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和平呼吁:必须停止生物降解热潮,禁用“生物可降解”用词!
生物降解材料研究院编者按:
当下,包括官方、民间机构和市场主体在内,似乎已经意识到降解塑料行业过热的问题,有降一下温的必要,近来舆论关注的焦点落在后端处理上,昨日央视新闻也报道,降解塑料应该作为其他垃圾投放,进而进入焚烧环节。
专家建议,减少塑料污染,不能只把注意力放在替代品上,应该同步推广循环回收的理念,摒弃一次性消费文化。
国际绿色和平组织(Greenpeace)于2020年12月发布题为《破解“可降解塑料”:定义、生产、应用和处置》的报告,落脚点也更多关注后端处理的问题。
报告认为,生物可降解塑料的大规模应用面临诸多难题,包括:
1、光氧降解、生物降解方式上的选择问题;
2、生物可降解塑料的制造成本太高的问题;
3、生产过程添加各种助剂、塑化剂的安全性问题;
4、降解性能和后端处置问题。
报告提到,一次性的可降解塑料到底应不应该被作为一次性塑料的替代品进行推广,仍需要更多研究和多方面探讨。
报告建议,优先源头减量方案,优先发展可循环、可重复使用的替代方案。
尽快建立标识体系,规范生物可降解塑料的命名和宣传用语,禁止使用“生物可降解”这类定义不明、有误导性用词。
绿色和平组织东亚分部研究员贾中楠博士表示,必须停止这种生物降解的热潮!我们需要谨慎考虑这类材料的潜在风险,确保自己选择的解决方案能够真正缓解塑料污染问题。
以下是报告摘要,后台回复“绿色和平”,可获得报告全文
积极防范和阻止一次性塑料制品的泛滥已经成为中国和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的共识。2020年1月,国家发改委和生态环境部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拉开了中国塑料污染治理战的序幕,从国家层面提出了大幅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消耗、减少塑料污染的行动目标。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可降解塑料”并未被纳入对一般性一次性塑料制品的限制措施之中,而可降解购物袋、生鲜产品可降解包装膜(袋)等产品则被明确列入“绿色”替代产品之列。
可降解塑料制造业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政策动向。据华安证券统计,有36家公司在建或拟建可降解塑料项目,新增产能合计440.5万吨。
然而可降解塑料究竟是什么?使用可降解塑料会带来什么环境影响?可降解塑料废弃物对垃圾处理系统有怎样的要求?一次性的可降解塑料到底应不应该被作为一次性塑料的替代品进行推广,仍需要更多研究和多方面探讨。
事实上,生物可降解塑料的大规模应用面临诸多难题!
❒ 定义
塑料的降解主要包括两种方式,一种是光、氧降解,一种是生物降解。所谓“可降解塑料”因而事实上指代了多种多样的化工材料。
光降解和氧降解塑料一般是在传统石化塑料中混入添加剂,使塑料在光照或较高温度下加速碎裂。近年的研究认为光降解和氧降解塑料无法在可控时间内完全生物降解,仍会残留在环境中。
生物降解是指材料可以在特定环境中,在微生物作用下逐渐降解,完全转化成二氧化碳和水。目前号称生物可降解的塑料超过20种,每一种的来源、化学结构和物理特性都不尽相同,其完全生物可降解所需要的环境和时间也不一样。即使降解所需要的条件不一样,这些材料通常都被简单认为“可在自然环境中降解”,并被冠以“绿色产品”、“更环保”、”天然材料“的宣传语。
❒ 成本、原料来源
生物可降解塑料的制造成本可高达传统塑料的两倍以上。
全球超过三分之二的生物可降解塑料生产依赖粮食作物作为原材料,且粮食作物会是未来几年或更久时间内的主要原材料。目前存在的几个生物质原材料可持续性认证体系不具备国际标准的权威性,且是自愿参与,并没有强制性。不容忽视的是,近五年生物可降解塑料原材料的生产正在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特别是泰国、中国和巴西。
图片来源:互联网
❒ 生产过程的安全性
越来越多的针对性研究揭示了了生物可降解塑料的安全隐患。虽然原材料来自植物,但生物可降解塑料在制造中会使用各种辅助制剂、添加剂和塑化剂。一项针对欧洲市场的生物基塑料产品的研究发现,八成被测产品含有超过1000种化学品,而67%的被测产品含有多种有毒化学物质。
❒ 降解性能和后端处置
生物可降解塑料的快速降解需要严格控制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但国内城市的垃圾分类体系并不能实现可降解塑料的单独储运。一份2020年的研究发现,83%的生物可降解塑料包装事实上是“可堆肥塑料”。这类塑料的高效降解需要高达50摄氏度和55%湿度的环境,但具备这些条件的工业化堆肥设施并不普及。
相应的,大多数消费者对于如何正确丢弃这类制品也并不清楚。而生物可降解塑料一旦进入针对石化塑料的回收厂,将扰乱后者的运转。
绿色和平组织东亚塑料研究人员贾中楠博士说:“在没有受控堆肥设施的情况下,大多数可生物降解塑料最终都会被填埋,或者更糟的是,进入河流和海洋。”
从一种塑料转向另一种塑料并不能解决我们所面临的塑料污染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