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花心派?! | 关于做事三分钟热度最权威的解读

  在原生态家庭教育中,坚持,是最被推崇的品质。因此【要做就坚持下去】、【不要三分钟热度】也成了一代人成长路上最常听的念叨。

【做事三分钟热度】有可能是很多人一直无法摆脱的标签,继而成为他们日常焦虑、自卑的根源。三分钟热度,难道真的是我们不够坚持导致的吗?

并不是。

一件事情开始时,充满欲望、动力,后来半途而废的根本原因在于:个人能力在正向反馈前枯竭,导致没有更多能量被激发。简单点说:个人能力弱,还没尝到甜头就丧失了继续下去的兴趣和动力

这一点在年轻人身上尤为明显。年轻,注定会不断的对新鲜事物保持好奇,欲去挑战,注意力不聚焦,很容易被转移。如果没有比较强大的个人能力(自律、钻研、兴趣等),那么做事三分钟热度,实在常见。

    那些应对【三分钟热度】的错误方法

最常见的错误方法大概就是【喊口号】了。

小时候,很多同学在开学第一天会给自己规定了严苛的作息标准,这就是【喊口号】,能坚持住两周的寥寥无几。

因为,喊口号/定计划/立志愿并不是逻辑上经得起推敲的选择。

比如,同学A计划:晚9-10点背单词,中场休息5分钟,10-11点,做数学习题。听上计划完美。但继续推敲下去,英语要掌握成什么程度?数学要烂熟哪些公式?需要学习到什么程度内心才感到踏实、满足?

如果所谓计划只停留在【让自己看上去忙碌起来】而不做【价值导向,结果量化】,注定这是个失败的计划。

同理,我们经常看到的鸡汤文:要养成习惯,做好时间安排。听上去都是天衣无,但行起来重重,半途而的状况生,并且会加深错误认知:原来我真的不会持。最终恶性循

    当然除了方法论出现偏差,很多人的三分钟热度也有自身的原因:遇到困感到乏味,退却心理————当很多事情没有如预期所愿时,你便产生情绪躁动,想要退缩(行动上停止,或口头说不会/不行/不能),即便可以压迫自己继续做,但结果依旧事与愿违。

很多人会把退却心理导致的失败归结为:懒。实际上,懒只是表象,绝对不是本质原因。最根本的原因是:你没有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什么叫处理事情的能力?

举个简单的例子,玩游戏时,你很明确的知道,打过这一关会有什么奖励,这些奖励会让你顺利打过下一个关卡。于是你会想方设法顺利通关。这就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处理事情的思维逻辑与行动指南。

同理,如果一件事情,你胸有成竹,烂熟它的所有环节、所有步骤,所有逻辑关系,这时你会不知道该采取什么行动取胜吗? 这其实就是处理问题最简单的阐述。

当然,人生的很多时刻,我们面对的是未知又渴望的事物,我们暂时没有严谨的方法论去了解它的运作,不知道处理到什么程度能够获得新的能量补给,也不确定用什么逻辑、行动应对这个未知。

所以就该放弃吗?

许多演说家站在万人之上的舞台,会说:人应该有梦想,有追求。其实,所谓梦想、追求都只是一个充满光辉的词语。它的温度并未炽热,而恰恰相反——它是冰冷的、严酷的、痛苦的、孤独的。它是苦难、磨砺的同义词。但梦想之所以能激励一批批人前仆后继,魅力在于一旦经历过这些过程,最终获取的成就感,是苦难的n次方倍。

成功的人注意力会放在成就感上,半路退缩的人注意力通常在于【我好辛苦/觉得对不起自己/要抱抱】。现在,你知道有人能咬牙坚持不放弃的原因了吗?

    如何建立长期坚持的良好心理状态

1. 了解你自己

对于熟知的事物,我们能够轻易成功的原因在于:我们了解这件事,更了解我们自身的能力范围——发多大力、怎么发力。

同理,面对新挑战时最忌讳想当然。不要过度意淫自己的能力,而是把思维的重点放在自身、自我,找到自己最能接受的方法、找到自己最弱的地方。自我定位务必清晰,它决定着奋斗的过程和顺序是否可把控,时间管理、安排是否能承受,中途的变量是否可处理。

从自身出发,决定着你真正的实践能力和执行条件,以及你能到达的方向。

    充分了解自己,由自身出发去认知事物,成熟思体系的起点,也将成你达成任何一件事情的习惯准。

2. 方式、技巧,在情的氛中解决

对于同一起跑线的人而言,为什么几年之后相差甚远?因为聪明人知道利用【复利】原理,也就是懂得积累

所有的路都不会白走,即便是那些磕绊的路途,也有各种经验教授。把这些经验积攒下来,深入思考,复盘总结,甚至可以递推、演绎,形成你自己的方法论,用以指导接下来的行为。

这样,在面对新的挑战时,你的旧经验就能派上用场:比对、分析、决策。比如,这次又出现了哪些新变量,能收获哪些新方法;曾经失败在哪些指标上,怎么克服,才能最终获得好结果。

这个世界太过崭新,又富于变化。没有什么方法能一成不变套用解决所有问题的。我们能做的就是不断训练自己的大脑,掌握上面这套累积思维、迭代行为的办法。

当你的思维能力、执行能力提升了,才会有更多的热情去处理问题、继续思索。才会在大事儿降临时,不慌不乱,乐观处置。

3. 认真分析,在过程中反

古人有云:每日三省吾身。当下也有言论:前期的学习总结和后期的吃亏总结,有利于帮助构建个人成长体系。这两条言论都在指向反思的重要性。

吃了亏,容易引发负面情绪,尤其易打退堂鼓。但,吃亏其实是一种优质的学习方式。人在两种情况下能获取学习收获最大化:第一是事发前的思索,一个是事发后的复盘。在英语的语境里,吃亏是过去式,正是事发后学习的最佳时刻。

人在真正执行的过程中是没有学习能力的,只有吃了亏、感到痛才会去思考,去积累思维体系上所构筑的内容是否有偏差。一日三省吾身,省是反省,省视自己,对自己的行为过程去进行反思。唯有如此,才能做到吃一堑长一智。

总而言之,做事三分钟热度,根本的问题在于:人对未知/复杂/高难度事物没有深刻的认识,没有找到最佳的执行方法,没有能力去解决其中的各种问题。这导致我们在行进过程中没有收获、没有成就,才会产生兴趣转移。

这个时候,不要焦躁、不要空想、不要抱怨。安安静静沉下心,开动你的大脑,按照上述思维方法分析自己、沉淀自己、稳住自己,然后再开展计划。

行动固然重要,但比行动更重要的,是方向。

本文整理自

-猫爵士恋爱心态公开课-

原文来自公众号:

凡事都有解(gz-evolution

欢迎来公众号留言提出问题

如果有好的问题我们会撰文来分析解答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