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北京施粥上色老照片 饥民熬过冬季的唯一希望
施粥是中国一种历史久远的赈灾方式,每当遇到灾荒,民不聊生,粮食遇到极大困难之时,官府或民间便会采取这样的紧急赈灾的方式。
早在战国时期,卫国发生大面积饥荒,公叔文子便开始“为粥与国之饥者”,从此以后历朝历代均普遍采用。
施粥可分为官办和民办两种。官办的粥厂平时关闭,到了需要施粥的季节才重新开放。私人设置的粥厂则不一定在冬季开放,有些人家会选择自家先人的忌辰来进行施粥。
清朝时,北京官办的施粥厂每年冬天由朝廷发布上谕,从每年农历的十月十五日到二月十五日进行施粥,施粥的时间为每天申时开门施粥。每当这时候,贫民就会带上各盛饭的器皿来到粥厂前,由粥厂向每人发牌排队进入。施粥人员按照粥牌给予每人一勺的粥,各人再按照顺序从另一边离开。通常施粥都是安排在冬季,但如果遇到夏日水涝或干旱,百姓缺衣少食也会临时安排施粥。
民国时期,北京城内有着许多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的难民、贫民,每到冬天都有不少人饿死、冻死。当时在北京城内共设有二三十处粥厂,每年冬天都要救济数百万人次的难民和贫民。1947年3月,粥厂停止施粥后,许多缺衣少食的饥民就此失去了食物来源,到当年年底据统计冻死、饿死的饥民达667人。
回看这些民国时饥民排队在寒冬里拿着一只碗、一个桶或一个空罐头盒,在粥厂领取那一碗无偿施舍由大米和小米混合熬成的热粥来熬过整个冬天的上色老照片。再看看我们现在的人就餐时一盘盘都没吃完的剩菜剩饭被倒掉,“空盘行动”不能仅仅是个口号,珍惜粮食应该更多地被人们记在心里,落在实处。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