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学校挫折教育 健全学生心理素质(张骞 张大均)
加强学校挫折教育 健全学生心理素质
张骞 张大均
一、加强挫折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
(一)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必须加强挫折教育
青少年具有良好的抗挫折能力不仅是现代健康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我国当前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已将挫折教育的内容纳入心理素质教育的课程设置当中,学生健全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对青少年的挫折教育。目前,我国青少年的受挫能力不容乐观,很多学生在遇到挫折不能独立解决时,不会沉着冷静下来思考问题和克服困难,而是采取一种消极回避的对策,这样往往会使他们产生悲观、失望、埋怨和畏难等负性情绪,对挫折进行不恰当的归因方式所造成的后果进一步恶化了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因此,要全面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就必须重视学生受挫能力的培养,而挫折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
(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现状客观上要求加强挫折教育
在我国,青少年挫折教育非常缺失,造成了许多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偏低,挫折承受能力很差,不能够很好地适应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有关方面的调查和案例可以证实这一点:例如,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已呈现降低趋势(中国儿童网2000年8月23日)。2000年1月17日中午,浙江省金华市第四中学徐力,由于没考进前十名受到母亲的责骂,便用木槟榔头将母亲活活砸死;2004年4月12日,重庆市实验中学初三学生丁婷,因受不了老师的严厉指责和批评而坠楼身亡。
(三)青少年自身的健康成长和发展需要挫折教育从发展心理学角度来看,在人生的各个发展阶段中,青少年是个“多事之秋”,心理学家把这一时期称之为“心理断乳期”、“危机期”、“狂飙期”、“矛盾期”、“冲突期”..在此阶段的人们最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究其原因主要为:第一,青少年自身生长发育趋向成熟,加剧了心理的变化。青少年的身体发育处于第二个高峰期,随着各种生理机能的变化和成熟,必然带来很多心理问题,缺乏社会阅历和生活经验的青少年,往往难以应对突如其来的困难和问题,常常处于矛盾之中。第二,青少年成人感增强,心理出现了闭锁性的特点。一方面造成了他们与师长间的距离感,另一方面他们又渴望得到理解和帮助。第三,学校、家庭不当的教育方式可能加剧他们的心理问题。第四,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的高要求,使尚未步入社会生活的青少年面临激烈的竞争。这些都会导致缺乏社会适应和应变能力的青少年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及时消除,轻则出现偏执、逆反、冷漠,产生孤独感、挫败感,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重则产生自弃、逃避和破坏等极端行为。
(四)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重大教育决策近年来,国家教育部相继出台了有关加强挫
折教育的文件:1998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要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教育部在1999年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以及在2001年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都提到要培养学生的挫折承受力。上述文件,为学校开展挫折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标志着青少年挫折教育决非学校和个人的行为,而是国家规定的素质教育行为,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
二、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
挫折教育是一项科学性和专业性很强的教育活动,在开展挫折教育的过程中应重视理论的指导作用,加强操作的科学性,减少盲目性。因此,挫折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一)适度问题
挫折教育以人为本,注定了其不可能在理论方法上构建一个精确的模式。在适度问题上存
在两种偏差:一方面是青少年受挫过重,容易使他们从一个极端坠人另一个极端,一下子失掉自信心;另一方面是青少年受挫过轻,教师避重就轻地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也会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造成负面的影响,助长了他们骄横跋扈的心态,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适度问题难以精确把握,使不少教育研究者望而生畏。教育者应该根据孩子不同的心理水平和特点,设置不同难度的挫折项目,使之既有利于提高孩子积极、坚强的挫折耐受力,又不超过每个孩子心理的承受度。
(二)适量问题
一般来讲,学校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要根据其实际情况量力而行,但有的学校却总是跟风
而教:今天听说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马上就盲目地跟从;明天听说吃苦受累可以培养青少年的挫折耐受力,马上又开始筹备拉练赛和劳动周等活动,结果让学生苦不堪言,使得挫折教育的实施缺乏目的性、系统性和长效性。对青少年进行挫折教育,把握适度原则十分重要。
(三)适时问题
适时问题非常关键,教育者究竟在什么时候对青少年进行挫折教育的效果最好,这就需要教育者确定一个恰当的教育时机,采用有效的教育策略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适时地对青少年进行挫折教育需要注意两点:一是学生战胜挫折时的成功教育。当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克服困难并战胜挫折时,教师应首先对他们的表现给予肯定的评价,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和要求,使他们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其次,要继续给学生成功的期待,使学生相信自己“我能行”。教育心理学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说明了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具有巨大的感召力和推动力,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创造潜能的发挥;二是学生受挫失败时的激励教育。当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能很好地应对挫折的时候,教师应对学生受到的挫折给予理解,帮助他们分析失败的原因,进行恰当地归因,树立战胜挫折的信心。注意运用形成性评价、过程分析评价、相对发展评价和个人成功评价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
三、科学有效地实施挫折教育
(一)发挥挫折教育中各要素的独特作用青少年挫折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整个教育大系统协同工作,同时应尽可能发挥各要素的独特作用。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是挫折教育的主体,各种教育方式、训练和手段必须作用于学生主体,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也只有通过学生素质的提高来体现。充分认识学生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的能力是实施挫折教育的基础。此外,在挫折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和发展潜能。因此,能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挫折教育成败的关键。
积极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学校是实施挫折教育的主要场所,起主导作用。学校教育为青少年创设一定的挫折情境可以使学生产生一定的挫折感,挫折教育模式的设计可以通过学校创设气氛、教师进行布置和同伴协作进行。学生在接受挫折教育的过程中,必然会表现出种种内隐的心理活动和外显行为,教育者应及时地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才能更好地对症下药,将挫折教育加以强化、改进和完善。
发挥家庭在挫折教育中的助推作用。家庭在学生挫折教育中的作用很大,如果把学生的受挫能力比作卫星,那么家庭教育就好比是助推其上天的火箭。在家庭中要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应当采取以下措施:第一,转变父母的教育观念,重视孩子受挫能力的培养。如可以办家长学校,定期给学生家长上挫折教育课;定期召开家长与教师的专题交流会,使家庭和学校变成各有侧重的教育场所,使家长充分认识到“教育合力”的作用。第二,改变父母溺爱型和专制型的教养方式,建立民主型和协商型的教养方式,规范自身的行为。比如实验学校可以用开办家长信箱、家长热线和心理咨询等方式规范父母的行为,提高进行科学家教的能力,建立健全儿童抵抗挫折能力的长效机制。第三,营造一种相互尊重、彼此理解、平等民主的家庭氛围。通过教师家访,社区主动关心,学生主动参与,父母主动创设,营造相互信任、蓬勃向上的家庭氛围,使家庭在挫折教育中真正起到助推作用。
重视社区在挫折教育中的强化作用。学生在学校和家庭形成的受挫能力将接受社会的洗礼,因此,社区背景对学生受挫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强化作用。相对说来,社区环境比学校和家庭更难控制,涉及面广。因此,净化社会环境,创造祥和、文明、健康向上的社区心理氛围显得尤为重要。在挫折教育中要提倡“家庭——学校——社区”相结合的三级教育模式;主张校园文化与社区文化相协调;学生挫折教育与社区文化心理气氛相协调,保证学生在家庭、社区和学校所受的教育目标一致。
(二)通过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教学活动是学校工作的中心任务,既是发展学生智能的重要途径,也是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主要渠道。从教学活动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挫
折教育要做到:第一,学校课程设置多元化。增强教材中心理健康知识的含量,将学科知识学习与活动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挫折教育。第二,教育者布置给学生的活动或任务的难度要适度但又不能过度。按照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教学“最近发展区”的观点,教学过程中教师布置给学生任务的难度体现为“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多动脑、多动手,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独立性,将这种外在的求知精神逐渐内化为自身坚韧的意志品质,增强他们承受挫折和抵抗挫折的能力。第三,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的接受式教学,提倡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的发现式和探究式教学,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来。第四,改变传统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力求做到评价方式多样化,克服答案单一化和标准化。此外,教师面对有挫折情绪反应的学生时应采用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帮助他们应对挫折和战胜挫折,常用的教育方法有鼓励法、转移法、对比法、渲泄法、补偿法、暗示法等。
(三)教育学生在应对挫折时进行自我监控青少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存在问题解决的自我监控,同样,青少年在应对挫折和战胜挫折的过程中也存在对挫折的自我监控。自我监控就是青少年为了达到预定的目标,将自身正在进行的实践活动过程作为对象,不断对其进行积极自觉的计划、监察、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过程。它对于个体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与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3]有关青少年挫折应对自我监控的实验研究认为,挫折应对需要评价挫折源的意义,控制或改变挫折环境,缓解由挫折引起的情绪反应的认知活动和行为,挫折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对挫折应对进行自我监控。青少年在进行挫折应对自我监控训练时,必须首先围绕挫折知识、挫折应对知识的讲解和挫折应对方式以及策略的训练来展开。其次,要训练学生挫折应对的自我监控技能。再次,要加强学生挫折应对的自我监控体验。最后,应组织学生进行挫折应对的自我监控实践训练。实验研究表明,挫折应对的自我监控训练需要经历自我认知——动情晓理——策略导行——反思内化——形成品质的环节。[4]
(四)联系本地实际开展挫折教育研究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挫折教育的方案设计得如何,是否富有成效,这还要将理论纳入到具体实践中去,挫折教育研究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需要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以便为挫折教育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建议。挫折教育研究一定要紧密联系本地区、本校学生心理发展的实际,精心选择课题,精心设计,科学实施,为解决本校开展挫折教育中遇到的理论和实际问题服务。通过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开设专门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场所,提供儿童与同伴交流的机会以及开展行之有效的科技发明创造活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在实践中使他们对克服困难和战胜挫折有切身的体验,在感性与理性、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最终将外在的挫折反应内化为自身稳定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李海洲,边和平.挫折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2]孤草.逆境心理学[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1.
[3]董奇,周勇,陈红兵.自我监控与智力[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4]陈旭,张大均,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模式探析[J].教育研究,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