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锡瑾 | 馒头干儿

【往期回读】

馒头干儿

丁中老校友  陈锡瑾

陈锡瑾先生:1937年生,丁中1955届校友。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江苏省作协会员。有六百余篇(首)故事、童话、寓言、儿歌、散文、连环画脚本等发表在《小朋友》《少年报》《新民晚报》《看图说话》《中国儿童报》《中国儿童画报》等多家省级以上刊物,著有《一串红灯笼》等。

过去,每逢过年,家家户户都要蒸馒头。馅心呢,有野菜的、萝卜丝的、芝麻糖的,等等。临了,还要蒸若干棒糕,即实心馒头,什么也不用包。将面团搓成长条儿,又粗又长,像个棒槌,蒸起来快捷、方便。棒糕分两种:一是白面的,二是黄面的。黄面就是一条龙粗面,没有去除麸皮,这样做,节约粮食。蒸好了,金灿灿,亮光光,蛮好看的,就是粗糙点,口感差一些,不及有馅心的包子好吃。

棒糕蒸好后,等冷却了,就把它切成片儿,放在大匾里,长条桌上,晒上两三天。晒干了,硬棒棒、脆嘣嘣的,上面布满了小气孔,像锅巴似的还有一股腊香味。馒头干儿,是储备粮,晒千后,为了防止老鼠啃咬,就放在旧鱼网里,吊在堂屋二梁的挂钩上,这样做,既透风,又透气,不会霉变。在挂钩的上方,套一个铁皮圈儿,老鼠想要从绳上下来偷吃,脚踏铁皮,身子一歪,就会掉到地上。吊着的馒头干儿,因为通风透气,不管放多长时间,也不会霉变,可以一直吃到栽了秧以后。

到了三春天,农活渐渐多了起来。农民早上喝稀粥不扛饥,等不到中就饿了。咋办?等粥锅一开,就放几大把馒头千下去,焖一焖,焐一焐,就软绵绵、烂乎乎的了,方便得很。每人"呼啦啦”吃上两大碗,到田里干活就更加有劲了。如果小中或晌午来了客人,就打几个荷包蛋,放几片馒头千,再撒一瓢白糖,热乎乎地端给客人,也就算种很好的招待了。当时农村家家都比较困难,亲戚朋友都这样做,谁也不会讥笑的。

小时候,我早上去上学,因为日天长,两节课后,肚子就饿得咕咕叫了。妈妈疼我,就先把馒头干放到锅里炕一炕,香喷喷的,又脆又酥,炕好后放到陶罐里,很长时间也不会变软。每天早上,妈妈就抓几片放进我的口袋里,笑嘻嘻地说:三伢儿,肚子饿了,就摸两片啃啃。虽然是黄面的,吃起来特别香,咬一口美到心坎里去了。

那时间条件很差,农村的孩子没啥零食吃,这馒头干儿就是上等的美味了。

更多作者作品请见菜单栏“精彩回顾”-“网友文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