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经》·棍法总论篇(2)
以武学打开世界
原文(3)
总歌诀(二)
刚在他力前,①柔乘他力后,②彼忙我静待,③知拍④任君斗。
【词解】
①刚在他力前:刚,劲道之一端。一般把明劲、阳劲称之为刚劲;力,局部之能,缺乏变化、运转功效的机械能。在武术技法中,力的作用较之善于变化,擅聚全身之能发于身体的某一局部、并能与武术技法紧密结合的劲相去甚远。在彼力未发之时,刚劲对力,优劣已判,胜败不须言矣。且我之刚劲在其新力未发之前,强而压之,我必胜耳。《国技大观》:“所谓力前云者,即《剑经》中所谓新力未发之意。吾师王志群曰:彼未动时我不动,彼欲动时我先动。亦是刚在他力前之旨”。
②柔乘他力后:柔,劲道之另一端。一般把暗劲、阴劲称之为柔劲。后,指彼力发出略过之时也。乘者,趁也。《国技大观》:“彼旧力略过,不必更扼其劲路,当以柔乘之也。”胜败全系前后几微之界,故刚曰“在”,而柔日“乘”。
③彼忙我静待:此即孙子“以逸待劳”之术也。《尉缭子·攻权第五》曰:“兵以静胜”。彼忙而未乱,故不宜攻,只宜静待。静待者,静观其动以待其乱也。《国技大观》曰:“一忙一静,不必交手,胜败已分矣。彼不忙,我当以计诱其忙,彼知静,我当以计乱之,使不能静。我则常在静中,不受诱,不受乱,审机观变,伺隙而动,靡不济矣。无数妙诀皆在静中生出,唯静然后能待,待守亦极妙,不知静之义,不能与人较,不知待之义,亦不能与人较,盖较时无所不用待也”。
④知拍:拍,原指歌曲中之节凑、节拍。这里引申为交手时攻防时的节律,即对手第一次攻击基本结束而第二次攻击尚未开始的空当,及对手攻防之间全过程的节律。亦即后文所说的“当”字。知拍者,指知道和掌握了双方交手时的最佳攻防时机。
【释义】
此段文字中心主要在“知拍”二字上。知拍方能识机,知拍者,力前力后,毫发之间,欲知拍,必静待,而尤忌忙乱,静则神清志定,方能审机观变,用刚用柔虽属随意、自然,而自合于攻防之节拍矣。
原文(4)
总歌诀(三)
阴阳要转,①两手要直,②前脚要曲,后脚要直,③一打一揭,④迫身着力,⑤步步前进,⑥天下无敌。
【词解】
①阴阳要转: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这里专指两种不同的握棍方法。阴,指掌心向下握棍为阴,阳,指掌心向上握棍为阳。阴阳要转,即两手握棍要能阴阳转换,灵活不滞。《国技大观》:“惟阴阳转,乃能变直力为弹力,惟阴阳转,乃能使棍有浪,敌械触浪自披靡”。
②两手要直:直,非僵直,乃运棍发力时手臂须挺硬。而运棍发力时两手臂常一屈一伸,方能使棍具有弹力和浪势,并非使两手同时伸直。两手挺直须随棍势运转而分清先后和主次。
③前脚要曲。后脚要直:此乃弓步步型之要求。弓步为进攻之主要步法,俞派少林以攻为主,故而主要采用前曲后直的弓步步法。
④一打一揭:打,即自上而下压人之棍或击人之身;揭,即自下而上挑人之棍或撩击人之身。此处之打,落点须在人之两眼以下,揭,则须在人之两膝以上。《剑经》原文(38)说:“凡日间将棍一打一揭,自习揭打,俱要自声,久则自有力。高不过目,低不过膝”。
⑤遍身着力:遍身,即周身、全身。着力,即使力、用力。遍身着力,即全身用力于打揭之棍端。《国技大观》:“所谓一打一揭,遍身着力者,着遍身之力于一打一揭之棍也”。
⑥步步前进:进则方能逼敌于紧迫,使之无还手之时机。步步前进,即《总诀歌》中“时时俱取直"战略思想的一种具体运用。
【释义】
此一段文字,乃“五虎拦”棍法之要领也。阴阳要转,即五虎拦运棍把法;两手要直,即五虎拦之手法;前脚要曲,后脚要直,即五虎拦下盘之桩法;一打一揭,即五虎拦击人之棍法;遍身着力,即五虎拦之劲法;步步前进,即五虎拦之步法。或问曰:此段既为一技之要领,何以俞公将其置于总歌诀之中耶?答日:五虎拦乃少林棍法中之著名棍法也,清·吴殳《手臂录·大棒说》:“少林有一家(按:“一”当为“俞”,此谐音口传之误)棍法,名曰五虎拦,唯一打一揭而已。打揭得势,则少林诸法亦甚畏之,不可以平平轻视也”。将此技法之要领置于总歌诀中,于此可见五虎拦在俞派少林棍法中之位置,此一也。其二,此歌诀提出了“把活”、“手实”、“桩稳”、“棍击”、“劲整”“步连”等六法,实为所有棍法之总纲。六法俱备,何棍不妙?故诀尾以“天下无敌”赞之。此赞词非仅赞五虎拦一法也,实乃赞“六法俱备”之妙用也。俞公之苦心,于此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