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强行与江、黄二国结盟,管仲却竭力反对,能以结果判定对错吗?
齐桓公称霸江湖期间,最大的竞争对手就是楚国。从齐桓公称霸江湖的那一刻起,楚国就从没向齐国臣服过:齐桓公因为郑厉公背盟而伐郑,楚文王随后也带兵入侵郑国栎地;齐桓公率领诸侯大军前往伐楚,楚国在召陵向齐国低头,隔年就背盟,将齐国盟友弦国灭了;齐桓公要定周襄王太子之位,楚国就与周惠王、郑文公一起与齐桓公对抗;徐国投靠了中原霸主,楚国又多次前往讨伐……。可以说,楚国是齐桓公一生的对手!
为了制服这一顽固对手,齐桓公绞尽脑汁想出了很多办法,可直到他去世,楚国都没有拜倒在齐国门下。齐、楚二国的对抗,基本上是齐国得了“面子”,楚国却得了“里子”。
在齐桓公与楚国对抗期间,有一项策略是颇具争议的,这就是与江国(河南正阳县东南)和黄国(河南潢川西北)结盟。江国和黄国,都是淮水流域的诸侯国,临近楚国。由于长期以来楚国对外的侵略性,江国和黄国都对楚国戒心重重。特别是黄国,早在楚武王时期就与楚国不和,矛盾重重。齐桓公与江国、黄国等等淮水流域诸侯国结盟,就是为了在楚国周边构筑起遏制楚国的第一道防线,其用意可谓是路人皆知。
然而,齐桓公此举,却遭到了身边重臣管仲的竭力反对。早在贯地盟会期间,管仲就指出了齐桓公与江、黄二国结盟的最大弊端:“江、黄二国,远离齐国却接近楚国。对于这两国,楚国拥有地利。如果楚国讨伐他们齐国却不能救,就无法向天下诸侯国交代了!”
确实,楚国实力强大而距离这两个国家又近,只要有机会,瞬间就可抵达。而齐国则远在山东半岛,在楚国攻打这两个国家时,必定是远水不解近渴,无力救援。“带头大哥”无法保护自己的“小弟”,那还怎么能服众,怎么作江湖的“带头大哥”?
果然,在公元前648年,楚国就趁齐桓公忙于救助周襄王之际,一举出兵把黄国给灭了!
黄国的灭亡,证实了管仲见识之高明,也验证了齐桓公与江国、黄国结盟策略的失误。因此,以这一结果而言,齐桓公与江、黄二国结盟的对错,似乎已完全没有必要再讨论。
然而,事情却没这么简单。
公元前659年,因为徐国之女嫁与齐桓公,徐国自然而然地投靠了齐国。可是,楚国却甚为愤怒,派军前往讨伐徐国。因为夫人这一群带关系,齐桓公积极协调诸侯前往救援徐国。但是,各国诸侯见齐桓公因年老不能亲临战场,便纷纷推脱此责,只派出大臣们前往解救。结果是显而易见的:诸侯大军名义上是去救徐,实际上却是出工不出力,导致拯救行动彻底失败。这年秋,为救徐国齐桓公只得与曹国联手,两国共同派兵去攻打楚国盟友厉国,也试图来次“围魏救赵”。可惜,厉国久攻不下,徐国却没能抵挡得住楚国进攻,在娄林(安徽泗县东北)被楚军击溃。没办法,齐桓公只得让军队从厉国紧急赶往徐国,赶走了楚国军队。
徐国位于安徽泗县西北(也有说在江苏泗洪县,两地相邻),厉国位于河南鹿邑县(也有称在湖北随州附近,明显有误)。厉国位于宋国边缘,徐国则接近山东半岛而远离南阳盆地。从地理上来说,这两国更靠近齐国而远离楚国。如果按管仲主张的,楚国就不应该与厉国结盟,更不应该试图强占徐国。
可是,楚国不但与厉国结盟还多次劳师以袭远来攻打徐国,甚至还能占据许多便宜——可见,地理位置的远近,并非决定是否能结盟的关键因素。
楚国既然能与靠近齐国的诸侯国结盟,齐桓公为何不能与临近楚国的江、黄二国结盟?
既然如此,那么到底是管仲见识更为高明还是楚成王更为高明呢?
实际上,在战略抉择方面,管仲与楚成王并不存在谁高谁低。齐国与楚国在地理位置上的差异,就定义了齐国和楚国在战略上存在决然不同的选择。
首先,楚国在楚武王时期,就趁周王室陷入低谷之时,公然自立为王。楚国自立为王,意味着楚国已脱离了周王国体系,不再受周王国体制内的诸多约束。所以楚国在吞并周边诸侯国时,根本就不存在任何法理和道德上的桎梏——“我蛮夷也。今诸侯皆为叛相侵,或相杀;我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政!”所以,在楚武王时期,楚国就已彻底摆脱了诸侯不相侵伐的制度性限制:只要战略需要,楚国就可随意入侵任何一诸侯国!
其次,也是更为重要的,楚国所处的南阳盆地及其周边,并没有能遏制楚国迅速强大的诸侯国。楚国周边,曾经存在以随国为首的所谓“汉阳诸姬”,将楚国势力长期限制在汉水以西,不得前进半步。然而,当楚武王意识到这点后,从公元前706年开始,持续多年开启了征服随国的历程。到了公元前690年,楚武王不顾年老体衰,坚决发起对随国的最后一击,虽然他逝于征途上,却让随国从此臣服于楚。
在征服了遂国以后,楚国的发展道路上就再也没有强大拦路虎,很快就突破了南阳盆地的地理限制,快速地向外扩张。南阳盆地以外的息国、弦国、黄国等等,先后成为楚国刀下之鬼,而中原实力派诸侯国大多远离楚国,对楚国的疯狂扩张都鞭长莫及,无力阻扰。
所以,到齐桓公称霸末期,楚国势力早已深深渗透到中原,直逼郑、宋、鲁等等中原大国了。这时对楚成王而言,与宋国边上的厉国结盟、攻打山东半岛边缘的徐国,都不过是小菜一碟了。
相比较于楚国,齐国就大为不同。
周平王东迁之时,齐国远在东海边,无法参与“二王并立”混乱时期的纵横捭阖,白白错过了极佳的发展机遇。当周平王政权彻底战胜了携王政权后,齐国就早早地投靠了平王政权——所以,齐国是最早与郑国建立起外交关系的传统诸侯强国之一。齐国此举,固然是期望早一些承认平王政权,就能早一日获得政治利益。但是,因为齐国没有摆脱旧日周王国的秩序体系,使得齐国自身发展也受限了。在周王国体系下,齐国要想吞并周边诸侯国,就存在法理和道义上的诸多限制:公元前661~662年期间,鲁国遭遇庆父之乱,政坛四分五裂;齐桓公一度想借机吞并鲁国,但是大臣仲孙一句“不可,(鲁国)犹秉周礼”,就彻底打消了齐桓公的念头!
其次,从地缘政治角度,齐国的地理位置也极为不利。齐国大部分位于山东北部,西边就是强大的卫国,南边为政治影响力更加强大的鲁国,北边有北燕国,东部是同姓的纪国。再往中原方向延伸,还有宋国、郑国等等诸侯强国。可见,齐国周边可谓是群雄环绕。对于祝国、谭国、遂国等等这些小国,齐国可轻松消灭;但是,像鲁国、卫国、北燕国、宋国、纪国等等这些大国,齐国要想彻底消灭,可就是困难重重了。
齐国之东纪国,不过是一中等诸侯国。早在公元前707年,齐僖公就想偷袭纪国,但未能成功。后来,是东周“第一大恶人”齐襄公悍然杀死鲁桓公,再利用妹妹文姜控制了鲁国朝政之后,最终才能于公元前690年强行吞并了纪国。此后,甚至在齐国国力最为强大的齐桓公时期,在卫国、鲁国、莒国等等诸侯国限制之下,齐国领土都难以突破山东半岛。
齐国迟迟突破不了山东半岛,当然南下到淮河流域、甚至到南阳盆地周边来与楚国争霸,当然是困难重重了。
因此,从齐国地缘政治出发,齐国与江国、黄国结盟就是一战略上的失误:因为一旦楚国攻打这两个盟国,齐国根本无法及时赶来救援。但是,从楚国地缘政治出发,楚国与厉国结盟,攻打徐国却是战略上的必然:楚国领土既然已突破了南阳盆地的限制,再从多个方向上向中原渗透、突破,就是最佳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