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添强文章 | 如何选择“好的”儿童剧呢?
👆发现更多儿童剧信息
如何选择“好的”儿童剧呢?
文/王添强
儿童剧是年轻人的剧场
儿童剧( theatre for young audience)顾名思义就是在剧场当中以各种形式,向年轻人表演,说出各种有情节与没情节的故事。仿佛好像成人剧场一样,不是单一戏种,不只是戏偶剧、面具剧、话剧、歌舞剧的单一品种称谓的代号,乃是所有给儿童欣赏的舞台表演统称。这么阔的世界,又多分歧,又很主观,如何是“好”。
借传统西方故事元素分析“好”儿童剧
传统西方认为故事有三个重要构成的基本元素,就是:讲故事的人、听故事的人,及讲故事的方式与内容。用这些角度来说明及分析,可能是比较容易的方法,去分辨什么是“好”儿童剧。
A、观众(听故事的人)
#年龄段不同口味完全不一样
先从听故事的人,就以观众开始。儿童剧场听故事的人,自然就是儿童及青少年,儿童及青少年从0到18岁,可以算是几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所以,把观众分年龄段去观赏表演,就是首要条件。
0至3岁的婴幼儿,有三种气质去面对生活挑战,就是害怕、平静,及激动。他们观剧会作出完全不同的反应。如何使他们在剧场内平静而不逃避?激动而不害怕?害怕而又得到舒缓呢?
3至8岁的孩子,有四个气质向度,就是:怕生与否、专注力长短、感觉敏锐度、好动与控制能力。
a要孩子“不怕”剧场陌生环境靠引入过程是否松弛,加上表演中紧张与放松的平衡处理。
b要能吸引他们“专注”,就靠故事情节与想像力。
c“感情敏锐”的孩子能自控,靠角色与画面的情感与浪漫创造。
d是否使小朋友情绪有认同及反应,而“不致失控乱跑”破坏戏剧进行,就必须靠故事张力的一收一放,及角色的魅力。
8至12岁的年轻人入剧场与否,靠的是作品是否与他们性别发展与个人喜好吻合。他们的观剧口味差别很大。他们会告诉你喜欢不喜欢,顺意而行,方为亲子观剧正道。这也因此,令到剧场经营十分困难,因为永远没有一个戏,可以吸引这年龄层的所有观众。
12至15岁的观众喜爱与否,关系在于剧中是否找到他们自己的影子。
15至18岁的朋友正义感强,喜爱寻找公平,正义的化身,去替“他”行道。长篇公益广告式去宣传精神文明为主的角度,或是主题公园Show的风格,娱乐为主、演完即止、水过鸭背的方向。
与年轻人的追求,可能是背道而驰、越走越远,所以未必能吸引他们的目光。冰雪奇缘、小白及钢铁侠商业作品的流行,能感动万千男孩、女孩的心灵,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个启示。
##合年龄需要才事半功倍
儿童剧必须拥有“梦幻”、“感染”、“教育”、“带领”、“精巧”、“参与”,这些我全部都同意。
但“好的”儿童剧,必须平衡不同气质孩子的需要,不同性格发展的儿童,也可以达成一致效果才算成功。因为,再“好的”剧,不同年龄及气质的年轻人一开始就抗拒,任何表演都事倍功半。
##家长是推手还是障碍
我们做儿童剧行业的人,都明白购票的永远是家长,看戏的永远是儿童。大家都开始明白教育家长的重要,于是大部份的宣传单张都强调当中的教育意义,以及对小朋友的好处。又或者是如何好玩,如何有乐趣,去呼召家长。
但如果我们永远没法教导家长,认识不同年龄阶段小朋友有不同的需要。自己孩子与其他小朋友的兴趣、口味、气质不同,因此会产生不同需要的话,我们很难成功邀请家长成为我们的推手。反之可能使他们成为自己小朋友欣赏艺术的障碍。
西方追求一个“好”的儿童剧,儿童及家长都能充分欣赏,不无道理。
B、舞台艺术家(讲故事的人)
##儿童剧艺家必须升格成儿童心理学家
艺术家都有他们的技巧限制,演艺技术基本上都是同传统舞台没有差别,只是他们要加入儿童心理学的能力,才能蜕变成儿童剧艺专才。
所以,艺术家都有自己的长处及训练的基础,不同的表演艺术品种,在儿童剧世界都有完全不同的表现,但面向的儿童的基本需要还是一致的,你要感动儿童,对儿童心理学的掌握,是不容置疑的功夫。
##表演品种的差异
最先踏上儿童剧舞台的是“木偶戏”及“面具戏”,木偶戏最初是因为其节奏及快速的动作而吸引小朋友,因此成为儿童剧的宠儿。
木偶由于其造型之独特,加上来自演员的表情、动作、故事、语气,使观众更必须通过想像力才能连结木偶师与戏偶,贯穿其中,进行欣赏,想像力吸引三岁以上所有年轻人长时间的眼球。
“面具”的出现,是因为要演出“话剧”中动物或拟人化角色而借用及加入。但话剧并非八岁以下儿童的至爱,原因是话剧的长篇故事都要以悬疑作为连贯及张力基础,孩子未必拥有这个专注力去长时间追随剧情发展,当专注力下降,他们就会迷失在故事情节之中,无法掌握情绪。
当他们在剧场无法找到认同,就会苦闷地做出破坏行为,这就是小朋友在剧场胡乱走动及发出古怪声音的原因。所以“好”儿童剧的其中一个成败关键,不在喧闹,是在安静。如果,有一班小朋友非常安静地欣赏整出戏,就明显说明是一出“好”的儿童剧。
后来,“讲故事”与“戏偶”结合,也加入“影子戏”,“面具”亦与“音乐剧”结合,两者都得到重生。一般而言,戏偶的演出横跨年龄段最长,3至18岁都可以,音乐剧方面比较适合八岁以上的儿童。
近年由于婴幼儿戏剧的发展,有两种戏种忽然之间加入儿童剧世界,就是“舞蹈”为主的“肢体剧场”及以“音乐”为主的儿童音乐演奏。
由于三岁以下小朋友,说话基本没有太大作用,反而肢体动作与表情使他们更明白内容,加上音乐可以顿然让他们从右脑的感情反射行为,转化回左脑的理性思考,左右脑交叉动作有利儿童被情感感染,并且巩固记忆剧场之前所发生的事情。
之后,大家更发现肢体动作与音乐不单对三岁以下的儿童有作用,原来对所有小朋友,一样贡献良多。于是,所有品种的表演,全面在儿童剧舞台集队。
不同艺术家合作的“综合表演”成为新宠儿,加上“马戏、杂技”,近30年的儿童剧就由木偶及音乐剧转化成全面的儿童及青少年剧场( theatre for young audience ),真正给年轻人看的舞台。
#文化背景、地域历史的我们
儿童剧发展的开端,都在20世纪20年代,位于捷克与德国南部、意大利北部、奥地利、匈牙利、及罗马尼亚、保加利亚一带。
这个时段与地域,不单是儿童剧的黄金时间,也是儿童教育发展及儿童心理学发展的相同位置。于是大家就开始明白儿童剧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与儿童教育发展同步的产物。
在华人世界,儿童教育发展才刚起步追赶西方,要同步把儿童剧普及带给他们并不容易及真实。
但细想之下,当年儿童剧的出现,正是为了配合教育的发展,他是一次由配角转成主角的戏剧性转变。借着前人的经验,华人儿童剧是否可以再一次扮演成协助儿童教育发展的推手,用同步互动的方式,你行一步、我行一步,互相扶持,好像小丑鱼与珊瑚一样共生共赢。
#儿童剧商业化的迷思
大家对于儿童舞台商业化有很大保留,这个不难理解,因为大家觉得既然儿童剧是给我们的下一代看,过分商业化会否使他们为了利润不择手段,带给儿童很多负面影响。儿童剧商业化是否就会演化成儿童精神文明的鸦片。
其实,问题不难解决,正在于我们的社会是否对儿童成长阶段差异情况充分掌握,社会是否关心年轻人欣赏艺术的权利,艺术评论是否丰富与专业,家长对购票选择能力是否足够,公私营剧团的分工是否明确,私营单位儿童公益服务的资助制度是否确立,专业儿童剧艺舞台工作者是否有足够培养与有所支援等等。所以,如果以上能力是肯定及巩固,儿童剧商业化,或公私合营发展模式,应该没有任何问题。
但如果以上的答案是“否定”,明显说明我们现时倾向需要发展以公益角度出发的儿童艺术剧院。现在,世界各地的迷惑正是,独立商业儿童剧单位正在公益化经营,公营的儿童剧场正商业化操作。
公帑未有去创造环境,反而在创造作品生产者,资助制度没有充分被善用。商业儿童剧没有应有的身份,被剔除于教育门外,成为创意产业的一部份。
而公营单位,还苦苦在竞争市场,需要与商业单位无差别地吸引家长的青睐。商业与公营儿童剧统一标准,于是视线模糊,“好”儿童剧更难出头。
所以,儿童剧谁人在做,不再含糊,说得清清楚楚,反而是一个优势。
C、内容与方式
##心理年龄的配合
知道那一位观众要看,也知道谁要表演,当然我们就要知道,舞台上的内容与方式。明显好的儿童剧必须能配合年轻人的“心理年龄”,所表达的内容是儿童能想像、能承受,并且可以投入角色的行为,并且得到感染。
#生理年龄的掌握
由于年龄越小的孩子“专注力越短”,所以故事不能太复杂,表演时间不能太长。每一段落之间,必须有机地加入舒缓、放松或思考,及幻想环节,以便小朋友进行左右脑交叉运动,保持专注之同时,可以消除紧张。越年轻的观众剧情发展的每一段落时间需要越短。当然也要考虑年轻人的生理长短时间,例如:小便、口渴、悲伤及忧虑等时间线。
#不同时候侧重不同
任何年龄段,“好”儿童剧必须有“想像力”、“同理心”、“勇敢冒险精神”等元素,只是不同年龄段侧重点有所不同,婴幼儿是同理心,3至8是想像力,8岁以上是勇敢冒险精神,三者不能缺少,只是其中一项更为突出。
#丰富而不夸张,孩子共鸣
当然,空间“颜色丰富”,故事“充满感情”,角色吸引,内容引起孩子的“共鸣与投入”,气氛“神秘、浪漫”而不恐怖,节奏明快,分段清楚,长短适中,台词动作快慢得宜,吸引而“不夸张”。演员“不假装成儿童”模样,但获孩子认同,并且从角色身上呈现及反射出孩子的心灵世界,都很重要。
#“好”不容易
儿童剧艺没有简单的“好”标准,只能给大家一个带领往“好方向”发展的“索引”。
说别人的戏不好,反而容易。要建立“好”的儿童剧文化环境,数量才是正道,儿童戏剧在社会之中未有足够数量之前,要“好”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