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故事15:腹有诗书气自华最初是形容谁的?
通常,我们在形容一个人读书多时,总习惯用一句“腹有诗书气自华”。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这句话出自哪里,也不知道它最初是形容谁的。
公元1062年的春天,苏轼正式开始了在凤翔府签判任上的公务。虽然从政了,苏轼不改文人本色,工作之余不是游山玩水,就是拜僧访道,和弟弟苏辙也是书信不断。
也正是在这一年,苏轼结识了董传。他们一个是朝廷命官,一个是白衣书生,但对于苏轼来说,只要聊得来的就是朋友,哪里分什么贵贱。
三年之后,苏轼结束凤翔签判的差遣返回京师,路过长安时,再一次遇到董传。三年时间过去了,董传依然是那个落魄书生,而苏轼眼看就要飞黄腾达。
尽管地位进一步悬殊,但苏轼依然将董传视作自己的好友。临别之时,董传赠诗与苏轼,苏轼又回复了一首名作:
《和董传留别》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诗的第一句是对董传的描述,他身着粗缯大布,但依然掩饰不住气质的华贵。按照语序本来应该是生涯裹粗缯大布,倒装后语意更有画面感,表明这样的装束是他的常态。
第三句中“烹瓠叶”用了《诗经》中的典故,表明董传并不甘心过贫苦人的日子,希望通过科举改变自己的命运。每年科举都是在春季,而槐花也盛开在春天,所以有“踏槐花”之语。
五、六句又是两个典故。“寻春马”是暗用孟郊《登科后》的典故;“择婿车”是用王定保《唐摭言·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纪》所载唐进士放榜日公卿家倾城选取佳婿,“钿车珠鞍,栉比而至”的典故。
唐宋时期,一到放榜之日,京城的达官贵人就瞄准那些新科进士,想尽办法把女儿嫁给他们,有时甚至是老头子或者已婚的都不放过,考中进士的都是人中龙凤啊。
通过这两个典故,苏轼鼓励董传,虽然不能像孟郊那样骑马看花,但却有机会被那“选婿车”包围,让自己眼花缭乱。有钱没钱不是问题,考中才是硬道理!
最后两句是承接上两句,继续对董传给予鼓励,寄望董传有朝一日,能够金榜题名,扬眉吐气,以夸世俗。
四年之后,董传病逝,因为家贫难以下葬,苏轼联络旧交筹集款项安葬了他,并亲自上书向韩琦请求资助。
在苏轼的一生中,他很少因为自己的事求助他人,而为了朋友,他却可以降下身段,这就是苏轼。
在历史的长河里,董传不过是无数寒门士子的一员,他的名字能流传到今天,也仅仅是因为和苏轼的交集,这或许是不幸中的万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