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古泰兴十大历史名人之其一——潘及甫

三    坔    夜   话

一方水土有一方文

这里是《三坔夜话》,李老师斯时乡轩临窗,于此跟你诗词吟哦,抒怀述志,漫笔人生,点情碰心,说故事,聊语文,话庄道巷,谈古论今,......

笔者微语

关注本公众号的各位朋友一定知道,挖掘和传承桑梓的历史文化是本公号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一大特色,更是本编的一个自发自觉的行为。笔者于本公号说庄道巷的同时,曾与葛正浩先生各自考证、探研和共同整理编发了《泰兴古城十景考》,受到了许多朋友的点赞、热评和支持。得此鼓励,笔者继之又专发了《名垂青史的泰兴古贤县令》,今起则对从现代溯古泰兴十大历史人物进行研介性的陆续推发。此为泰兴十大历史人物之其一——潘及甫。

笔者与葛正浩先生研考泰兴古城十景中的"四关厢"时,都曾发现了一个有趣的掌故;这便是四关厢的兴建,据说和明代朱元璋的军师刘伯温不让泰兴这块“龙地”出人而于风水上施了手脚有关。

相传当年刘伯温到泰兴,看到这里风水好,是块龙地,联想宋时这里已出了一位名震九州的屯田员外郎、江州(今江西九江市)通判,授左朝散郎的被称为北宋名贤的潘及甫,元初又出了位驸马,故而担心泰兴要出真龙天子,威胁到朱元璋的家天下。于是刘伯温决定把这里的龙气关起来,在十字通衢大道上四城门内各建庙宇一座,以让神灵给守着。这样城里人出城,必须庙前绕一下,而不能直达城外,形成四关厢的格局,以不让龙气外溢,使泰兴人才身游四海而魂牵家乡,无四方之志,纵出头露面亦不能也不想去“争天下”。同时刘伯温还散布了一段民谣:“三山不出头,逆水向西流,文官不拜相,武官不封侯。”以言泰兴人在外做官,文官最高只能做到尚书、侍郎,做不到宰相;武官也只能做到总兵,成不了再大的气候。不过,刘伯温深知泰兴是藏龙卧虎之地,人才济济,所以在朱元璋为皇帝位,他刘伯温为相时,泰兴还是有两位名人得到了重用,此为后话。

说到这里,作为泰兴首个历史名人的潘及甫自然且必须要重点介绍的了。潘及甫是北宋庆历二年的进士,系泰兴有历史记载以来从政的第一人。出生于泰兴的潘及甫,曾师从理学先驱“宋初三先生”之一的“安定先生”胡瑗,据说潘及甫严立学规,以身示范,要求家庭成员知礼奉法,许多官员及后辈书生都奉他为楷模,故有“百官楷模”之称。最值得后人颂念的是,潘及甫和他的哥哥潘希甫一门两代共出了八个进士,在泰兴史上绝无仅有,为泰兴“开科第一”。直至今日,在泰兴博物馆布展的名人馆内,他的画像常被人们静静地瞻仰,许多做家长的带着自己的孩子到这里多直奔潘及甫画像前,以希望孩子能效仿潘及甫,在学业上有所成就。

潘及甫,字宪臣,泰兴荣阳堂潘氏家族的第六世孙。据《延令荣阳堂潘氏族谱》记载,这支潘氏家族的迁泰始祖名叫潘肇元,五代时就从静海迁居到泰兴城北柴墟遵化乡。出身寒门的潘及甫,十分重视学业。北宋仁宗年间,理学先驱、教育家胡瑗在泰州、苏州、湖州的名气已经家喻户晓。在胡瑗50岁时,他接受宰相范仲淹同年好友腾宗谅的聘请,去浙江任湖州州学教授。潘及甫正是此时怀着对一代宗师胡瑗的崇敬之情,专程负笈赴湖州拜师求学的。

胡瑗见潘及甫衣饰行李虽然寒伧,但眉清目秀,气宇轩昂,落落大方。他当即从《礼记》、《易经》、《春秋左传》中各选了两题问之,潘及甫一一作答,出词吐句,温文尔雅,谦恭有礼。随后,心中颇喜的胡瑗以“颜子所好何学论”为题,让潘及甫再作一篇文章。潘及甫思索片刻后,便挥笔疾书写好一篇洋洋洒洒的文章送到胡瑗手中。胡瑗阅后,赞之曰:“非诸生比也!”立即决定让潘及甫插班学习。潘及甫“插”的不是“普通班”,而是湖州州学的“重点班”——经义斋。

当年胡瑗在湖州首创“分斋办学”,特别他提出的“文武兼资”、“通才与专才兼顾”、“一人专治一事又兼摄一事”,与我们现代科学教育承认主修一门,并可兼修一门至二门,毫无二致。其中治事斋主要是培养技术人才,分设专科“如治民以安其生,讲武以御其寇,堰水以利田,算历以明数”,学生可主修一科,兼修一科。而经义斋,则是特选“心性疏通,有器局,可任大事者”,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材。潘及甫入学后,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遇,“凡有疑而未判,与所缺而未知者”,必向恩师请教。胡瑗对这位来自家乡的弟子更是悉心辅导,有时“极意讲论,自昼竟夜,殆忘寝食矣”。半年不到,潘及甫学业大进。胡瑗很看重这个弟子,常在众人面前夸奖他。他在授课时,讲到《易经》中“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曾以潘及甫为例,赞其“终日乾乾,反复道也”。

欧阳修所撰《胡安定墓表》云:“先生讳瑗,字翼之,姓胡氏。其上世为京兆(即陕西安定堡)人,后为泰州如皋人”。故当年,胡瑗得知潘及甫乃海陵(泰州)之延陵人(泰兴人),尚未婚配,又见潘及甫这般有才,由此特意将小妹许配给了潘及甫。胡家小妹是海陵有名的女才子,不仅品貌双佳,诗赋俱通,亦善琴棋书画,曾有多少官宦子弟前来求亲,均吃了闭门羹。潘及甫虽是寒门学子,但胡家小妹亦心仪其人品和才华,愿与潘及甫结为“秦晋之好”。潘及甫喜出望外,非常感谢恩师的青睐。“胡瑗择贤嫁小妹”,在湖州、泰州等地一时传为佳话。

庆历二年(1042)春,年轻的潘及甫与哥哥潘希甫一同赴京赶考。“壬午科”会试由礼部主持,实行全封闭的“锁院制”,考卷糊名誊录,朱卷评阅,选拔的贡士参加殿试。殿试后分“三甲放榜”,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则赐“同进士出身”,只相当于进士。潘及甫兄弟二人因成绩优异,被一同列入“一甲”。潘氏“一门双进士”的消息传回柴墟后,顿时轰动全泰州。而此次“壬午科”也可谓人才济济,同科进士一甲第四名的王安石,则后来成为北宋一代名相。

潘及甫登进士科后,走上了从政之路。初任海州怀仁(今山西怀仁县)县尉,后任袁州宜春主簿、筠州(今江西高安县)军事判官;不久,他升任分宁(今江西修水县)知县。因政绩显著,嘉祐年间升为著作佐郎、寿州霍县知县(今安徽霍邱县),后又任青州寿春(今安徽寿县)知县。潘及甫在“七品芝麻官”的任上一干就是二十多年,官职虽小,但他每到一处都尽心尽力做好任内政事,兴水利,办学堂,除弊端,护黎民,泽被后世。潘及甫非常崇拜范仲淹,他为官的信条是“忠言嘉谟”,即要像范仲淹那样“拥有忠恳的言论,卓越的计谋”,为百姓造福。 在江西的分宁县执政期间,潘及甫亲临工地身先士卒,带领老百姓兴修水利,疏通河道,建堤筑堰,既排除了水患,又灌溉了农田。他倾注心血主持修理疏通的这条河道,就是现在江西的修水河。后来“分宁县”便改名为“修水县”,可以说这是当地百姓对潘及甫先生的最好纪念。在安徽霍县,他的事迹更为感人。淮河流经霍县,水患无穷,老百姓深受其害。他一调任霍县便深入民间,问计于民,商讨治理淮河的具体方案,并立即付诸实施。在治理淮河时,他曾病倒一个多月,不等病愈,硬是拖着病体又来到淮河工地上,与民工们住在一起,风餐露宿,亲自带领民工挖河道,筑堤岸。在潘及甫身先士卒的带领下,霍县治淮工程很快就竣工,化水害为水利。

据史料记载,潘及甫在任期内,政绩显著,他带领老百姓治理修水、淮河,很快就见到成效,分宁、霍县两地的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深受百姓称道。嘉祐年间,潘及甫还为家乡泰兴悄悄做过一大善事。有一年,泰兴发生水灾,滨江一带田地均被江水淹没,颗粒无收,百姓生活困难,无力交粮纳税,然而掌管泰州钱粮征收的转运使,却不顾百姓死活,天天派人催缴秋赋。泰兴县令汪榖审视灾情后,根据实际情况,豁免灾民全部秋赋,并组织赈灾。转运使知道汪榖免赋赈灾的消息后,大发脾气,仍然下发文书,催索赋粮。后来,家乡来人把此事告诉了潘及甫,潘及甫立即呈文上疏。朝廷知悉泰州灾情后,便召回转运使,派龚鼎臣为安抚使,至泰州各县调查灾情,安抚百姓。汪榖后来受到了朝廷嘉奖,泰州沿江各县的秋赋连同陈欠均一并免征,乡民如释重负。王安石曾在考核官员时,对潘及甫的鉴定是“选于吏部久矣,皆能以才自备,为在位者所称”。

治平元年(1064),宋英宗“召近臣择师以教宗室”,潘及甫“被召为忠正武昌郧国公三院教授”,因母亲病逝“丁母夫人忧”而未行。潘及甫守丧期满,迁任寿春县令。他关注民情,兴利除弊,倡导教育,深得民心。一次,“近郭有杀人取财者”,他洞察案情,火速破案缉匪,“杀人者其党十数,应时皆获,吏民叹以为神”。潘及甫任满赴京时,乡绅、雅士、老少夹道相送,依依难舍,情景感人。  潘及甫为官清廉,生活极为俭朴。宋代的官员大多讲究修饰打扮,服装华丽。潘及甫除规定场合必着官服外,平时均穿布衣,过着极其“低碳”的生活。

《泰兴光绪县志》记载:及甫“不修边幅,毋乃舛与”。就是说,潘及甫服饰简陋,不修边幅,反而让人敬佩,不肯错过与他结交的机会。为什么呢?因为潘及甫“宏道高致,希风申穆”。在众人眼中,他是高人异士,品行高尚,学识渊博,加上“器宇宽洪,言辞倜傥”,有特殊的风度和魅力,当时的贤士大夫乐于与之交游。潘及甫的子侄进士及第后陆续走上仕途,但都涉世不深,不谙为官之道。他对这些春风得意的后生们说:“潘家世代住在水乡,喜欢的就是清清水。潘字三点水,为人,上善若水;为学,大智若水;为官,廉洁若水。”“廉之若水”典出《晏子春秋》。齐景公问晏子:“廉政而长久,其行何也?”晏子对曰:“其行水也。美哉水乎清清!其浊无不污涂,其清无不洒除,是以长久也。”像水那样,涂除尘垢,才能永远保持清明公正。

潘及甫率先垂范,廉洁奉公。他仕途的后期,担任过“屯田员外郎”,这是中央官吏中的要职,主管军垦农场的钱粮大权,他“一尘不染”。他最后任江州(现为九江市)通判,授“左朝散郎”。宋代通判,以文臣担任,地位略次于知府,但掌握连署州、府公事和监察官吏的实权,号称“监州官”。 江州是富庶之地,潘及甫俸禄不低,却入不敷出。可谁想到,这位高官退职告老还乡,居然是两袖清风,空空如也。他平时的积蓄去哪儿了?一是用于购置书籍。潘及甫“未尝一日去书不观”,“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回乡时,随行物品中最多的就是一箱箱书。二是用于公益慈善。他任地方官时,忙于修水利,办县学。有时资金不足,他连自己的“老本儿”也贴进去了。三是用于接济亲友。《康熙泰兴县志》记载:“对亲族中之贫、寡、孤、幼者,及甫都能以恩待人,收容抚慰。”他的一位姨母“寡贫无所依,迎之家,数十年事之如母”。潘氏家族中的几个“孤幼”,他均收养,供其读书,“抚恤婚姻如己子”。更为可贵的是,潘及甫自己的晚年生活,曾一度陷入贫病交加的地步,他甘守清贫。旧县志中录有他的一首诗《送友》:“聚首浑无益,送君将奈何?已经贫病后,一任别离多。鬓发新霜雪,衣裳旧薜萝。不堪明月夜,挥手唱骊歌。”意思说:疾病缠身,囊中羞涩,不能给别人带来好处了。鬓发越来越花白,衣服越来越破旧,老朋友也是聚少离多了。虽有一点无奈,他还是把老朋友送至门外,在月光下挥手告别,在心中唱一曲骊歌。

潘及甫在仕途之中,还有一个重大贡献,那就是传承和践行恩师胡瑗的教育思想,倡导和弘扬“立学教人”的社会风尚。胡瑗曾说:“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谁来办学校?“弘教化而致之民者在郡邑之任。”为此,潘及甫谨遵师嘱,在江西、安徽任知县时,不遗余力,以办学为己任,“广设庠序之教”。所办县学,他亲自挑选教谕(掌管县治教育)和学正(主管学规,负责训导)。官府在治水中,开垦了大片荒地,均为官田,他划出一部分作为“学田”。学田所收租粮用于县学官员和直学(即教师)的薪金和日常开支。

宋神宗即位后,王安石当上了宰相,实行著名的“熙宁新法”,变法中也包含了科举制度和学校教育的改革。王安石看中潘及甫,推荐他为秘书丞,任楚王宫太学教授。皇上赐其五品服,以太常博士身份为王室子弟授课。潘及甫在楚王宫“严律礼法”,仿效恩师胡瑗,制定了一系列新“学规”。他将学规赋诗二十首,书成条幅悬挂于屏风之上,全力推行“明体达用”的教学思想。所谓“明体”,就是要皇家子弟明白“仁义礼乐”等封建伦理纲常和道德规范的内容、要求。所谓“达用”,即将儒家经典的道理,通达于实际,运用于实践。潘及甫在讲学时,行端表正,一丝不苟,学规各项条例,必“以身先之”。 同时,在楚王宫教学之余,潘及甫还让学子“习射、投壶、蹴踘、弈棋”,开展各种健身活动;“雅乐歌诗”,组织宫内才艺表演。楚王宫的太学,不仅建立了严谨有序的学习制度,也充满了活泼欢乐的气氛。宋神宗对楚王宫太学教学甚为满意,特嘉奖潘及甫。后来,潘及甫多次以年高恳辞教授之职,神宗不允,“愈九考不得罢”。

潘及甫退居柴墟后虽年老体衰,但依然在家乡积极倡导办泰兴“县学”,并在柴墟镇遵化乡“三一宫”筹办了一所“潘家庄学塾”。他用《吕氏春秋·劝学》对县学和学塾的学子说:“生之为人,有耳能听,如不学习,‘其闻则不若聋’;有目能视,如不学习,‘其见则不若盲’;有口能说,如不学习,‘其言则不若喑’;有心能思,如不学习,‘其智则不若狂’。”意思说,学习不但能使人受益,而且是为了知晓天性之理,发挥个人自身的潜能,千万不能荒废学业呀!   潘及甫一生喜读书,晚年仍与书相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后来,他因眼疾不能阅读,便让子侄捧书在床前诵读。他终日侧耳静听,毫无倦容。直到谢世前一日,他仍卧床听读《周书》、《汉史》,并口授诗篇,分赠亲友。他的诗“宗盛唐,不事雕绘”,后人评介为“真唐音也。”

元祐八年(1093)岁底,潘及甫“寿终,享年八十”葬于柴墟城西北五余里的伏龙桥畔。后人将其生前诗文编成《潘朝散文集》30卷(见《五山耆旧集》卷一)。据明代嘉靖《维扬志》卷一九记载:《潘朝散文集》已佚,“《送友》一诗”仅为“片鳞一角,弥足珍也。”

高山仰止,景行行之。潘及甫一生励志文行,勤政为民,廉洁奉公,师儒兴学,不愧为青史留芳的一代名贤,不愧为一代良吏。在潘及甫的影响下,潘氏家族以“诗书传家”,身体力行儒家的“修己治人之实学”,磨砺德性,在北宋科考中独领风骚,逐渐成为了宋代泰兴望族。秉承恩师胡瑗的教育思想,潘及甫把“办学兴教”的种子也播洒在泰兴大地,经过一代代人的薪火传承,泰兴崇文重教蔚然成风,已成为名闻遐迩的文化之乡、教育之乡。

(0)

相关推荐

  • 大收藏家495期:季振宜,以一己之力编著《全唐诗》

    季振宜(1630-1674?),字诜兮,号沧苇,明末清初泰兴县季家市(今靖江市季市镇)人.著名藏书家.版本学家.校勘家.诗人. 延令季氏 延令,泰兴别称.季家为泰兴季家市望族. 季振宜的曾祖父季缙,字 ...

  • 《红色百年•泰州英雄谱》㉑ | 敢向剑丛行

    百集短视频"红色百年·泰州英雄谱",全方位聚焦近百年来党领导下泰州地区发生的重大事件.取得的重大成就.典型人物及动人故事. 第二十一集:<敢向剑丛行>.1947年3月1 ...

  • 泰兴能不能变成泰州的一个区?

    #泰兴能不能变成泰州的一个区# PART 1 按照目前的普遍逻辑,不难看出,随着泰州市区的发展,貌似这是早晚的事. 北沿江.盐泰锡常宜.常泰城际将实现泰州县县通高铁 历史渊源:泰兴出自泰州,南唐建县, ...

  • 鄂州人物之朱子春

    朱子春 朱子春.朱梦春.朱茂春三人系同胞兄弟,太和东边朱人.其父朱孔阳为晚清秀才,以在家辟馆授徒为业.他们自幼皆从父学,竞修举业. 朱子春(1850~1905),字绪宣,号香畹,清湖北鄂州人,癸未进士 ...

  • 【浠水历史】石泉:南门礓礤上的模糊身影

    南门礓礤上的模糊身影 石泉 晚上正准备洗脚上床休息,邻居陈朝阳来电话说计划中的南门河人行桥开建了,叫我同他一起去看看. 到了河边,果然有台打桩机在打桥桩基础.陈朝阳满腔喜悦地向我展望通桥后的种种便利, ...

  • 大冶儒学简史

    ◆  ◆  ◆ 楚尾寻幽 大冶儒学简史 ◎刘远芳 宋初,中央政府开始设置专门的学官主管教育,同时建立学校,中央一级有国子监.太学,地方分州学和县学两级. 大冶县学之建,始于宋代.具体年份,1990年版 ...

  • “才子之乡”四川富顺的那些江苏籍父母官

    江南,一个泽国密布的鱼米之乡,一个美丽富饶的文化符号.从古至今,这里文教发达.科甲鼎盛.俊彦辈出,素有"天下才子,半出江南"之说.而江苏作为江南的典型代表,历史上更以数十名状元和成 ...

  • 溯古泰兴十大历史名人之其七——武状元张兆璠

    三    坔    夜   话 一方水土有一方文 这里是<三坔夜话>,李老师斯时乡轩临窗,于此跟你诗词吟哦,抒怀述志,漫笔人生,点情碰心,说故事,聊语文,话庄道巷,谈古论今,...... ...

  • 盘点济南十大历史名人, 文化底蕴令人叹服

    阿巡谈历史关注2019-10-17 20:29 还在用外设玩?下载专属模拟器,超稳输出无卡顿,玩出端游体验 春秋季口袋拉链长裤子男士加绒休闲裤加厚宽松紧透气运动速干秋裤 中国人戴中国表!中国造上海手表 ...

  • 十大历史名人与赣州,揭开赣州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赣州,素有"千里赣江第一城"的美誉.赣州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时也有着源很深的名人历史典故. 赣州建春门 文天祥.周敦颐.海瑞.王守仁.辛弃疾等名人都在赣州主 ...

  • 涉县十大历史名人之一,大明进士,沙阳太史公——杨越石传略

    沙阳太史公--杨公越石 杨公,吾涉大贤(十大历史名人之一)也,字计六,号越石,世讳其廉,明天启丁卯(1627)副榜,(崇祯)庚午(1630)举人,(崇祯)庚辰(1640)进士,知长垣县,进<救荒 ...

  • 温姓十大历史名人,总有一位让你膜拜!

    温姓是中华姓氏中的一个著名姓氏.在宋朝<百家姓>中,排名第321位,在2013年中国四百名大姓中排名第104位,人口约200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16%. 温的本义是河名和地名,古温水在 ...

  • 史氏十大历史名人!总有一位让你膜拜!

    弘扬史氏文化,传播史氏正能量,结识天下史氏宗亲. 史氏,中国姓氏,史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八十五位,人口约三百零七万六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19%左右. 史佚的远古 ...

  • 河北省十大历史名人上 有您的同乡吗

    开心锤锤 05月06日 · 优质搞笑领域创作者 关注 开心锤锤:只想做个好人,却不料能遇到这么多难题 下载今日头条播放 01:56 转发5068.6万 云麾视野 前天12:21 · 高级中学教师资格证 ...

  • 文姓十大历史名人,总有一位让你膜拜!

    文姓十大历史名人 文姓,自西周时期祈改以其祖周文王姬昌之谥号"文"为姓,三千年以来,涌现出无数仕宦脊梁.贤儒雅士.豪杰智勇,艺术大家.商贾能人,百业高手,是值得我们彰扬的中坚典范! ...

  • 杨姓十大历史名人,总有一位让你膜拜!

    杨姓,中华姓氏之一,最早源于春秋时期的杨国(今山西省洪洞县),为隋朝国姓,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杨伯侨为得姓始祖. 杨姓在宋版<百家姓>位列第16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