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去世后,独守空房数十年的原配,说出一句著名的怨言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岑参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有着一大批文人墨客,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救中国人民于水火之中。其中有不乏许多红色作家,他们用自己的笔,用自己的心书写着自己的理想和抱负,鼓舞着每一个在抗战中的中国人民,其中,鲁迅先生扮演着重要角色。鲁迅先生的文章非常的辛辣讽刺,对当时的政治生活以及社会现象,针砭时弊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鲁迅先生的文章有许多都收录到中小学语文教材当中,所以现在许多孩子对鲁迅先生并不陌生。甚至鲁迅的许多作品集当中的,一些非常深刻的言论,我们也能对答如流。从这些现象中,无一不反映着鲁迅先生的国民度非常高。今天我们就来讲讲,关于鲁迅先生的一些故事。鲁迅去世后,独守空房数十年的原配,说出一句著名的怨言。

我们都知道,鲁迅一开始的志向是做一名医生,但在那个时代,中国人都病了。许多中国人得了一种很奇怪的病,这种病有时候叫做崇洋媚外,有时候又叫做麻木不仁,对于这些病,医生是没有办法的。于是鲁迅先生决定弃医从文,放下手中救人的刀,拿起手中救人的笔。在自己的笔下写出一个又一个生动形象的故事,道出一句又一句至理的名言,用这些深刻讽刺的文学作品来唤醒每一个麻木的中国人的心。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无疑是成功的,在中国人心中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但世上无完事,人也没有完美的人,对于鲁迅先生的婚姻状况,社会上颇有言辞。

在当时那个社会,人们信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虽然那个时候已经存在自由恋爱,但仍然不是主流。许多年轻人婚配还是受到父母的约束,甚至有的父母过于约束。两个年轻人根本就没有见过面,却要因为父母之命结合在一起,组成一个家庭。这么做显然有着非常致命的弊端,两个年轻人互不了解,就要被绑在一起生活,生活习惯以及三观上的差异,会让这两个人可能在生活中产生种种矛盾,以至于严重的造成婚姻上的不幸。特别是在那个时代,女性的社会地位并不高,基本上属于依附丈夫的一种情况。这些传统女性,如果陷入了不幸的婚姻当中,那么大只都会经历孤独落寞的命运。

对于鲁迅先生,他也有一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妻子,这个妻子名叫朱安。朱安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传统女性,在当地也属于名门望族。作为封建家庭中长大的女孩子,她有着那个时代的典型特征。在朱安21岁时,父母为她找到了一个夫婿,这个夫婿就是当地周家的长孙周树人,也就是我们所熟悉的鲁迅先生。对于家人的安排,朱安不得反抗,只好默默准备自己的婚事。但那位与他素未谋面的新郎,她却一无所知。她根本不知道鲁迅的脾气性格,做事方法,更不知道鲁迅不愿意遵循传统,去娶一个毫不了解的女性。

那时候鲁迅在南京的新派学堂念书,本来打算学业完成后就回来完婚。但鲁品学兼优,获得了去日本留学的奖学金,于他与朱安的婚事只好一推再推,而这一推就是五年。鲁迅作为一个男人,在当时并没有任何影响,但对朱安来说却影响大了,眼看着一个黄花姑娘熬成了老姑娘,父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鲁迅的母亲,周夫人谎称自己重病,希望可以见见儿子。就这样,鲁迅被母亲骗回国内,并逼着他与朱安完婚。这一年,朱安已经28岁,鲁迅25岁。

见到新娘本人后,鲁迅可谓是非常失望。受过新派教育的他不能接受自己的妻子是一个皮肤黝黑,目不识丁,且三寸金莲的女人。但对于朱安的命运,鲁迅也十分的同情,两人完婚后,鲁迅便动身又踏上了赴日旅途,继续完成他的学业。

鲁迅不喜欢朱安,拒绝与朱安圆房。但朱安却并不知道,还一心等待着鲁迅可以回心转意。然而对于包办婚姻的妻子,鲁迅只有责任。朱安慢慢的也了解了鲁迅的真实想法,她认真服侍婆婆,主持周家事务,与鲁迅维持着形式上的夫妻关系,并且时刻给他保留颜面,每当别人提起她的丈夫时,她总是说鲁迅对她非常不错。

后来鲁迅在上海任教期间,与学生许广平结下了爱情的种子,两人在上海完婚,并且两年后生下了一个男孩。听到这个消息的朱安,当场感到备受打击,无比失落。但迫于现实的压力,鲁迅与朱安两个人也并没有离婚,一直都是维持着形同虚设的婚姻。

在晚年,朱安的生活非常贫困。回顾这一生的心酸,她不无失落的说出:“你们总说鲁迅遗物要保存,要保存!我也是鲁迅遗物,你们也得好好保存我呀!”直到1947年,朱安在北京离世,过完了她凄苦的一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