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话说,“培养一个孩子需要一个村庄的努力”。然而事实上,大多数生活在城市的家庭,都像“孤岛”一般养育自己的孩子。生活在广东的龙妈和生活在上海的面包妈妈,做了不一样的尝试。她们在社区中建立了互助带娃组织,“抱团带娃”,把大大小小的孩子组织在一起,共同学习共同玩耍。广东惠州某小区,有一个“流动幼儿园”,这是一群妈妈们建立的互助带娃组织,“流动幼儿园”没有固定场所,小区就是他们的教室,但阅读、运动和思维训练却一样不少。龙妈是这个“流动幼儿园”的核心组织者,从2018年创建开始,3年来,共有上百个家庭参与了小区互助带娃组织。我是两个孩子的妈妈。老大出生后,我辞掉了金融行业的工作,在家专心照顾孩子。在这期间,我对教育产生了兴趣,开始大量阅读儿童心理和教育类书籍,并去老大的幼儿园当了老师,工作了3年。2015年,二宝出生了,孩子能走路后,我天天在小区里遛娃,和一群孩子年龄相仿的妈妈们熟识起来。我们在养育上有相同的价值观,都希望能按照孩子的天性来养育,而且我有幼儿园工作经历,于是和几位妈妈们商量,能否一起带娃,省去了私立幼儿园的园费,孩子有伴家长省心。就这样,2018年5月份,我们在小区里创建了互助带娃组织:“流动幼儿园”。所谓“流动幼儿园”,就是说我们没有固定场所,整个小区就是我们的“教室”,我们在小区里运动、阅读和玩耍。“流动幼儿园”的时间是每周一到周五,早上9点半在小区中心广场集合,上午11点结束。因为孩子们中午需要午睡,妈妈们下午要做家务,只有上午的时间更集中也更方便。我们还根据妈妈们的不同特点,进行了分工,擅长讲故事的妈妈给孩子们读绘本,手巧的妈妈带孩子们做手工,由此制定了每天的主题。周一是体能大循环,带着孩子们走线、做青蛙跳、玩伦敦桥游戏;周二是教具操作,夹毛线球穿珠子,圆柱体粗细感知练习;周三是手工和儿歌,唱儿歌和DIY灯笼;周四是数学与思维,形状认知、积木拼装、切太空泥;周五是英语和画画,读英文绘本画手指画……做手工或开展这些主题活动时,我们会给孩子们充足的时间去体验,让他们专注其中,甚至11点结束了,有些孩子还会继续搭建或玩沙子,我们不会强行停止。另外,每天雷打不动的固定环节是绘本阅读。每月做一次书单,带孩子们读国内外经典绘本。比如《大卫上学去》《好饿的小蛇》《母鸡萝丝去散步》《走开,绿色大怪物》《蹦》《月亮的味道》《黄色魔术师》《蚂蚁和西瓜》《胆小的威利》等等。特别令人欣慰的是,所有参与的孩子都养成了阅读的习惯。“流动幼儿园”最初只有8个孩子,最多的时候超过了20人,由于人多不好管理,后来我们把人数控制在12-15个左右,年龄在2-5岁之间。因为混龄,小孩子会向哥哥姐姐们学习各种技能,大孩子则学习照顾弟弟妹妹,基本上相处得都很和谐,偶尔也有冲突发生,不过人数少,我们有足够的精力帮助每个孩子处理情绪。“流动幼儿园”,看似松散,但所有参与的家庭,都要遵守一个合约: 就是家长必须全程陪同。我们做的不是托管,而是要建立一个共同带娃的互助组织,所以家长的参与是前提。不过我们对加入时间没有严格要求,比较灵活。有一些家长搬家离开了小区,或者最终上了常规幼儿园而选择退出,同时也有新的家庭不断加入。我中途也曾送孩子去过幼儿园,但第一个星期孩子就生病了,考虑到他体质一直比较弱就放弃了。而且重要的是,我特别喜欢孩子,通过互助带娃的方式,陪伴这么多孩子一起成长,这对我来说是很快乐的事情,所以我一直参与其中,坚持了3年。回顾这3年,不论对于家长还是孩子,我们都得到了很大的收获。对家长而言,我们都成了特别好的朋友,建立了养育共同体。在封闭的养育环境,孩子身上的任何一个问题都会让家长们感到不安和恐惧,找到共同体,有表达的对象,有群体的支持,焦虑会得到极大的缓解。对孩子而言,除了能得到更多的自由、关注与陪伴,紧密的小团体让他们成为彼此亲密的玩伴。即使一些孩子离开了“流动幼儿园”,但每次在小区里看到我们,都会跑过来亲切地对我们说:我想回来。对于同样想在小区里组织互助带娃的朋友,我也有几点建议分享给大家。首先,一定要找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做。价值观一致,会减少很多麻烦,有些中间参加的家庭,对我们的理念并不十分了解,在购买什么样的材料、怎么做上产生了很大分歧,所以,后期我们会提前把每日流程和逻辑沟通清楚,达成一致再加入。第二,让每个人家长都能参与其中,贡献自己的力量。因为是互助带娃,这意味着没有人是旁观者、消费者或者评判者,所有家长都要真正地参与其中,从自己的擅长出发,承担责任,相互协助,营造积极的氛围。第三,互助带娃也不轻松,需要家长用心参与,遇到打退堂鼓的时候,想想自己当初做这件事的初心,陪伴孩子更好地成长,是坚持下去的动力。这个暑假,上海闵行的听翠园,每天早上7:10—8:30,都有百余位爸爸妈妈和孩子在一起跑步,他们穿着统一的团服,唱着自己创作的团歌,还有小领队,健身达人,一起喊着口号,热身、跑步、拉伸、做游戏.……这个跑步团叫“跑呗青少年跑团”,是面包姐姐创立的,短短半年时间,除了听翠园,在上海的其他地方,甚至连北京、河北、广西等地也相继开设了30多个跑步分团。今年1月份,因为疫情“就地过年”政策的影响,不方便出上海,我和精力特别充沛的7岁女儿,一天24小时黏在一起,家里每天鸡飞狗跳。于是我和女儿商量,找个运动方式释放一下她的体能,而晨跑既能释放体能,又能养成早睡早起好习惯,还简单易操作,我和女儿一拍即合。但那时我刚做了腰间盘突出手术,不能陪孩子跑,就计划多组织一些孩子跟她一起跑。女儿的学校就在小区隔壁,最开始,我邀请了女儿的同学和家长,跑步的地点约在小区附近的公园“听翠园”,每天早上7点在一个固定地点集合。为了激励他们,我把他们跑步的场景做成视频,在朋友圈里打卡,有很多人点赞和评论,孩子们看了之后非常开心。渐渐地,周围小区的家长和孩子也参与了进来。跑步的人也从最开始的5个家庭发展到了30个家庭。我们就商量组个团,定制了统一的服装,取了名字,女儿还兴致勃勃地设计了logo。
▲ 孩子们在晨跑
来参加跑步的孩子大部分是小学生,也有幼儿园和初中的孩子,我按照年龄和体能给孩子们分组,让大孩子先跑,跑得远些,小孩子后跑,跑得近些,最后一起在固定地点集合。我们还特别约定,这里不是竞技场,大家要为每一个坚持到终点的孩子加油。为了激发孩子们跑步的自我驱动力,我找了健身专家,录了培训视频教孩子们怎么做热身和拉伸,培训合格后,就让孩子们竞选小团长,每个孩子都有机会,给他们排好日期,轮流着做。团队的衣服分发、热身、队形、拉伸、游戏环节都要负责,还会安排一名家长志愿者协助他。怎么带队,怎么领队,游戏环节怎么协调,并不容易,小团长对孩子的锻炼显而易见。8岁的小女孩悠悠有些胖,非常不爱运动,4月初的时候,想让她减肥的妈妈每天早上把她硬拽过来跑步。刚开始她经常迟到,每次都是晃晃悠悠地走,根本不跑,我和小朋友们每次都给她加油,我还专门给她了一些签到之类的小任务,慢慢地,悠悠越来越积极,还申请做了小团长。7月份的时候,她还给我们的学生实践活动做了主持人。“变化太大了”,悠悠的妈妈没想到还有意外的收获——“以前让悠悠参加任何活动,她总会说,我肯定不行!我不参加!我不去!”像悠悠这样获得改变的孩子特别多。孩子们也觉得跑步是自己的事情,跑完步,很多人都不肯脱掉跑团的衣服,上海6、7月份这么热的天,他们去吃早餐、去上兴趣班都要穿着“做广告”,说是要让更多小朋友一起参与,看到小朋友还会主动给他们介绍跑团。一开始,都是妈妈带着孩子参加跑步,慢慢地,越来越多的爸爸参与了进来。我开始期待更多高质量的亲子陪伴活动,就策划了很多类似亲子接力赛、亲子螃蟹走的活动。前段时间举办的“折飞机”和“扇啪叽”(用纸叠成正方形,掀翻对方的即可获胜)比赛,我们分了小组赛、决赛,爸爸们的胜负欲完全被调动起来了,有夸下海口说自己一定是冠军,让别人都“靠边站”的,有失误了还不断“抵赖”的,现场很欢乐,爸爸们非常投入。小区里有搬走还想跑的小朋友,每天要开车半个小时赶过来一起跑,非常辛苦,这位家长就跟我商量,可不可以办一个分团?我觉得挺好的,就给他分享了经验和注意事项,分团很快就办起来了。就这样,陆陆续续地,从今年1月16日第一次组织大家跑步,到现在,半年多时间,我们开到了30多个分团,光4月份就组建了12个新团。家长之间越来越熟悉,又都是同一小区或者隔壁小区的邻居,大家也渐渐有了跑步之外的其他想法。“欧洲杯”期间,有的爸爸就带着孩子们做足球主题的活动,给孩子们科普足球知识,做了“认知足球”“足球从哪里来的”等足球小课堂主题活动;还有懂艺术的家长组织孩子们去美术展看展,给孩子们做专业的讲解;有一位妈妈是上海音乐学院的老师,她经常会免费分享一些音乐会的门票,邀请孩子们去参加……这一系列活动大家参加后觉得好的话,就推广、复制给其他的分团。
大人也在改变。我们还组织过一次新闻发布会,我安排一位妈妈做小组发言人,她性格特别内向,从来没有当众发过言,就事先把要讲的话全背下来了,紧张得一晚上都没睡着。参加完活动后,她告诉我,原来发言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下次活动还要参加。我之前的人生一直是在繁忙中度过的,曾经连续三年时间都扑在工作上,有时甚至连回家的时间也没有,直接睡在公司里, 直到去年把身体累垮到差点瘫痪,才做了腰椎手术,在家整整躺了一年。人到40岁,我终于明白,之后的人生还有很长,一个人的身体健康决定了他未来能走多远。我眼睁睁地看着,跑团里越来越多的孩子得到了改变,孩子们养成了早睡早起的习惯,身体素质也提高了,而且孩子们的组织能力、社交能力等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变。越来越多的爸爸参与育儿,亲子关系甚至家庭关系都得到了改善。最让我感动的是,有的妈妈坚持每天该给孩子们带西瓜,有的给孩子煮绿豆水,孩子们在运动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有的孩子跑不下来了,其他孩子会主动陪跑,家长和其他的孩子还会自发地给没有跑结束的孩子们大声呐喊加油。在组织跑团的过程中,我找到了自己的热爱和价值感,感受到了强烈的使命感,现在,我专心做跑团的事情。如果大家也想尝试这种方式,我建议从组织一些有趣、大小孩子都愿意坚持参与的项目开始;找到有责任感、有爱心、价值观相同的人一起做;会有困难,但坚持是一切力量的源泉。对于未来,我希望这个跑团能够变成以社区教育为核心的公益组织,影响更多人,除了跑步外,还要集合一个社区的力量和资源,给孩子提供各种教育、艺术、游戏等全方位的支持。
写在后面:
龙妈和面包姐姐,为了带一个孩子转向了带更多的孩子,在集体的环境中,不仅自己的孩子得到了改变,也滋养了更多其他孩子一起进步。
如今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学校和家庭两点一线,最主要的生活就是学习,但这些远远不够,孩子需要社交环境,需要触摸真实生活。
据说,在未来的AI时代,人与人之间的联结更为稀缺也更为宝贵,能够与他人有效合作是一项重要的能力。
感谢龙妈和面包姐姐给我们展示了两个不一样的“抱团带娃”模式。
曾经像居里夫人这样的科学家,也感到学校教育的不足,召集自己的科学家朋友“抱团带娃”,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小区里,或许都藏着这样的“人力资源富矿”,只需要稍稍用心就能挖掘出来。
你是怎么带娃的?有什么经验要告诉我们吗?你愿意尝试“抱团带娃”吗?欢迎在文末留言告诉我们。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