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到底是白起太厉害还是赵括太无能了?我们被骗两千年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秦赵两国之间的大战,历时两年,是我国古代史上规模最大,伤亡最多的一次战斗。据记载赵国一共损失四十五万,而秦国也损失了二十多万,令人唏嘘。昨天我已经仔细介绍了整个战斗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今年我们大家一起探讨下到底是什么原因才会使得赵国最后战败?
记得小时候读的历史书上说是赵孝成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对廉颇坚守不出的战略不满,临时启用赵括替下廉颇,但是赵括这人纸上谈兵,盲目出击,结果中了秦军的埋伏,这才导致长平之败。老实说,我个人不是很赞同这样的说法,长平之败的原因有很多,绝非是赵括一人之过。
(图为秦国白起的剧照)
一是赵国前期选人有些不当。战争前期,赵孝成王听从了平原君计赵胜的计谋,针对秦强赵弱的基本形势,启用廉颇准备挡住秦国的进攻。可是一向善于防守的廉颇发动几次了小规模进攻后吃了亏,便改变战略,固守不出。实际上,廉颇认为秦国主动进攻,消耗成本自然要比赵国高,因此打算以逸待劳,先挫杀秦军的锐势,然后等待有利时机再出击进攻秦军。
然而没想到的是,秦国竟然召集百万青壮,疏通渠道,直接从水路运粮,运粮速度比赵国更快,成本比赵国更低。而赵国却相反,开战不久便粮草匮乏,廉颇拖了两年,导致赵国国内已经陷入无粮可食的局面。
同时,廉颇将善于野战的赵军用于防守,没有充分发挥赵军的优势,结果又让秦军有机可乘,顺利包抄赵国后方,不断骚扰赵国的粮道,让赵国雪上加霜。因此,长平之战赵国完全失去了主动权,陷入迟早必败的局面。
(图为廉颇的剧照)
二是赵国议和是败笔。当赵军初战失利时,廉颇固守的时候,赵孝成王准备派郑朱去秦国议和。而虞卿认为此次秦国决心攻打赵国,和议难成,而且郑朱一旦入秦,秦王与范睢必定隆重接待,以示天下。楚国、魏国便会觉得秦赵两国会议和,必定不出兵救赵,那么此战赵军必败。可惜,赵孝成王不听虞卿再三劝阻,最终派郑朱入秦求和。秦国为了麻痹赵国,防止各国合纵,果然殷勤地接待了赵国使者郑朱殷,有意向各国制造秦、赵两国已经和解,防止各国出兵救赵,因此赵国到最后一直孤立无援。
(图为长平之战的示意图)
三是让赵括代替廉颇上阵并非只是赵孝成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而是出于无奈。因为廉颇一直固守不战,粮道却被秦军切断,而且赵国早已无粮可运,十分被动,固守下去也是必败无疑。因此赵孝成王决定启用赵括,赵括上任后,对比敌我双方形势,发现军中无粮,固守下去,迟早必败。这才决定主动进攻,希望能起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效果,于是积极改变廉颇的防御部署,更换将吏,组织进攻。
(图为长平之战)
四是赵括绝非是纸上谈兵的无能之辈,白起实在太可怕。秦国知道赵国更换了赵括为主将,知道王龁对付廉颇有余,但对付赵括尚显不足,便暗地里调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改命王龁担任尉官副将,并令军中严守秘密。白起知道赵括深通兵法,但缺实战经验的的弱点,先是佯败后退、诱敌脱离阵地,进而分割包围、予以歼灭的作战方针,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但是他却没想到赵军被成功合围,断粮四十五天,到了相互残杀相食的地步,赵括竟能临危不乱,前后组织五次突围,最后自己也被射死疆场。虽然这五次突围都未能成功杀出包围圈,却也杀伤秦军二十余万,秦军虽胜,却也损失不小。
(图为赵括突围时被秦军射死的剧照)
明朝的土木堡战役,三十万明军精锐被数万瓦剌骑兵追得是四下逃散,几乎全军覆没。纸上谈兵的李景隆率领六十万北伐军,却一触即溃,被朱棣打得是一路逃窜。历史已经过去两千年,我们也一直都说赵括纸上谈兵,导致了长平之败。可是大家是否想过,如果赵括真是位纸上谈兵的无能之辈,他能在断粮四十五天,到了人人相食的时候,前后组织五次突围反扑,使得秦军伤亡二十余万吗?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