝,所以才有“理性认识不够深刻”“理性梳理比较凌乱”的短板,此是另外的话题了。
5.听课会关联一节课背后的生态
以前我很喜欢跨学科甚至跨学段听课,每种课总能有很多启发,比小学数学课更甚。为什么?这样更容易超越学科超越单课,看到一节课背后的东西,姑且称为“生态”吧!
比如师生关系,比如团队教研水平,比如团队或区域教学支撑,比如学科素养,比如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比如个性特长……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当然,这样做的前提是有发展观。什么意思?不以一节课给老师下结论,不以一节课做评价的依据,最好不作评价,只做讨论。上课是研讨的需要,上课听课是发展的需要和途径,是“在路上”不是“到终点”!生态在于不断维护和优化,生态在于原生、自然、生长。
6.听课会远瞻学生的未来发展
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单元学习目标——学段学习目标或专题学习目标——学科学习目标——育人目标,最终指向学生的发展,人的发展。
所以,听课不能囿于一节课,不能囿于知识,不能囿于学科,我们需要更远更长更广阔的视野。有了这样的视野,再来深研细节,才更有针对更有实效。
很多次团队教研时,我们都在倡导作为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学习儿童认知心理学,因为我们要读懂儿童要从儿童的心理特性出发。学生不是容器,教育不是灌输;学生是种子,教育更接近浇灌。灌输与浇灌,一字之差,天壤之别。
种子有生命力,能发芽、成长、开花、结果。我们可以做什么?
啊!今天补写得似乎有点多,偏大了。就到这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