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 | (二)时代与人寿命 (三)何谓知道?

小编:

由于时间比较紧张,下周起陈远国老师只每周二在中医学习群内讲解《黄帝内经》的内容,周六就不再讲解了。小编会把老师在群内的讲解整理发布在公众号。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

2

时代与人的寿命

1

讲解:陈远国

上次我们谈了对黄帝生平的一个介绍。今天我们接下去看下面的内容。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黄帝开始启问了,问岐伯天师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听说上古的人,都能活到百岁以上,而且动作灵敏,没有衰减;现代的人,刚过半百动作就不灵敏了,更别说是否能活到百岁以上了。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是时代不同了,还是人本身的过失导致的?

大意了解了,但这其中有许多重要的问题需要思考。

上古和现代人的健康程度和寿命差别很大,黄帝问是否是时代不同造成的?难道时代不同人的健康和寿命就会有很大的差别吗?是不是会感觉黄帝这么问很突兀?

那么我们看《上古天真论》的最后一部分:

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

其次有圣人者,……,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其次有贤人者,……,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上古有真人,寿命无有止尽,中古有至人,寿命也几近真人,其次有圣人,年可百岁以上,其次有贤人,也可活到天年。总之,确有时代之不同,人的寿命随之而变化的。

我们再引用《透天玄机》(记录铁冠道人与刘伯温的对话)来看:

伯温问曰:“何为三元劫数?”

道人曰:(部分省略)

上上元甲子黄道主事,正交寅时,这一万五千年内气运静定,日长夜短,人生毛角,寿延千百岁,不争不分,人物浑浑,从太古人也。

上中元甲子白道主事,正交卯时,这一万五千年内气运主静,天道行授,人身长丈余,寿延千至六七百岁,营巢穴居,无衣无食,次上古人也。

上下元甲子赤道主事,正交辰时,这一万五千年内,气运正动,水火用事,人身长丈余,寿延六百岁至三四百岁,有母无夫,物产始分,此中古之人。

中上元甲子黄道主事,正交巳时,这一万五千年内,气运正动,生识生知,人身长八九尺,寿延一百三十岁,地平天成,五伦始判,此守息之人也。

中中元甲子紫道用事,正交午时,这一万五千年内,气运极动,百物俱备,人身长五六尺,寿延百岁至七八十岁,有名有利巧变百出,此奔波之人也。

中下元甲子白道主事,正交未时,这一万五千年内,气运乱动,百物消乏,人长四五尺,寿延五六十岁至四十岁,嗔贪迷恋,礼乐丧失,此沉迷之人也。

下上元甲子黑道主事,正交申时,这一万五千年内,气运不正,天文无度,人长三四尺,寿延四五十岁,百事奸贪,并无法纪,此遭劫之人也。

下中元甲子碧道主事,正交酉时,这一万五千年内,气运乱动,星斗散沉,人长三四尺,寿延三四十岁,衣食颠倒,寒暑无时,此鬼形人也。

下下元甲子绿道主事,正交戌时,这一万五千年内,甲子绿道主事,气运将灭,日月无光,人长二三尺,寿延三十岁,犹如一狗,出入畏惧,多黑少白,此蝼蚁之人也。

至亥时,则三元气绝,只有支辰余气连络不绝。至子时,则一气生,阴阳定位,星斗生光,复反原始,二气包罗万象,丑时转运,三元会辰,再生圣人,治化世界,上上元甲子复来,天气运日三分。一万五千年循环之理,周而复始,五百年乃三元运会之劫数,三十次,皆三百六十之数,俱是阴阳之理。

按照《透天玄机》的说法,我们现在处在中中元甲子,是奔波之人也。

所以,在中国文化中,确有此说,不同的时代,气运不同。在不同的气运下,人的寿命也随之变化。若是通篇《黄帝内经》学完,就会有对气运影响人的病康寿夭有深刻的体会和认知。

所以黄帝才会问“时世异耶?”

所以我个人认为,介绍真人、至人、圣人、贤人的段落次序可能应在“昔在黄帝”这段的后面。

第一段介绍黄帝,接着黄帝说听闻上古中古后世真人至人圣人贤人寿命如何,接下去顺理成章地“乃问于天师曰……”。这样发问才显得不突兀,更应和“时世异耶”这个发问点。

3

何谓知道?

下面“人将失之耶?”,具体是指什么?是人的行为有所过失,还是人失去了什么呢?是不是失去了天元真气?我们来看天师岐伯的回答。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黄帝问上古之人和今时之人健康寿命之差别。下面岐伯回答了上古之人是怎样做的,所以能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又是怎样做的,所以会年半百而动作皆衰。按说已经回答完了黄帝的问题,可下面又有一段: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为什么岐伯天师又多回答了一段?我们不知原初黄帝内经是否是这样的段落,但这一段放在这里也的确是有意义在的。

这一部分的篇章逻辑顺序是上古之人度百岁乃去。上古圣人教化百姓,百姓也遵从圣人之教化,愚智贤不肖不同类型的人,遵从了圣人的教化,也都可以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以酒为浆,以妄为常,是没有遵从圣人之教化的,所以才会行为颠倒,半百而衰。所以,今时之人,的确行为有所过失,也的确是流失了天元真气,但更为主要的是失之于圣人教化。从这也突出了圣人教化的重要性。在《列子·天瑞》中讲:“天职生覆,地职形载,圣职教化,物职所宜。”所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教化是圣人的职责所在,教化也更是圣人心愿之所在。

这部分逻辑明白了。下面来看上古之人是怎样做到度百岁而动作不衰的。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先解释一下“天年”,《尚书・洪范》中讲:“一曰寿,百二十岁也。”。王冰在《玄珠密语序》中也明确提到:“人能顺天地五行六气者,可尽天年一百二十岁矣。”明确提出天年为一百二十岁。

也就是说我们每一个的自然寿命,大都应该可以活到一百二十岁的,并且可以动作不衰减。可黄帝时期的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我们现在呢,这种情况更是普遍存在。可能有人说了,现在人的寿命不是都挺长的吗,八九十岁很长见。但是年半百之后无病无痛的,那就寥寥无几了。

我们看“上古之人,其知道者’,这段话。这段话的题眼在哪里?重点是什么?

题眼是“知道”两个字。

我们平常经常说“我知道”,试问一下,自己真的知“道”吗?这里的“知道”并非是知道某件事情,而是了知宇宙人生大道。

我先简略阐释一下“道”的内涵。“道”大体有大的四个方面的内涵。

一、道是先天形而上万物之本体的代名词。万物都由这个本体化生出来的,如《道德经》中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个道即是万物之本体的道。这是指的道体。

二、道用来指由本体化生后天万物的规律。如《易经·系辞》所讲:“一阴一阳之谓道。”这是道的顺生之用。

三、道用来指如何从后天修炼以返还先天道体之规律、方法。这是道的返还之用。

四、道用来指人效法天地,用万物衍化规律及后天返还先天之修炼来指导人事之运用。从而演变为人的生活规律、规则、社会法则,等等。这是道的人事之用。

所以“道”既有先天道体之意,又有后天道顺化逆化及人事之用。内涵极为丰富。要“知道”谈何容易。在中医及中国文化中遇到“道”字,需要分辨清楚到底指代哪部分内涵,还是指代所有内涵。

上古之人,既明了先天之道体,又明了后天之道用,故既可自身合于道化,又可教下以合道化。

所以说“知道”,两字是这一段的题眼,能够“知道”,自然就可“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法于阴阳,即是效法于阴阳之变化,按照阴阳之变化安排人事活动。那怎样按照阴阳变化之规律来行事呢?如《四气调神大论第二》中所讲:“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阴阳是万物的根本,从之则生,逆之则灾害生,所以圣人从阴阳之理。

那阴阳变化之理是怎样的呢?

阴阳有一日之阴阳、一月之阴阳、一年之阴阳、甚至三十年六十年之阴阳变化,阴阳又是变化无穷,正如《奇门遁甲》所说:“阴阳逆顺妙难穷,二至还乡一九宫。若能了达阴阳理,天地都在一掌中。”阴阳变化无穷,若真了达阴阳,天地之变化则清清楚楚,自然知道如何养生以尽命。

谈到这里,顺便说一下。学习经典,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以经解经。经文中关于一个问题,会在很多篇章中有不同角度的阐述,看一个部分不明白,若将经典中不同篇章的相关的内容综合起来思考,自然就容易融汇贯通。正如讲阴阳,《黄帝内经》中后面很多篇章都是介绍阴阳之内涵及变化。如第二篇《四气调神大论》、第三篇《生气通天论》、第四篇《金匮真言论》、第五篇《阴阳应象大论》等等,可以说,整部《内经》都没有离开阴阳。

所以,真要参通阴阳,那要整部《黄帝内经》都要研究了。

和于术数。术即是方法,是如何合于阴阳、保养身命之方法。《素问》第十三篇《异法方宜论》中讲的砭针灸药导引按蹻皆为治病养生之术,后世的五禽戏、太极拳也皆为法于阴阳之术。圣人则知道何时何地应用何术以保养身命之真元。后面的这个数,理解起来更有难度。阴阳变化,皆有其数。略举几例。2016丙申年,中运水运太过,其数六,此处六即是水之成数,若和于此数,当知时时祛寒防寒。2017丁酉年,中运木运不及,其数三,此处三为木之生数,若和于此数,当知时时补足肝气,防止肝郁。若要了解数之内涵,《河图》、《洛书》、五运六气、二十四节气等等都需深入研习,可说天地阴阳五行都在数中。

食饮有节。我们先看这个“节”是什么意思。一般很容易就理解为节制,饮食要有节制。  实际,节的内涵,除了节制外,更有恰如其分的意思。也就是食饮不多不少,数量恰到好处,种类搭配合宜,也都符合时间(四季)的规律,也都符合身体体质的需求。我们也用以经解经的方法看一下《黄帝内经》中对食饮的介绍:

《素问·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委,四时五藏,病随五味所宜也。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久而增炁,物化之常也。炁增而久,夭之由也。

《素问·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五味所禁: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是谓五禁,无令多食。

《素问·五藏生成篇第十》

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月刍)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

《素问·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

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

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

脾色黄,宜食咸。大豆、猪肉、栗、藿皆咸。

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

在运气篇中更有随年份不同而选择不同的五谷以养真气。内容繁多,兹不赘录。略举一例。今年丙申年,中运水运太过,饮食不宜多食咸寒食物。所以今年生冷水果,因其多寒性,不宜多食,多食则伤脾胃。海带、牡蛎、螃蟹等咸寒食物也不宜多食。

另外,还要注意一点,这句是讲“食饮有节”,不仅食物要有节,“饮”也需有节。“饮”则包括饮水、饮茶、饮酒等。

例如饮水。现在对于饮水错误的观念特别多。特别是每天七八杯水有益健康这个错误的观念不知毒害了多少人(善济公众号中有多篇文章介绍饮水的问题,在此就不多加论述了。)。还有早晨要喝一杯水,感冒了一定要多喝水等等观念,大都有很大的问题。喝水的量都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因情境而异。

所以要做到“食饮有节”,仍是要“知道”才行啊,不“知道”者,也无法知道怎样才是食饮有节了。

起居有常。在《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中讲到四季起居之规律:“春三月,夜卧早起;夏三月,夜卧早起;秋三月,早卧早起;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春夏阳气上升外散,人要“法于阴阳”,故人也夜卧早起,活动的时间长。秋冬季节,阳气内敛,故人要早卧,秋季寒气还不是很重,可早起,冬季寒气重,则可晚起。白昼时间短,人活动的时间也短些。

不过这里讲到夜卧,睡得晚一点,并不是现在多数人这样晚。现代人很多十一二点睡觉觉得是很早的了。特别是年轻人,十二点后睡觉的大有人在。戌时(19:00~21:00)称之为黄昏,亥时(21:00~23:00)称之为人定,子时(23:00~01:00)称之为夜半。夜卧也不会晚于亥时,因亥时已经是人定了,人都休息,安宁静定了。我们现在晚一点休息,也不要晚于22:30。因为子时、丑时胆经肝经主事,对于人体解毒造血都有莫大关系,且子时又是天地气交,阴阳转化的时刻,也是人体心肾相交的时刻,最需要静定以使阴阳相交、阴阳顺利转换(关于子午睡觉的重要性,以后谈到再细讲)。若是早卧,则在戌时黄昏时分就要休息了。如果在没有电灯没有现代化照明的山林郊野,秋冬黄昏已是星璨璨而夜沉沉,人自然睡意朦胧而想梦周公了。现在城乡都是灯火通明,虽然给人带来许多方便,但却既燃烧了地球的脂膏,也燃烧了人的生命。

子时已是夜半,又不是等待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何必和自身阴阳过不去,何必让自己水火不容,心肾不交!

所以起居有常,对于人保有天元真气,滋养后天精气都至关重要,是人保持健康的重要保证。

以上主要介绍了卧的一面,没怎么介绍起的内容。因为现代人工作也多繁忙,真正睡懒觉的不多,故未多加介绍。

但也有的人天生喜欢睡懒觉。《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中有讲:“久卧伤气”。睡的过多,人也一样不会健康,久卧人体的气反而受耗损,所以有的人越睡越没力气。

不妄作劳,即是不做过分的事使身心过于劳累。包含三个方面。一是过度的体力劳动导致身体过于疲劳;二是思虑过度导致心神过于疲劳;三是房事过度导致身体过度疲劳。

这三者,现代人好像几乎全有。虽然现代人体力劳动没那么多了,但是多有忙了一天的工作了,到了晚上了,好像终于有了一点自己的时间,要么看电视剧要么看电影要么刷朋友圈,总是不舍得睡觉,非得把自己搞得很疲劳不行,导致第二天早上又起不来,起来就困;又或是玩游戏,玩的时候精神着呢,实际上是透支了身体的精华,当一停下来身体就疲倦得很;又或是为了事业,通宵达旦地工作,没把身体当回事。这都是妄于作劳啊。现代人也多思虑过度,伤心伤神伤肝伤肺伤脾伤肾,五脏皆伤而不自知。由于西方性开放的思潮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更由于人之本性欲望的强烈,多数存在房事过度的现象。已接诊过许多例房事过度引发疾病的患者。对于此点,还需恢复传统文化,清心寡欲、修身节欲。

故能形与神俱,前面这几点做到了,就能形与神俱。形是指我们的身体,神是指支配我们肉体的我们自己无形的生命。什么是形与神俱,这点不是特别好理解。我们举例来谈,例如年纪大了,手脚就不听使唤了,原来弯腰捡东西这样简单的动作,到老年都发现很难做到了,这就是形已不能完全与神俱了,形已经不能听神所使。形与神俱,我们的物质性肉体和我们无形的生命完全融合在一起,且形听神使,能发挥正常的作用。如果是形能与神俱,我们就会活动自如,身心舒泰;如果是形不能与神俱,我们就心到而身不到,心有余有力不足了。

那么,形和神是否会相离。是会的。一种是当人死的时,神和形相离开了,神离形,身体就没有生机,不能动作了。另一种是修炼到一定程度,可以使神离形而出。就像我们常说的灵魂出窍,道家的出阴神。略加一提,暂不细说这部分内容。我们平常都是神陷形中,神昏而不灵,要让神形交融,并非易事。

上古之人,因其“知道”,自然会“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所以必然“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而后面“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都是道之顺生逆化之内涵表现。所以若想做到度百岁而动作不衰,则需求道,悟道,修道而得道,而后行道布道,自然合同于道。

善济中医

旨在传承、传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粹中的中医,旨在能让更多的人全面了解中医,让中医为大家服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