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吸不呼:一吸功初识(二)

我习练静气功,始终围绕着呼吸展开。很随便地自然坐下,捋直上身,双手置于双膝之上,两眼微闭,静下心认真呼吸就这么简单。这其中,关键是呼吸,与吃喝、睡觉、劳动等相比,通过须臾不停地呼吸摄取空气,更是首要。在与外界的交流中,首先是呼吸,然后才是其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生命就是呼吸。而静气功的练习,架式一经落定,身体便静态定止,纹丝不动,唯一动作就是呼吸,因此呼吸很自然地被关注和被重视。

重在呼吸,指向的是呼吸质量的提高。我的经验有两点。第一,在细长慢匀深上下功夫。细长慢匀深是衡量呼吸质量的金标准,按此要求练习,还会带动腹式呼吸和提肛运动,进而更加激活内在能量,促动气血运行,导致身体的内动生生不已。我认为,气功的一切功效,大都源于此,或者说,这里是第一推动力。第二,观呼吸,在以意衘气上下功夫。在气功的调身、调息、调心三调中,重在调息,就是要充分发挥意念的作用,将意念集中于呼吸,感知呼吸、引导呼吸、支配呼吸,使呼吸意念化,从而实现从本能呼吸到自主呼吸的转变。我把这种呼吸称为"气功呼吸",是高质量的呼吸,其中意念是手段,呼吸本身是对象,细长慢匀深是目的。

练习悄悄地进行,时间静静地消逝。至五年前某一日,忽然觉得一股暖流涌至脚下,逆势而上,瞬至头顶百会后消失,这是一个自下而上流注全身的闪颤,后来还有几次,不仅带来了惊奇和愉悦,更是重要的展示:昨天卓有成效,明天仍需努力。

经此嘉奖与鞭策,促进了我在练习上的进一步总结与改进,在价值判断上,认为原来的方向正确,应坚定不移,未来收获会更大;在时间上,一扫过去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式的懈怠,每天保证三小时以上,既有几次整段时间的保证,也有日常中时间片段的利用;在功架上,改静坐为站桩,主要是浑圆桩,认为浑圆桩易于得气和行气;在意念上改变更大,非常明确地抛弃了"勿忘勿助"观念,尽可能地加强意念对内气的主宰作用。

练习上的调整,很快在功态链上引起了连锁的变化,各种触感纷来沓至,如麻、辣、酸、痛、胀、凉、痒、热、绷、僵、拉、沉、蠕、跳、柔、移等,有的属一过性的,有的暂停后没有再来,有的则比较稳定或反复再来。这些体感是由气功练习带来的,因果关系明确,因此可以视之为"气感"。气感一经上身,就不会在练习中消失,而功境的不同,相随的气感也是不同的。

另一重要变化,就是气通周天。这里借用的是道家术语,气通小周天,指气通畅行于人的上半身;气通大周天,指气畅行于人全身。体内得气后,气便呈扩张和弥漫之势,向四周渗透,由易而难,由浅入深,攻城掠地,直至气斥全身。这是一个先通小周天后通大周天的过程。气通上身易,通下身难,因此小周天先通;气易通于人身浅部,先在人身的表浅部运行,所以就有了气沿周天循环的感觉。在气通周天中,臀部是最难通之处,气通臀部可算大周天功成。

最重要的变化在呼吸方面,从长呼吸到长吸短呼再到只吸不呼,一吸功达成。随着时间的推移,呼吸质量有了大幅提升。在细长慢匀深这呼吸的五字诀中,长是关键。一呼一吸为一息。在长息的训练中,出现了非常奇妙的现象一一长吸易长呼难。在一息之中,如此吸长呼短,自然而然地吸就会越来越长,呼就越来越短,最后直致有吸无呼,只吸不呼了。

只吸不呼,就我而言,作为一种功态或一种功境,是在径历了漫长的静气功练习后,无意中偶然获得的。但如果作为一种气功功法,有意为之,特别是在长吸方面下足功夫,则达成所需的时间或许不会太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