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动员五十万大军拿下的土地,因成本太大,数次征服后选择放弃
古代社会受技术条件的限制,帝国版图是不可能无限制扩张的。交通工具和信息传递手段的落后,使帝国的中枢很难对边疆实施有效的管理。
人类各大帝国的经验表明,最适合的统治模式其实是分封制,把大国分成很多小国来管理。但几十、上百年后,这些小国必然会走向分裂,毁灭掉大帝国。
所以汉代以后,中国版图进入了基本稳定的状态,也是出于这样的道理,再大就管不过来了。像越南是个物产丰盛,水稻种得比中原还好的地方,可中国多次放弃对越南的直接统治,保留其藩属国的地位。
据越南史书称,最早的越南国家是神农氏后代建立的,与中国人是同宗。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发兵五十万南征,将版图扩大到越南北部。汉武帝灭南越政权后,在此地设三郡,并维持到东汉末年。
等到中原陷入战乱,越南趁机自立脱离中国,五代十国时期,越南终于实现了独立。宋朝没有恢复汉唐故土,承认了越南作为中国的藩属国。不过,此时的越南王朝仍然局限于越南的北部和中部,南部还有其他的政权。
在宋朝看来,越南地处偏远,不值得费师远征。而且中原人普遍不适合越南的炎热气候,其地形又非常狭长,水网密集,不便于大军展开,故而任其自立。
不过,越南与宋朝的交往很是频繁,产自越南的占城稻被引入江南,使宋朝的粮食单产得到不小的提高,养活了更多的百姓,这也算是越南对中国的一大贡献吧。
等到蒙古人征越南失败后,大家才明白宋朝的高明。越南百姓是百越的后人,民风彪悍,更主要的是热带特殊气候,使北方人极度不适应,因水土不服和瘴气而亡的士兵,比战死的要多得多。
明朝只有永乐皇帝曾把越南纳入过版图,还是因为越南自身出了问题,外族篡权造成国王绝嗣。但是,越南自立已有五、六百年,对中国的归属感极弱。
尤其是掌握越南人口和土地的豪强,一直不被明朝官吏所接受。于是他们屡屡组织叛乱,加大了明朝的统治成本。明宣宗只好放弃了越南,允许其再次成为藩属国。
即使后来越南的莫氏政权想主动献土给明朝,明朝都不高兴要,懒得在这块化外之地上花费财力和精力,只要不给我们找麻烦就可以了。这种宗藩关系一直维持到清末。
为什么宋明都不愿意把越南纳入版图呢?主要可能是因为看不上。宋朝开始,中国彻底走上了科举之路,贵族和豪强势力受到打击,不再能够左右朝政。
而越南脱离中国后,仍然保留着许多世家大族,他们拥有一定的人口,军力也不弱,越南王室的实权并没有中原那样大。因此,光收服王室没有用,中原朝廷仍然要面对这些世家大族的叛乱。
宋明两代都没有兴趣去改造越南的这种社会结构,进而推行中原的科举制度,因此也就不愿意收纳越南。换句话说,科举制度天生不具备扩张性,既然读好书就能当官,谁还愿意上战场拼命啊。
从越南脱离中国的过程可以看出,中国社会经历了反复多次的统一分裂循环后,开始越来越内敛和稳定。越南地方政权的所做所为,本质上与传统上的割据势力并无不同,但由于其处在帝国最远端的边疆,因而才有机会独立。
跟古罗马等帝国相比,中国终于找到了一条稳定帝国的办法,通过科举制度来选拔人才,既给了底层人民跃升阶层的通道,又限制了宗室、外戚、武将等势力,使皇权不再受到威胁。所以,宋明两代都没有真正割据分裂过,直到灭亡都没有出现从内部替代皇权的势力。
但是,维持帝国和皇权稳固的代价是国家的羸弱,科举出来的文官无法担当保卫国家的重任。即使有少数天才的武将,也被文官们压制得死死的,不但无法开疆拓土,连保家卫国的功劳大一点,都会被猜忌,甚至被处死。
这是一个国家的悲衰,为了一家一姓的安全,牺牲了整个国家的安全,导致宋明两代接连被异族征服。反倒是清朝,掌握实权的要么是满清贵族,要么是汉族豪强,科举考出来的进士、状元等等,地位远远不如宋明两代,根本左右不了朝局。
不过,清朝最终也亡在了这上面,清末民初的那些军阀,不就是唐末藩镇的翻版吗?看来,科举并不是根本的解决办法,因为皇权永固这种事本来就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