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处理”并不是“爱”缺失
“冷处理”并不是“爱”缺失
赵春玲
河南省洛阳市
新安县特殊教育学校
爱发脾气、乱摔东西的行为在特殊教育学校孩子身上常常发生,因为比较常见,而不被广泛重视。
对于这种行为,许多教师及家长都会用施爱的方式,尽量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来降低孩子发脾气的强度。而作为搞特殊教育的我,凭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发现施爱不可一概而论,应用不当,对孩子有害无益,只能使孩子的脾气愈来愈糟糕。
我认为:发脾气、乱摔东西是一种情绪诱发的失控行为,属于心理疾病。摔东西作为一种发泄,被潜意识强化成一种必然的行为,而不当的心理暗示,则使患者认为不摔东西,情绪就得不到发泄,其实这就形成一种心理障碍。
这些患者情绪发泄的根源在于引起足够的关注,而老师和家长在孩子发脾气时,一味地施爱满足孩子的要求,只能加重孩子的疾病,导致孩子一次比一次发脾气严重。
爱发脾气、乱摔东西的行为是可以改善的,因为它属于一种疾病,完全可以治愈。我在教学中成功治愈了四例,用的是“冷处理”法,见效快,治愈率高。虽然方法有点冷酷,可能不被大家认可,好像也缺乏爱心。但我认为,只要对学生有帮助,能让学生摆脱心里障碍,快乐与人相处,正常的学习生活,那么这个方法还是可行的。
下面与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几个案例。
学生A,十五岁,家庭贫穷,父亲脾气不好,母亲离异。在校常因一点小事与同学大打出手,没完没了,甚至满校园追着打,拿石块砸人。不让打,气得浑身发抖,直冒冷汗。我遇见他是在餐厅。那次,一位同学不小心把饭碰洒在他身上,他拉着人家就想打。我立即跑过去把他拉开,过一会儿,他又跑过去,被同学拉开,后来,他拿砖块满园跑着想砸那位同学,惊动全校学生跑着围观。我怕他砸伤其他同学,让大学生抱着他,不让动。那时,他又跳又哭,又抓又咬,还骂骂咧咧,几个同学都被他抓到踢到。没办法,让几个人又抱腿又抱手,不停地给他讲好话,承诺……他折腾了老半天,脖子、额头青筋凸显,满头冒冷汗,双手握拳,身子发抖。看到这,我立刻让大家放开他,可是一放,他又去拾砖头。怎么这么没得哄?就索性不理他,只是让学生抱着。我让大家都散开,都不看他,不理他,也不与他说话,更不与他有任何目光接触。他骂什么,说什么都不理会。没过一会儿,发现他不再挣扎,紧握着的手也舒展了,身子不抖了,哭声变小了,抵抗力变弱了。我让大家放开他,他居然坐在花园边,看被同学拉得发红的手臂。那一次,我发现冷处理挺管用的。后来,他又犯两次,刚一发火,我就让同学们默默走开,都不看他,我也不问他为什么,不哄、不劝、假装什么事也没发生,记过他很快就安静下来,没再打人。两年来,这位同学完全正常了。
B,13岁,爸爸是上门女婿,患者会说话,智力问题不大,不爱写字,妈妈陪着写的很快,不陪一节课写不上一个字。入学三个月,天天哭着要妈妈,可是很少有眼泪,喜欢站在人面前,看着人哭。发起脾气,喜欢拿着棒子满校园追着打人。初次见他发脾气是在教室。那次,一位同学值日,放凳子不小心碰了他的胳膊,他拿起凳子乱砸,吓得同学们惊呼着四处逃窜。我过去,越制止他越来劲,后来,我不去哄她,而是把同学们赶出教室,关上门。他就去拉门,我推门,拉扯半天,我累得满身汗,后来猛然想起“冷处理”的方法。我就推着们,脸转向别处,不看他,不和他说话,更不与他承诺什么,只静静地推着门。过一会儿,他看我没反应,不哭了也不骂了,松开手在教室里转,我让大家回教室都别看他,很快她就安静下来,还笑着主动和别的同学说话。这以后,这个同学很少发脾气。对于他常哭着要妈妈的行为,我也用的是“冷处理”:每次,让他妈妈把他一送回学校就离开,不管他怎么哭,都不许回头看他,更不要坐在教室陪他。他哭时,要同学们别管他,别说他,别看他。慢慢的他就不哭了,人也变活泼了,爱笑了,还能主动和大家一起玩。半年后,基本能安老师指令完成学习任务。
C同学,十岁,1米8的个头,个子还在不停地长。家庭条件很好,发起脾气,谁也管不了,逮着什么甩什么,且分不清故意和无意。有时,同学不小心碰了他,就认为是有意打他欺负他,开始发脾气,砸东西,抓人家脸,狠打人家,追着不放。发起彪来,一两个小时是常事。有时能持续一整天,全校师生都不敢惹他,属特严重的。一次,一个同学玩球不小心球蹦到他身上。他立刻跳着哭着说人家拿球砸他,欺负他,他跑去抓那个同学,没抓着,就把教室桌子推翻,拿凳子乱摔,几位教师都去劝他哄他,越劝他越凶,逮着什么摔什么,场面完全失控,吓得大家都窜出教室。这时,我们几位教师把门从外面关上,任凭他怎么摔,都不管他,他发一会脾气就立马安静下来。我推门进去,见他双肩抖动,头发像刚洗过一样,样子很可怜,已经不哭了。他见我站在他身边,就说“老师你摸摸我头,我都出汗了”。好滑稽呀!我又好笑又心疼!仍没理他,环视一下教室就往外走。他立即跑过来,对我说:“老师我把桌子扶起来,你摸摸我头!”我毫无表情的说:“还哭不哭?摔不摔?”他说:“不摔了,不哭了,我错了”我伸手摸摸他额头,凉冰冰的,我冷冷地说:“没事,愿你哭的!”“喔,老师我以后不哭了。”这以后,他很少发脾气,还特别听我的话,总喜欢向我问好,给我打招呼。我想:奇了?我一没有哄她,二没有训他,只是视而不见,毫无作为地冷他,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以上这些教学案例看出,这些孩子不是得到的爱太多就是太少,太多形成心理依赖,让周边的人围着他转,时不时发点脾气吸引大人的关注。爱的太少,也会发点脾气,引起大家的注意。总之,这种孩子幼儿时期由于某种原因,让他感觉到被遗忘过或被忽视过,孩子又不会表达这种感受,只有通过发脾气,寻找一种存在感,希望被关注,引起大人重视。家长引导不当,不能及时识破孩子的心理需求,一味地去利用施爱、关心、承诺、哄等友爱的方法去制止孩子哭闹、发脾气,就很容易受到孩子的情感绑架,一旦遇到合适的时机,孩子就会故技重演,慢慢的,日积月累,形成一种心理疾病。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智力的发展,欲望也越来越大,当家长无法用哄的方法满足孩子的期许目的时,乱发脾气就变得难以控制,这不但给家长带来麻烦,更给孩子带来痛苦,同时,让孩子很容易封闭在自己的小天地里,断绝与他人交往的欲望,很不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通过更多案例发现,孩子乱发脾气,是长期的反复强化导致的情感失控造成的,是一种爱发脾气的心理疾病。但发病的起因是引起关注,被重视。那么,我们逆向而行之,拿掉强化物,减少关注,运用忽视或不重视等冷处理的方法,来对孩子进行情感降温疗治,不能不是明智之举。虽然,这种“冷处理”的方法,让人看起来总是缺少那么一点爱心成分,可能会被人贴上近乎冷酷的标签,但只要对心理疾病有疗效,我想总归是好的。“冷处理”并不是“爱”缺失,只是一种教学方法。教无定法,特殊学生特殊对待,若拿这种“冷处理”的方法去应对特殊教育学校的全体学生,那就是严重的失职,因为,特校是彰显爱心的地方。望大家活学活用,绽放出灿烂的特教生涯。
特教学校的孩子,千差万别,沟通起来非常困难。要想帮助孩子进步,需要特教一线老师们的细心观察、总结,不断分析、甄别,深入研究,才能摸索出适合每个孩子发展的有效方法。望广大特效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为特殊教育事业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