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遇抗战老兵,苏轼感慨赋诗,慷慨豪迈处颇得唐人风采

(本文是沉香读苏轼的第6期)

公元1059年的十月,在为母亲守丧结束后,苏轼父子三人带着家人一起赶赴京师。相比三年前的赴京赶考,父子三人的此次出行显得更为轻松,一路上登山临水,拜访好友。抵达京师后,他们还将旅行途中创作的一百多篇诗文结集为《南行集》。

和上次不同的是,这一次他们先走的水路,在嘉州(今乐山)上船,再在江陵登陆,最后经陆路到开封,全程历时四个月。

嘉州是当时的重镇,也是旅游胜地,父子三人在此地多盘桓了几日。游玩期间,苏轼兄弟偶遇了一位抗战老兵,并为之感慨赋诗。

老兵名叫郭纶,曾是驻守河西的弓箭手。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西夏进攻三川寨,身为低级武官的郭纶曾率兵固守定川堡,定川堡得以保全。

后来,郭纶逐渐升迁至黎州都监,任满结束后,竟因贫困回不了家,暂时代理嘉州监税。苏轼兄弟见到他时,郭纶已是英雄末路,双鬓斑白。诗曰:

《郭纶》

河西猛士无人识,日暮津亭阅过船。

路人但觉骢马瘦,不知铁槊大如椽。

因言西方久不战,截发愿作万骑先。

我当凭轼与寓目,看君飞矢集蛮毡。

“河西猛士无人识,日暮津亭阅过船”,当年的河西猛士现在已无人认识,傍晚时分,在这凄清的渡口检查着过往的船只。首联的今昔对比极富冲击力,先声夺人。

颔联承上而来,转入对现状的描写,路人只觉得郭纶骑的那匹马羸弱不堪,却不知道他当年使用的铁槊如同椽子一般大,他的英武身姿可见一斑。

颈联是郭纶的自述,他听说现在西方边陲很久没有敌人入侵了,但只要边防传来警报,祖国还需要他,他这把老骨头还是愿意再上沙场,为国征战。

尾联是苏轼对郭纶的回应,还引用了一个典故。《左传》记载:僖公二十八年,晋楚城濮之战时,楚国统帅成得臣让斗勃请战,对晋侯道:“请与君之士戏,君凭轼而观之,得臣与寓目焉。”

苏轼在此处引用这个典故的意思是,到了那一天,我将和祖国千千万万的老百姓一起为你呐喊,看你如何和战友们万箭齐发,将敌人射成刺猬。

这首诗在苏轼作品里并不算特别出名,也与他耳熟能详的风格有很大的不同,但读来气势奔放,感情饱满,符合他当时二十四岁的年纪,颇得唐朝边塞诗神韵。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