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素之问 | 《伤寒论》六要素靠的不是想象力
原创 忆忘 腔调中医 2020-09-07
灵素之问
还原古人观察视角和中医经验理法的演进。
栏主
忆忘先生,从事临床工作,研习传统文化和中医经典,索求源流,力图还原古人的观察视角和经验及理法的演进。
《难经》九难讲脉法,其实是南北朝之后的内容混入,甚至有唐代以后的改写。迟数定义寒热,寒热定义脏腑,这两步定义其实问题不大,就是分类而已,不必当真。
最后又对应阴阳,才出了问题。因为阴阳这种神物,不光是寒热,又是表里、脏腑、经脉。而阴阳脉的意思,更多是指虚实,就如“阳证亢奋”“阴证衰退”的意义。所以,古人小学不好的还敢改写医经的,比比皆是,最终就让崇拜者们,一起掉坑。
比如“病入于阴法当下之”,到底“阴”能否对应寒、对应虚的定义?少阴、厥阴是寒证?都是问题。阴阳是中医理论的巨坑,已经反复论述过,二元符号无法标注三维六向量。
《金匮要略》:“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食已汗出,又身常暮盗汗出者,此劳气也,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瞤。瞤即胸中痛,又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历节(黄汗),桂枝加黄芪汤主之。”
在讲黄汗的时候提到食汗,并不是说只有黄汗才食汗,而是说黄汗有热。包括盗汗、甲错、恶疮(痈疽)、历节(湿病痹病的类型)。身疼重烦躁,此为历节(有湿热),误写为“黄汗”。这类问题《金匮要略》之中不少。
回转来说“劳”,古文劳字从“火”,自己查字典。汉代经方十一家,《痹》《疝》《瘅》并列为头三家。《说文》:瘅,劳也。疝,腹痛,气上。汉代的疝气并非今天疝气下坠的意义,下坠是另一个,叫做“颓”,或者“㾼”“㿗”“㿉”。疝为里寒气上,颓为下坠,颓疝是两种病,被《素问》混为一谈,以为疝也是下坠。《素问》并非汉代概念,很多概念,如风寒湿杂合而为痹之类,汉代的痹只是“湿”而不是“风寒湿杂合”,包括五行理论晚出南北朝之后,一望而知。这就是基本功,基本功没有,只能“想象力丰富”。
所以,不要见到“劳”就以为是虚劳,瘅也是劳(里热、津虚),并不是发黄,不等于“疸”,王冰之后才是瘅疸混淆。
痹,对应着《伤寒论》痉湿暍篇的“湿病”;瘅与疝,是寒热对举,对应着伤寒论的阳明病、太阴病。这就是张仲景《伤寒论》理论体系的来源,而不是什么“论广汤液”,更不是什么二旦四神的“想象力”。
诸如此类,只有不具有“想象力”的六要素体系才能识别,其他各种解伤寒,才是想象力丰富,简单问题都不能识别,不过是蒙混而已。
更多关于《金匮要略》的误会问题,将在答摩硬核伤寒论课程中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