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手”孙禄堂有多强?70岁时单挑5名高手,一生从无败绩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以金庸小说为代表的的武侠小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每一代的少年们都免不了幻想自己是小说中行侠仗义、飞檐走壁的侠客。

这时候,父母都会笑着告诉我们,那都是作者虚构的,是假的。确实,小说是虚构的艺术,并不追求情节的真实性。

但是,当你听说了这个人的故事后,就会知道,那种令人心向往之的大侠客,未必不存在。

他就是“天下第一手”——孙禄堂。

江湖上,至今还流传着孙禄堂的传说。有人说,他一生挑战比武,未尝败绩;有人说,他花甲之年,力压日本知名武士板垣一雄;甚至有人说,孙禄堂是一个难得的武术思想家。

“天下第一手”,从何而来?

1860年,在河北顺平县的一个穷困家庭里诞生了一个小婴儿,取名唤作孙禄堂。后父亲早逝,困顿的家庭陷入更深的愁云惨雾中。

年少的孙禄堂喜爱武术,偶然间结识了一位行走江湖的拳师。这个姓名已不可考的江湖拳师,成为了孙禄堂武术的启蒙者。

就像金庸笔下的少年主角一样,11岁的孙禄堂离开了家乡,外出闯荡,增长游历和见识。想要成为一代宗师,勤学苦练是少不了的,而且他对不同门派不同师承的功夫都有浓厚的兴趣,更是希望有机会集众家之长,融会贯通,自成一派。

相传,只要听说有武术名师,孙禄堂都会主动登门拜访,切磋武艺。一路上,他先后获得拳师李魁元,郭云深,郝为真等名师的倾囊相授。

郭云深,是李魁元的师父,也是形意拳的代表人物,以“半步崩拳打遍天下”而闻名。郝为真,则是武式太极拳的第三代传承人,太极造诣深厚。在这些武术前辈的指导下,极具悟性的孙禄堂融合各方所长,创设了孙式太极拳和孙氏武学。

孙式太极拳,融合了形意、八卦、太极等众多武术形式,但又自成一派。其后,孙禄堂致力于孙式太极拳的广泛传播,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弟子,遍及海内外。

时至今日,孙式太极拳依然是人民群众强身健体的重要运动类型,动作流畅如行云流水,在重心的不断转移中,动作平稳舒展,颇具特色。

“天下第一手”,扬名华夏

清朝末年,甲午海战,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日本人骄纵之气日盛,以折辱大国为荣耀。对外,蒙受东亚病夫的辱名,对内,难望民生凋敝的江山,中华武术成为了为数不多能够寄托民族骄傲的载体。

这时,日本人盯上了江湖上颇具声望的孙禄堂。在利益诱惑面前,孙禄堂没有动摇,严词拒绝为日本人做事。无法利用的人,必须打败他!

1920年,日本武士板垣一雄登门挑战。板垣一雄,是当时日本天皇钦定的国手,身材壮硕,在日本武术界曾三夺金牌,被授予天皇勋章。

更重要的是,正值壮年的日本武士上门挑战的这一年,孙禄堂已经年近花甲,无论是反应敏捷度还是肢体力度,都难以与青壮年相比了。

但是,故事的最后,孙禄堂战胜了日本武士。面对日本人花重金向他学功夫的提议,孙禄堂想都没想就拒绝了。

十年后,又有几名日本武士前来向年逾古稀的孙禄堂下战帖,并且提出“只比功力,不比技巧”的要求。此时的孙禄堂,已经琢磨了一辈子武术,深刻明白武术从来不是逞凶斗狠,所以提议由游戏代替实战。

平躺于地的孙禄堂,由几名壮硕的日本武士锁住四肢和头部,另外还有一名武士坐着压在他身上,众人一齐报数,一、二、三……一瞬间,日本武士竟然被弹了出去,孙禄堂一一扶起他们,送走了这些不速之客。

这件奇闻异事传播很广,有人钦佩他的武艺高强,有人质疑故事的真实性。但是,就像电影《一代宗师》里的一句台词,拳有南北,国有南北吗?孙禄堂的爱国之心是可昭日月的,也是值得我们深深敬佩的。

武学思想

在电影《一代宗师》中,有一句谈习武境界的台词,说习武之人有三个阶段,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武术,好看的是令人眼花缭乱的招数,但绝不仅仅是招数,更重要的是蕴藏在招数背后的武学思想。

术是基础,如果没有术,道就失去了附着的载体;道是根本,如果没有道,术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孙禄堂先生一手创立了孙氏太极拳,更可贵的是,他撰写《形意拳学》、《拳意述真》等著作,强化了“武学”的概念,创造了“拳与道合”的理论体系。在招式上,孙禄堂融合了形意拳、八卦拳和太极拳,在武学思想上,他则融合了儒家,道家和佛家。

研习武术的过程,是修炼自我的过程,也是以武入道的过程。在孙禄堂的武学思想中,最重要的就是一个“中”字,儒家的“诚中”,道家的“虚中”,佛家的“空中”。

在儒家经典《中庸》中有言:中也者,天下之本也,而孙禄堂先生强调的“中”就是让习武者静下心来,排除杂念,更加接近事物的本质,如此才能达到上面说过的“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的境界。

在孙禄堂的武学思想中,也讲到武学的三个层次,分别是明劲、暗劲、化劲。这个“化”字,就是希望通过武术修习的过程,达到人的质变,以“春风化雨”的教化,使人生进入更高的层次。

时至今日,对于孙禄堂的争议依然存在,有人说他是武术大家,是“天下第一手”,也有人说,他名不副实,没有传说中的那么“神”。但是,信也罢,不信也罢,历史就在那里,虽然后人已无法辨别真实的情况,但是,历史就在那里,也映射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

有言曰:宁做盛世狗,不为乱世人。

生于乱世就意味着人生中充满着不得已。出生于清末明初,孙禄堂老先生在大是大非上从未迷失,他拒绝为日本人效力,并通过一己之力,挫败了日本人的骄纵之气,为中国人的志气和民族精神的继承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与很多同时代的武术家不同的是,孙禄堂特别重视武学思想,并撰写著作,为后世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素材。与其他所有的艺术或运动形式一样,武术本身只是“术”,是招数,是套路,是外在客观的东西,但是它们发展到一定的阶段,都会进入哲学的范畴,就是古代所谓的“道”。“术”与“道”相辅相成,对立统一。没有“道”的“术”,无法行稳致远;没有“术”的“道”,虚无缥缈。

对于我们每个普通人而言,心中有大德,是做人的根本,专业上的精进,是取得成就的关键。无论我们从事什么职业,心中有国,心中有家,行动才有方向,而“术”的提升和“道”的顿悟,缺一不可,才能不断取得进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