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人忆 | ″水上漂"来亦有憾

作者简介:老农民(网名),五台豆村大石岭村 人。受过苦,教过书,做过饭,修过路,架过桥,背过窑,经历颇丰,终无所成。七六年入雁北师专,八零年分配于忻州师院。现已退休。

 ″水上漂"来亦有憾

——童年纪事之十八

写完《戏如人生》发给老同学看,想不到他回道:"记得还有一个叫王玉山的,艺名叫水上飘,在演窦娥奔法场时,那步履轻如飞燕,让观众喝彩不断"。就这几句话,一下子把思绪拉回到五十多年前……

那时,大概是上个世纪的六四年(或六三年冬),我们正上初中,听说"水上漂"王玉山要来豆村演出。对于"水上漂"王玉山,我们並不知道多少,只是听大人们说,他是五台人,从小学戏,兼擅北路梆子和晋剧(中路梆子),在山陕蒙三省非常出名。老百姓顺口溜说,五台出了两种宝,闫锡山和″水上漂"。宁叫闫锡山不坐了(指山西都督),不要让"水上漂"不唱了。可见他在人们的心目中口碑不错。解放后,是包头市国家剧团团长,还兼任艺校校长。当然,他再有名,我们感觉无所谓,那如近在我们身边的"河边红"、"舍瓜"、歪嘴旦好呢?

可事情的发展,並非如我们的判断,"水上漂"的重要性很快显示了出来。——改造戏台。

豆村的戏台,也很普通。与其他乡村的戏台沒有两样,常常是南戏台,北神厅。它的特别之处,是下面要走道:人来车往,所以位置比较高,人们须站着抬起头,才能看戏。不像乡村那样,搬个小凳,提个马扎,稳稳当当坐在那儿,慢慢地欣赏唱念做打。因为南北之间距离小,放不下多少观众,又因为"水上漂"所带是大剧团(包头是內蒙地级市),行当齐全,道具齐备。一个普通的戏台无法安顿,只好在南北之中的靠西搭起一个临时的较大舞台。只见栽杆、铺板、搭台、扮彩,几天功夫,一个大型的美仑美奂的戏台就很快完成。只不过高度仍与旧戏台平行,仍需人们站着抬头看戏。好在戏场院的地势正好西低东高,这样一来,后边的观众也有幸看清舞台上的演出。

晋剧王玉山“水上漂”演铁镜公主

那时,我的眼睛大概也开始有些近视,只是自己沒有发觉。在远处看不甚清楚,又沒有眼镜可戴,只得又跑回到台前想瞅个清楚。不想台前已观众爆满,人山人海。自己虽已是半大的小子,但一沒胆量,二沒力量,不敢混迹其中,只好站在空着的戏台下面,一边向东看着拥来挤去的人群,张口喝彩的嘴巴;一边听着台上"咚咚"的台步声,欣赏着头顶上高亢嘹亮的北路梆子。当时,台上正演《血手印》,据看好的同学讲:当王桂英("水上漂"王玉山扮演)得知末婚夫林肇德被冤判死刑,即将行刑时,焦急悲愤之情溢于言表,紧锣密鼓中用"飞跪步",跪在林的面前,。他通过一连串轻盈的身段,飘忽的台步,飞扬的水袖,形神俱备刻划出王桂英悲痛欲绝的心情。每当演到此处,台下的叫好声,鼓掌声,甚至尖叫声总是声震场外,经久不息。我呢,就这样凑乎着看完"水上漂"的第一场戏,想来真感到憋屈,实在是人生一次憾事。

这之后,我也学乖了,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到怎样看好戏上,包括早早占个有利地势,带干粮下午戏连着夜戏一起看。"水上漂"王玉山真不愧为晋剧"四大名旦"之一,演出场场精彩,戏戏出彩。他的跷子功、水袖功、唱功、做功、武功,功功突出,特别是他的过台,更是他表演艺术的精华:行步如漂,轻盈自如。从他所唱的几场戏中,如《六月雪》、《梵王宫》、《白蛇传》、《百花点将》真正领略了他高超的艺术修养,真是"满城尽说水上漂,人人争看王玉山"。

事情已经过去五十多年了,但只要一想起仍历历在目,令人难忘。看戏之时虽有些许遗憾,可更大的憾事是后来听说"水上漂"六八年腊月初八被迫害致死,更让人感到无限痛心。

文章的写成,老同学们帮助很大,特此致谢。

图/网络

文/老农民 原创

编辑/五台人(sxwutairen)

原创投稿,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

小编语:在这里发稿并不是一件难事、真正难得用心的五台人用自己的手中的笔或者手机拍下的图视频等,投稿给我们五台人,让我们五台人记录下五台发生的相关点点滴滴,做这些小编认为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互联网时代,也是分享的时代。非常感谢你们的分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