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阿根 | 闲说支锅
【往期回读】
闲说支锅
大桥镇 卞阿根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前,居住在城镇的居民,使用的锅灶是煤炭炉子和煤油炉子;农村的村民,使用的是土灶和缸锅腔儿。这里暂且不说其它的,只说说农村村民家中使用的土灶。
土灶是用乱砖块和土基砌筑的,农村人习惯地称其叫大锅灶。
砌筑大锅灶,也叫支锅。不要小看这支锅,农家人是很讲究的,为图吉利,支锅都选择在农历的双日,所请的瓦匠师傅都是手艺好,在当地有些名气的。除此,支锅还有另外两种说法。一种意会的说法是,不请属马的瓦匠师傅,说属马的支出的锅,锅台上容易生蚂蚁。这种说法不过是笑料而已。第二种说法是,锅堂门不能朝北,并有一首流传的老童谣说:“锅堂门朝东,有得吃有得用;锅堂门朝南,有得吃有得玩;锅堂门朝西,有得吃有得依(靠);锅堂门朝北,没得吃饿得哭。”故而,支锅锅堂门朝北的基本上没有。
农户人家支的大锅灶,一般都是两间锅,人口多的大户人家也有支三间锅的。支两间锅的只请一个瓦匠师傅,支三间锅的要请两个瓦匠师傅。因为支锅是有规矩的,当天近晚必须支好,要做新锅儿饭吃。
支锅前,主家人事先必须备好所用的材料,支锅时,还要帮瓦工师傅做小工,拿拿接接和拌灰浆。支锅的师傅应约,早早地就进了主家的门,先是要拆除旧锅灶,清理垃圾后才好支新锅。
在拆除旧锅灶前,主人首先要给放在烟囱柜上的家神——灶老爷像敬香磕头打招呼,请他暂时委屈地居一旁。
支锅的技术含量比较高,技巧多。锅支得好与不好,主要取决于灶堂“窝不窝火”,锅底面与灶堂面的距离(村民们叫吊火)适当不适当,煮饭快不快,省不省柴草。支锅台时,锅台前正中下方位置留有一个小炕,用来放洗锅把。锅堂门之间也留一个小炕,放火柴用。支好锅台,就要支烟囱柜了。支锅台与烟囱柜上连接的通烟道,也是个“关门过节”的地方。烟囱出烟顺不顺畅,遇上大风天气会不会倒烟呛人,同样也能看出瓦匠师傅的手艺高低。
烟囱柜的高度大致在75公分,随灶台锅堂门微成弧形。在其正中灶台上安放汤罐的上方,留一个圈门形小炕,用来放盐钵和生姜之类。在小炕的上方约40公分处,用一块整砖平放挑出10来公分,便于摆放煤油灯。烟囱柜内部通烟道成“门”字形。烟囱柜砌好后,就要在上面支烟囱了。支烟囱,村民们叫做套烟囱。
无论是谁家支出的锅台,总有一面是靠墙的。靠墙的锅叫里锅(也叫大锅)。
过去,大多数村民居住的房屋,都是用土基或用土干打垒的墙,麦草盖的屋面,也有少数人家屋面上盖的是小瓦。
屋面盖小瓦的农户,向上套烟囱时,只要揭去屋面上的部分小瓦,在两根椽子之间把烟囱套出,高于屋面50公分即可。
要是用麦草盖屋面的人家,为防引发火灾,烟囱是不敢直接从屋面上过的。比较贫困的家庭,在没有砖头的情况下,只是在土墙上打个洞与烟囱柜的通烟出口相连,以墙体代替烟囱。这种烟囱村民们叫“壁虎儿烟囱”,安全度也很低,烧饭时烟囱里的烟直往上冒,温度一高容易引发屋檐口麦草着火而发生火灾。有砖块的人家,在墙体上打个方洞,与烟囱柜的通烟出口相连,离外墙檐口屋面50公分处,砌筑一个高度与烟囱柜的通烟出口等高的砖墩,取一块较宽的木板,搁在墙洞和砖墩上,在其上面砌一个烟道至砖墩上,再从砖墩上把烟囱套上空中,这样的烟囱安全可靠。
支好毛坯新锅,一般都要到下午5点多钟,主人便开始用新锅烧鱼煨肉,炒菜煮饭,瓦工师傅忙着用纸筋(也可用碎杂细麦草代替)加石灰拌和的灰浆粉刷锅灶表面。饭菜好了,整个锅灶粉刷也完成了。主人便把灶老爷像请回到烟囱柜上,盛上饭菜,敬香磕头奉供。
瓦工师傅洗好手,在主家准备把饭菜端上餐桌,吃新锅儿饭前,就来到锅灶前说上几句喜话,如“新支锅儿砌的好,顿顿烧饭省柴草,年年有余福气好”、“新锅儿饭喷喷香,每日炒菜油汪汪,往后日子更兴旺”、“鱼肉常进门,香味飘出门,馋了过路人”等。
在那个年代里,村民们的住宅条件都很差,也没有专门的厨房,锅灶一般都是支在房间的南墙边,锅堂门不是朝东就是朝南。有些村民家中为防杂叶碎草乱散,影响卧室里的环境,吃过新锅儿饭,瓦工师傅还的在离锅堂门口一米远的地方,给砌一垛大致80公分高,稍带弧形的小围墙挡着柴草,不让其随地乱散,保持卧室地面上干净清爽。
支锅是件很忙人的事,这一天瓦工师傅是没有一点闲空的,干得也很劳累。不要说,主家支付给他们的工钱也会高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