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名篇鉴赏(420卷)(261—280卷) 鹦鹉更谁赋,遗恨满芳洲

宋词

宋代盛行的一种中国文学体裁,宋词是一种相对于古体诗的新体诗歌之一,标志 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宋词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 曲子词、 乐府、 乐章、 长短句、 诗余、 琴趣等。它始于 梁代,形成于 唐代而极盛于宋代。据《 旧唐书》上记载:“自 开元( 唐玄宗年号)以来,歌者杂用 胡夷 里巷之曲。”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明珠,在古代中国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神韵,与 唐诗争奇,与 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 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后有同名书籍《 宋词》。

宋词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苏轼、辛弃疾( 豪放派代表词人)、柳永、李清照( 婉约派代表词人)。

本书内容:词,就它的内容说,就是抒情诗,是诗的一种。就它的体制说,则比诗体要复杂得多。因为词本是曲子词(歌词),是要依照词调(也叫词牌)来写的。每一个词调都有特定的形式格律。

目录:

《临江仙·佳人》_李石

《滴滴金梅·月光飞入林前屋》_孙道绚

《好事近·富贵本无心》_胡铨

《蓦山溪·寄宝学》_刘子翬

《南浦·风悲画角》_鲁逸仲

《点绛唇·流水泠泠》_朱翌

《薄媚(排遍第九)西子词》_董颖

《如梦令·一饷凝情无语》_王之道

《薄幸·青楼春晚》_吕渭老

《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_陈与义

《虞美人·扁舟三日秋塘路》_陈与义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_陈与义

《虞美人·张帆欲去仍搔首》_陈与义

《水调歌头·呈汉阳使君》_王以宁

《鹧鸪天·寄李之问》_聂胜琼

《卜算子·答施》_乐婉

《小重山·谢了茶蘼春事休》_吴淑姬

《虞美人·春情》_李玉

《忆王孙·春词》_李重元

《苏武慢·雁落平沙》_蔡伸

《临江仙·佳人》_李石

烟柳疏疏人悄悄,画楼风外吹笙。

倚栏闻唤小红声。

熏香临欲睡,玉漏已三更。

坐待不来来又去,一方明月中庭。

粉墙东畔小桥横。

起来花影下,扇子扑飞萤。

这首《临江仙。佳人》是描写了月夜下少妇的情态的。词一开头就写出特定环境中的特定的人:“烟柳疏疏人悄悄,楼风外吹笙。”疏疏落落的柳树掩映下,有一座画楼,楼上住着佳人,周围静悄悄地,只闻有人在吹笙,——当然是这位佳人。按距离观察的,所以笙声似由“风外”传来。“笙”是一种簧管乐器,可奏出哀怨的音调。南唐中主李璟的《山花子》词,写妇女思念远出的丈夫,午夜梦回,独自吹笙,倍感凄凉,中有句云:“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这首词中的“佳人”,身份与李璟笔下的这位妇女并不相同,但因思念所爱而“小楼吹彻玉笙寒”、来抒发心中哀怨的做法,是相似的。“倚栏闻唤小红声”句的“倚栏”,与李璟词中的“倚阑干”心境相似。虽然不一定流着簌簌的泪珠。她吹罢了笙,倦倚栏杆;一会儿,她低声呼唤侍儿小红。“熏香临江睡,玉漏已三更。”是让侍从小红去为她熏香整被,因为夜已深了,她想去睡觉了。古代富贵人家妇女多用香料熏被子,犹如今日的洒上一点香水,感到舒爽而易入睡。《西厢记》写莺莺由于对张生思念,而难以入睡,对红娘唱道:“翠被生寒压绣裀,休将兰麝熏。将兰麝熏尽,则索自温存”,由反面可见此点。这上片以时间为顺序,写了画楼上佳人的吹笙、倚栏、唤侍儿熏被,纯粹是外部动作,没有丝毫的心理描写;但主人公的情怀是那么凄凉哀怨,依然透纸而出。

《滴滴金梅·月光飞入林前屋》_孙道绚

月光飞入林前屋。

风策策,度庭竹。

夜半江城击柝声,动寒梢栖宿。

等闲老去年华促,只有江梅伴幽独。

梦绕夷门旧家山,恨惊回难续。

从篇首到“蓬壶殿里笙歌作”为第一段。写登黄鹤楼遥望北方失地,引起对故国往昔“繁华”的追忆。

“想当年”三字点目。“花遮柳护”四句极其简洁地写出北宋汴京宫苑之风月繁华。万岁山亦名艮岳。据《宋史·地理志·京城》记载,徽宗政和七年始筑。积土为假山,山周十余里,堂馆池亭极多,建制精巧(蓬壶是其中一堂名),四方花竹奇石,悉聚于此,专供皇帝游玩。

此词写南方羁迟南方苦难的生活。道绚乃中原人,盛年居孀(见王逢《梧溪集》卷二)。在金兵南下之际,她同李清照一样,“漂零遂与流入伍”,流徒江南,只身寄居一室。根据词中所写,她居住在临江的城市镇上,屋前种着树林,庭中长满绿竹。环境清幽的如在平时,这位女词人的心情想必很宁静;然而此刻她却梦绕夷门,中心恨惊。什么原因呢?定是战争气氛的影响。

这首轻细之词注入了动荡年代的时代精神,笔是轻细的情却是深沉的。夜已深了,孤栖一室的词人却未合眼。透过窗棂,只见月光透过林梢,穿入小屋。

晏殊《蝶恋花》云: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与此词相近。晏词的”穿“字,孙词的”飞“字,俱从不眠者眼中反映出月光的情态,境界极佳。这是从视觉方面着笔,以下几句则从听觉方面进行。

《好事近·富贵本无心》_胡铨

富贵本无心,何事故乡轻别?

空使猿惊鹤怨,误薜萝秋月。

囊锥刚要出头来,不道甚时节!

欲驾巾车归去,有豺狼当辙!

此词关系到南渡后一场斗争,因而闻名。绍兴八年秦桧再次入相主和,派主伦往多议和。这事激起了朝野广泛抗议,当时身为枢密院编官的胡铨尤为愤慨,上书高宗说:“臣备员枢属,义不与桧等共戴天。区区之心,愿斩三人头(指秦桧、王伦、孙近),竿之藁街。……不然,臣有赴东海而死,宁能处小朝廷求活耶!”(《戊午上高宗封事》)此书一上,秦桧等人由恐惧而变恼怒,以狂妄凶悖,鼓众劫持“的罪名,将胡铨”除名,编管照州(今广西平)“,四年后又解配新州(今广东新兴)。胡铨逆境中坚守忠节,十年后在新州赋本词,”郡宁张棣缴上之,以谓讥讪,秦愈怒,移送吉阳军(今海南岛崖县)编管“。十年间,秦桧对胡铨的迫害愈演愈烈,直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同时,对反对和议的朝野名士也进行残酷的迫害,著名的诗人、词人王庭珪、张元幹就被流放、削籍,”一时士大夫畏罪箝口“,”忠义之士多避山林间“。(参见《宋史。胡铨传》、《挥尘后录》卷十等)这首词就是在这样气氛下写作的。

这首词是作为“罪人”在那险恶的政治气氛下写作的,表现了作者无畏的抗争精神和对国事的深切关注,它与《戊午上高宗封事》同为反和议斗争的名篇,表现了作者忠贞的气节。朱熹赞扬胡铨是“好人才”时说:“如胡邦衡(邦衡,胡铨字)之类,是甚么样有气魄!做出那文字是甚豪壮!”(《朱子语类》卷一百0九)胡铨属于鲁迅所说的中国历史上“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蓦山溪·寄宝学》_刘子翬

浮烟冷雨,今日还重九。

秋去又秋来,但黄花、年年如旧。

平台戏马,无处问英雄;茅舍底,竹篱东,伫立时搔首。

客来何有?

草草三杯酒。

一醉万缘空,莫贪伊、金印如斗。

病翁老矣,谁共赋归来?

芟垅麦,网溪鱼,未落他人后。

这首词的两片各有中心。上片是“无处问英雄”。“平台戏马”系用项羽典故。“戏马台”在彭城(今江苏徐州市)南效云龙山下,昔日项羽曾在此操练兵马。后来,刘裕也于重阳节在此大会宾客。项羽、刘裕,皆一时豪杰,但时过境迁,英雄已逝。“无处问英雄”,既是作者对已逝英雄的感叹,也是对当世英雄的寻觅,但理想的英雄又在何处呢!由于作者为没有英雄人物可报效祖国而焦虑,所以他才感到重九时节“浮烟冷雨”的压抑,才觉得“年年如旧”的只有黄花,也才“伫立时搔首”。下片的中心是“一醉万缘空”。正因为作者要在昏醉中寻找解脱与安慰,所以客来后才只有“草草三杯酒”,所以才劝宝学“莫贪伊、金印如斗”,与作者一道“赋归来”,去过“芟垅麦,网溪鱼”的隐居生活。把上下两片联系起来,那么全词的主旨应该是:深感救国无人,国事无望,作者遂欲断绝万缘。——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心突出,组织紧密,是这首词的特色。

刘子翬生活在南北宋交替之际,国家面临覆亡危险,急需济世之才。当时善于带兵的大将并不少,但他们互不信任,彼此掣肘、猜忌,致使宋军节节失利。这阕词中“无处问英雄”一语蕴含着作者极深沉的时事之叹,不是普通的吊古诗词。

这是一首重阳寄人之作。词中全用与重阳有关的物事,经过加工处理,作者有意识地改变了它们的面貌,使其更好地为抒情达意服务。比如,词篇一开始用“浮烟冷雨”形容就跟秋高气爽的时节相异。作者勾画这幅天色,是要为全篇笼罩一层寒冷阴霾的气氛。

《南浦·风悲画角》_鲁逸仲

风悲画角,听单于三弄落谯门。

投宿骎骎征骑,飞雪满孤村。

酒市渐阑灯火,正敲窗乱叶舞纷纷。

送数声惊雁,乍离烟水,嘹唳度寒云。

好在半胧淡月,到如今、无处不销魂。

故国梅花归梦,愁损绿罗裙。

为问暗香闲艳,也相思万点付啼痕。

算翠屏应是,两眉余恨倚黄昏。

本首词写的是在旅途中思乡的感情。

上片通过听觉和视觉构成各具特色的四幅画面,即画角谯门、飞雪孤村、冷落酒市和寒夜惊雁。首句风悲两字刻画风声风势。风中伴随着阵阵角声,那是谯门上有人在吹《小单于》乐曲吧。

画角是涂有彩绘的军中乐器,其声凄厉;画角飞声,散入风中,又触动无数旅人的愁思,风悲两字极为灵活传神。秦观《满庭芳》中对角声之哀也曾有描写: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掉,聊共引离尊。一落字刻画出谯楼之高,风力之劲,并且还表达出旅人心头的沉重的心情。此角当是暮角。柳永《迷神引》云:孤城暮角,引胡笳怨。柳词接楚江晚泊而言,此词表述投宿前的心情,引出后文夜景。

投宿两句写途中飘雪。骎骎形容飞马奔驰,又上承投宿,使旅人急于找个地方投宿的心情跃然纸上;下启飞雪,点出急于投宿是因为风雪交加行进太难。飞字形容雪花漫天飞,而满字又着力画出孤村之小。酒市三句是入村以后看到的景象。灯火阑珊,人迹稀少,可见雪下得大,积得深,也衬托出夜间旅舍独处之凄清,所闻者唯有落叶扑窗之声。舞纷纷,写叶多和风急骎、飞、满、舞都是动字:骎骎在句中不仅状所见之物而且还能传所感之情;由此可见字斟句酌。《白雨斋词话》极为欣赏这点:此词遣词琢句,工绝警绝,最令人爱。

送数声三句是夜坐客舍所闻。雪夜风疾,忽闻雁声。群雁夜间歇宿于沙渚芦丛。遭遇外物侵袭,由守卫的雁儿报警,直扑长空。乍离句即是写这种情况。嘹唳句说的是雁群受警后横空直上青云间,鸣声高亢曼长。雁儿多在高空飞行,白天仰望可见,夜间鸣声得知。杜牧《早雁》诗有云: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云外,言其飞得高也。而卢纶《塞下曲》写的是雁儿夜惊: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单于黑夜逃循,途中惊动了群雁,雁儿惊飞,鸣声使追逐者得知单于的去向。本词所写的是南归的雁儿,在夜间受惊高鸣,叩动着旅人的心弦,无限乡思,油然而生,词意至此由写景转入抒情。

下片另拓诗词境,由雪夜闻雁鸣转为月夜思家乡,委婉地表达了相思情致。好在句是说风雪虽止,云雾犹浓,朦胧中露现淡月半痕。好在指月色依旧。无处不消魂,描绘客居他乡,月色依稀,望月生情,不禁黯然消魂。故国两句,诉说故园之梅以及穿着绿罗裙之人,使他眷恋难忘,因此频频入梦之境。故国,即故园,周邦彦《兰陵王》中就有登临望故国之句。愁损两字,可怜梦中伊人亦为相思所苦,语意曲折。

为问两句承接故国句,用设问形式将梅拟人化,把枝上蓓蕾比喻为泪珠。试问那飘动着暗香的花枝,可否也为了相思而泪痕斑斑?末两句又上承愁损句,设想对方,由己推人。自己在作客归梦梅花,满腹愁绪,想伊人在故园赏梅,泪滴枝头,有如牛峤《菩萨蛮》中所云:愁匀红粉泪,眉剪春山翠。何处是辽阳,锦屏春昼长。日暮时分,她斜倚屏风思想远方旅人;他遥忆故园,亦是余恨绵绵,难以消除吧!

《点绛唇·流水泠泠》_朱翌

流水泠泠,断桥横路梅枝亚。

雪花飞下,浑似江南画。

白璧青钱,欲买春无价。

归来也,风吹平野,一点香随马。

这首词另题为雪中看西湖梅花作。作者雪中游湖观梅,雅兴不浅。他看到了一段画意,又赏到几分春意,信手拈来似的作成此词,不为雕琢,自然大雅(《词林纪事》卷九引《词苑》)据说朱敦儒拜访作者之父不遇,于几案间见此词,遂书于扇而去(陈鹄《耆旧续闻》)。由此可见它为人所爱赏。

上片写作者看的画面,其中渗透春意。虽然春字出得很晚,但第一句流水泠泠,如鸣佩环的描写,已全无冰泉冷涩之感,从而逗漏出春的消息。由闻水声过渡到看梅花,是渐入佳境的写法。断桥横路梅枝亚,断桥名段家桥,在孤山路上,而孤山梅花极盛。梅枝横伸路上,相倚相交。这里的横、亚二字,俱重空间显现,已具画意。而梅之异于百花,在其傲干奇枝,迎霜斗雪之姿,故卢梅坡诗云有梅无雪不精神(《雪梅》)。可见三句雪花飞下绝非凑句,而是用来烘托梅花神韵的笔墨。飞下二字写出江南雪的特点,是静谧无声的雪花。它成灯词中盛开的梅花生动的背景。至此,读者已产生人在画图中之感,浑似江南画一句恰如其分地道出这种感受。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下片写出了作者感悟到的春意和赏梅回来其乐也融融的心情。处在隆冬的人,会特别觉得春日可爱,那真是有钱难买的。白璧乃贵重玉器,青钱乃通用货币。不管是专钱,或是价值连城的白璧,都是有价的。而春天却是无价的。白璧青钱二句,隐有深意,读者须细细体会。那就是春无价又意味着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李白),欲买不来,来的不是买的。下句归来也,三字大有意味。如果用归去也三字,那就只能理解为赏梅者兴尽而返。但归来也,既可作词人游过归来讲,连上句也可作春已归来讲,这一点很关紧要。能体会到这一层,则末二句风吹平野,一点香随马,便全是春风得意马啼疾之感了。一点香随马,造句清新俊逸,它既使人联想到更无一点尘随马和踏花归去马蹄香。然而马蹄香只能是春深之境,而一点香随马确是早春之意。那暗香紧随的情况,非梅莫属。人的心情如何,这里已不言自明。

通过分析可知,此词自然不事雕琢,而且作者在驱遣语言有很强分寸感。用意十分,但在措语时,他只肯说到三四分;由于造句考究而富于启发性,读者领略到的意趣很丰富的。词的上片主景语,下片纯属情语。不管是写景抒情,都用疏淡笔墨,空白较多,耐人寻味,有如一幅写意的水墨画,同咏梅题材相称。

《薄媚(排遍第九)西子词》_董颖

自笑平生,英气凌云,凛然万里宣威。

那知此际,熊虎途穷,来伴麋鹿卑栖!

既甘臣妾,犹不许,何为计。

争若都燔宝器。

尽诛吾妻子。

径将死战决雄雌。

天意恐怜之。

偶闻太宰,正擅权,贪赂市恩私。

因将宝玩献诚,虽脱霜戈,石室囚系。

忧嗟又经时。

恨不如巢燕自由归。

残月朦胧,寒雨萧萧,有血都成泪。

备尝险厄返邦畿。

冤愤刻肝脾。

《薄媚》是大曲的一种。所谓大曲,就是指唐宋时的大型歌舞曲,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子组成。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说:凡大曲,有散序、靸、排遍、攧、正攧、入破、虚催、实催、衮遍、歇拍、杀衮,始成一曲,谓之大遍。这是相当于一般大曲的结构而言。董颖的《薄媚》大曲,是由排遍第八、排遍第九、第十攧、入破第一、第二虚催、第三衮遍、第四催拍、第五衮遍、第六歇拍、第七煞衮等共十曲组成,题为《西子词》,歌咏的是我国春秋晚期吴越斗争中越王勾践利用美人西施复仇灭吴的历史故事。《排遍第九》只是其中的一支曲子,写越王勾践由臣事吴王夫差到返国的全过程,表现了勾践在争霸失败后的痛苦挣扎与悲愤心情。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庐出兵与越争霸,越王勾践大败吴师于木隽李(今浙江嘉兴南)射伤阖庐。不久,阖庐死去。其子夫差继位后于前494年出兵复仇,勾践大败,栖于会稽山上,乃使大夫文种向吴求和,勾践请为臣,妻为妾,吴王不许。于是,勾践欲杀妻子,燔宝器,触战以死,被文种劝止,并接受了文种的建议,以美女宝器,买通了吴国擅权贪赂的太宰嚭,求和成功。于是勾践入事吴王,为夫差驾车养马,在吴三年,至前490年获释回国。《排遍第九》反映了上述历史内容。

这首词写是历史故事,实是讽喻作者所处的南宋时代,词中的主人公勾践是作者刻意塑造出来的人物,中间倾注着词人强烈的思想感情。词人这样淋漓尽致的描叙勾践,显然是借古讽今,指陈时事,抒发感慨,锋芒直指南宋的统治集团。做敌国的臣妾,对勾践来说,只是权宜之计,勾践的屈节事吴,正是为了灭吴;而南宋王朝对金国的纳币称臣,则是为了乞求苟安。在这里,可以体会出作者强烈的爱国感情,而那有血都成泪、冤愤刻肝脾,也正是作者有志难展、报国无门的忠愤。

这首词是大曲的一遍。王国维《宋元戏曲史》第四章《宋之乐曲》说:此种大曲,遍数既多,自于叙事为便。举此董颖《薄媚》为例。这一首叙事抒情浑为体(上片抒情兼叙事,下片叙事又抒情,互为作用,相辅相承)而抒情为主体。所抒发的人物感情如万斛涌泉,蔚为大观。《薄媚》全组十首,用韵皆同部平上去声通押,平仄间杂,或厉而举,或清而远,或明快而嘹亮,相配使用,抑扬有致,有效地配合了感情的表达,付之歌喉,一定动人谐美。

《如梦令·一饷凝情无语》_王之道

一饷凝情无语,手撚梅花何处。

倚竹不胜愁,暗想江头归路。

东去,东去,短艇淡烟疏雨。

这首闺情词,写了一位少女殷切盼望心爱的人由远方归来的情怀。词中对人物面貌举止着墨不多,对其内心活动的刻画却极为深、细致。读时须注意其措语、用典及结构个的意匠经营。

一饷疑情无语,显然不是终日无语、整日销凝而是忽然间因触景生情而产生的惆怅。从次句看,很可能是因攀折梅花所致。这情形有类于《西洲曲》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从忆梅到折梅,引起对远人的怀思有一个从无意到有意的过程。折梅与怀人有关,所来自远,南朝刘宋时陆凯赠范晔诗云: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故次句言手撚梅花何处,其意仍在怀思远人。何处二字则有欲寄无由的苦恼,故手撚梅枝,彷徨徘徊。

女子所怀何人,下句更有暗示。倚竹不胜愁,系用杜诗《佳人》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句意,杜诗写了一位为丈夫所遗弃的妇人自保贞洁的德操品行。这里用以暗示词中女主人公离居的忧伤,和对远人一往情深的盼望。同时又沿用杜诗,以翠竹之高节拟人暗想江归路,则进一步点出其人远人的踪迹,想当初,他从江头扬帆远去的,而今也该从去路归来了吧!这句暗想联上凝情无语云云,又进一步通过状态表情,表现女子那深沉的思念,难以用言语表达。而江头归路联上何处云云,又使人联想到唐诗妾梦不离江水上,人传郎在凤凰山(张潮)的意境,使人体会到她的内心之痴迷。

从暗想江头归路到末二句东去,东去,短艇淡烟疏雨,在意象上有一个跳跃。两字去字,可推知不是丈夫归来,倒是出外时的情景。那时,他就乘着一叶行舟在烟雨迷蒙的江头离她东去,那景象是如此凄迷,记忆又是如此犹新,令人难以忘怀。这种倒叙不仅使读者领略到更多忧伤,丰富了词人的内蕴;而且造成一种类乎汉诗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前日风雪中,故人从此去的意境,既显示出女主人公企盼的失望,又增加了其性格的温润。

词人难于令曲,如诗之难于绝句,不过十数句,一句一字闲不得。末句最当留意,有有余不尽之意始佳。(张炎《词源》卷下)这首词的作者,注意措语用意的深婉,做到了句无闲字而有余意;结尾处所造想象中境界,亦饶悠悠不尽之韵味,故称合作。

《薄幸·青楼春晚》_吕渭老

青楼春晚。

昼寂寂、梳匀又懒。

乍听得、鸦啼莺弄,惹起新愁无限。

记年时、偷掷春心,花间隔雾遥相见。

便角枕题诗,宝钗贳酒,共醉青苔深院。

怎忘得、回廊下,携手处、花明月满。

如今但暮雨,蜂愁蝶恨,小窗闲对芭蕉展。

却谁拘管。

尽无言、闲品秦筝,泪满参差雁。

腰支渐小,心与杨花共远。

这是一首恋情词,叙述一个偷掷春心的少女对远在他乡的恋人的怀念与忧思。这位少女的身分,词中虽有青楼字样,但据曹植《美女篇》借问女何居,乃在城南端,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她应是府第中的闺阁,由词意可见,她不是妓女,而是良家女儿。她对恋人的感情是纯洁无瑕的。写恋爱男女双方分开而引起忧愁的情感,是唐宋词中常见的主题。但吕渭老的这首词,却鲜明地表现出疏秀明丽、自然清新的艺术风格。

这首词的中心写的是愁。作者在起调处就开始刻画这位少女的愁的形象。以春晚点出时节,暗寓伤感。在古典诗词中,晚春常常出现百花零落的残红景象,象征着愁。昼寂寂、梳匀又懒,承春晚而来。寂寞与懒,都是晚春季节给人的感受,这里同时又是这位少女孤单无伴、百无聊赖的心理表露。她虽然梳头、匀面,但却只能独坐青楼,独消永昼。乍听得两句,转写动景,亦承春晚而来。鸦啼莺弄,本当赏心悦耳,可在她,却引起了相反的效果:惹起新愁无限!用反跌之笔,更为深刻地写出了这位少女心灵深处的愁。至此,始露愁字,又借莺声引出,是作者用笔婉转生姿处。这是全词的第一个层次,写少女的忧愁的情态,一片愁云,笼罩全词。记年时以至上片结句,是全词的第二个层次,以回忆的笔调,从刻画形象、剪裁画面入手,写这位由初恋至热恋的全过程。

李峤咏筝诗有莫听西秦奏,筝筝有剩哀,岑参《秦筝歌》有汝不闻秦筝声最苦、闻之酒醒泪如雨等句。筝十三弦,承弦的柱参差列阵如雁行,故刘禹锡称其玫瑰宝柱秋雁行(《伤秦姝行》)。这位少女闲品秦筝以写其哀,声情相应,不禁悲从中出,以致泪满参差雁。意深而语新,一句写尽少女相思之苦。腰支渐小,说人消瘦,是长期愁苦悲痛的明证。心与杨花共远,借杨花飘逝以写少女愁绪的悠远、渺茫,心犹杨花,杨花似心,寸心千里,情深而句秀,有有馀不尽之意(张炎《词源》),深得词家结句之法。且杨花变晚春之物,用以结句,遂使全词首尾照应,回环往复,浑然一体,亦作者匠心独运之处。

这首词叙事抒情,层次分明,从刻画形象入手,由画面组织成文,构思巧妙,情致婉转。前人称吕渭老的词婉媚深窈,与美成、耆卿相伯仲。从这首《薄幸》词看来,并非过誉。

《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_陈与义

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

榴花不似舞裙红。

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

酒杯深浅去年同。

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此词是陈与义在建炎三年(1129)所作,这一年,陈与义流寓湖南、湖北一带;据《简斋先生年谱》记载:“建炎三年己酉春在岳阳,四月,差知郢州;五月,避贵仲正寇,入洞庭。六月,贵仲正降,复从华容还岳阳。”又《宋史。陈与义传》载:“及金人入汴,高宗南迁,遂避乱襄汉,转湖湘,踚岭桥。”这首《临江仙》所反映的是国家遭受兵乱时节,作者在端午节凭吊屈原,旧怀伤时,借此来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

元好问在《自题乐府引》中说:“世所传乐府多矣,如……陈去非《怀旧》云:”忆昔午桥桥下(应作上)饮……'又云’高咏楚辞酬午日……如此等类,诗家谓之言外句。含咀之久,不传之妙,隐然眉睫间,惟具眼者乃能赏之。“以此词而论,吐言天拔,豪情壮志,意在言外,确如遗山所说”含咀之久,不传之妙,隐然眉睫间“。我们从对”天涯节序匆匆“的惋惜声中,从对”万事一身伤老矣“的浩叹中,从对”酒杯深浅去年同“的追忆里,可以领略到词人”隐然眉睫间“的豪放的悲壮情调。黄昇说《无住词》”语意超绝,识者谓其可摩坡仙之垒也“(《中兴以来绝句妙词选》卷一),指的也是这种悲壮激烈的深沉格调。

《虞美人·扁舟三日秋塘路》_陈与义

余甲寅岁自春官出守湖州,秋抄,道中荷花无复存者。乙卯岁,自琐闼以病得请奉词,卜居青墩镇。立秋后三日行,舟之前后如朝暮霞相映,望之不断也。以长短句记之。

扁舟三日秋塘路,平度荷花去。

病夫因病得来游,更值满川微雨洗新秋。

去年长恨籋舟晚,空见残荷满。

今年何以报君恩?

一路繁花相送到青墩。

小序说“甲寅岁自春官出守湖州”,甲寅岁为宋高宗绍兴四年(1134)年。这年八月,词人自礼部侍郎(即春官)出知湖州,九月二十一日到任。乙卯岁为绍兴五年。这年二月,被召入朝为给事中。六月,词人借病辞职,以显谟阁直学士提举江州太平观,实际上只领祠禄闲居,卜居青墩,立秋后过了三日便离去。“锁闼”,指宫殿门上镂刻的连琐图,这里代指宫门,因给事中供职处在宫殿中,故云。青墩是一小镇,在湖州之南,据《一统志》云:“在桐乡县北二十五里,与湖州这乌镇止隔一水。”把小序中的事实考察清楚,这首词的理解就比较容易了。

此词的特点是采用赋体。赋、比、兴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独特风格,但词中多用比兴,很少用赋。在一些长调慢词中因为要讲究铺叙,有时也用赋,但必须与比兴结合起来,单纯用赋的现象极为少见。

词的上阕所写的词人在乙卯岁从南宋首都临安回到青墩时沿途所见所感,内容与小序后段完全一致。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_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馀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这首《临江仙》词大概是在高宗绍兴五年(1135)年或六年(1136)年陈与义退居青墩镇僧舍时所作,当时作者四十六或四十七岁。陈与义是洛阳人,他追忆起二十多年前的洛阳中旧游,那时是徽宗政和年间,当时天下太平无事,可以有游赏之乐。其后金兵南下,北宋灭亡,陈与义流离逃难,备尝艰苦,而南宋朝廷在南迁之后,仅能自立,回忆二十多年的往事,真是百感交集。但是当他作词以抒发此种悲慨之时,并不直抒胸臆,而且用委婉的笔调唱叹而出(这正是作词的要诀)。上片是追忆洛中旧游。午桥在洛阳南,唐朝裴度有别墅在此。“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句,的确是造语“奇丽”(胡仔评语,见《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四),一种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宛然出现词人心目中。但是这并非当前实境,而是二十多年前浩如烟海的往事再现而已。刘熙载说得好,“陈去非……《临江仙》:”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此因仰承’忆首',府注’一梦',故此二句不觉豪酣转成怅悒,所谓好在句外者也。“(《艺概》卷四)下片起句”二十馀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凉。“一下子说到当前,两句中包含了二十多年无限国事沧桑、知交零落之感,内容极充实,运笔也极空灵。”闲登小阁“三句,不再接上文之意进一步抒发悲叹,而是直接去写,作者想到国家的兴衰自己的流离失所,于是看新晴,听渔唱,将沉重悲愤的情感转化为旷达之情。

这首词节奏明快,浑成自然,如水到渠成,不见矫揉造作之迹。张炎称此词“真是自然而然”(《词源》卷下)。然“自然”并不等于粗露浅显,这就要求作者有更高的文学素养。彭孙迥说得好,“词以自然为宗,但自然不从追琢中来,亦率易无味。如所云绚烂之极仍归于平淡。……若《无住词》之'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自然而然者也”。(《金粟词话》)

陈与义词作虽少,但却受后世推重,而且认为其特点很象苏东坡。南宋黄昇说,陈与义“词虽不多,语意超绝,识者谓其可摩坡仙之垒也。”(《中兴以来绝妙词选》卷一)清陈廷焯也说,陈词如《临江仙》,“笔意超旷,逼近大苏。”(《白雨斋词话》卷一)陈与义填词时是否有意模仿苏东坡呢?从他的为人,诗作可以看出,他并不是有意模仿,而是感情的自然抒发。陈与义作诗,近法黄(庭坚)、陈(师道),远宗杜甫,不受苏诗影响。至于填词,乃是他晚岁退居时的遣兴之作,他以前既非专业作词,所以很不留心当时的词坛风气,可见并未受其影响。譬如,自从柳永、周邦彦以来,慢词盛行,而陈与义却未作过一首慢词;词至北宋末年,专门雕饰,有矫揉造作之感,周邦彦是以“富艳精工”见称,贺铸亦复如是,而陈与义的词独是疏快自然,不假雕饰;可见陈与义填词是独往独来,自行其是,自然也不会有意学苏(东坡)的。

不过,他既然擅长作诗,晚岁填词,运以诗法,自然也就会不谋而合,与苏相近了。以诗法入词,固然可以开拓内容,独创新意,但是仍必须保持词体本质之美,而不可以流露出直粗疏,失去词意。苏东坡是最先“以诗为词”的,但是苏词的佳作,如《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永遇乐》(明月如霜)、《洞仙歌》(冰肌玉骨)、《八声甘州》(有情风万里卷潮来)、《虞美人》(乳燕飞华屋)诸作,都是“如春花散空,不著迹象,使柳枝歌之,正如天风海涛之曲,中多幽咽怨断之音”(夏敬观手批《东坡词》,转引自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评词者不可不知此意也。

《虞美人·张帆欲去仍搔首》_陈与义

虞美人

大光祖席,醉中赋长短句

陈与义

张帆欲去仍搔首,更醉君家酒。

吟诗日日待春风,及至桃花开后却匆匆。

歌声频为行人咽,记著樽前雪。

明朝酒醒大江流,满载一船离恨向衡州。

这首词是在席益举行的告别宴会上所作。席益字大光,洛阳人,是陈与义的同乡。与义宣和六年(1124)在汴京任符宝郎时与他相识,不久与义遭贬,别后还有诗札。建炎三年(1129)席益离郢州知州任,流浪于衡山县(今属湖南),与义同时躲避金兵至湖南。同年腊月,两人相遇于衡山。次年元旦后数日,与义离衡山赴邵阳,有《别大光》诗,别宴上并作此词。

这首词的写法是:“紧扣别宴,思前想后”。他把离别的情绪融贯到对过去的回忆和对前途的想像之中去,不同一般,别有一番风味。

《水调歌头·呈汉阳使君》_王以宁

大别我知友,突兀起西州。

十年重见,依旧秀色照清眸。

常记鲒碕狂客,邀我登楼雪霁,杖策拥羊裘。

山吐月千仞,残夜水明楼。

黄粱梦,未觉枕,几经秋。

与君邂逅,相逐飞步碧山头。

举酒一觞今古,叹息英雄骨冷,清泪不能收。

鹦鹉更谁赋,遗恨满芳洲。

王以宁是两宋之际的爱国词人。他曾为国奔波,靖康初年征天下兵,王以宁从鼎州借来援兵,解太原围。建炎中以宣抚司参谋兼襄邓制置使,升直显谟阁。后因事被贬台州、潮州。至绍兴十年(1140)复右朝奉郎,知全州。这首词是为献给知汉阳军事而写的,“使君”是对州郡长官的敬称。这位汉阳军的长官,是王以宁志同道合的老友,阔别十年,又相逢了,面对大别青山(在汉阳县东北),感慨万端,于是写下这首慷慨的词。

全篇词感情豪迈粗犷之中见真情,作者再现了大别山纵横辽阔、莽莽苍苍的雄浑境界,体现了一种浓郁的感情色彩。起句“大别我知友”,用拟人手法,赋予大自然以情感意识。

《鹧鸪天·寄李之问》_聂胜琼

玉惨花愁出凤城。

莲花楼下柳青青。

尊前一唱《阳关》后,别个人人第五程。

寻好梦,梦难成。

况谁知我此时情。

枕前泪共帘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

这是一首根据在离别时的所感所受而做的词。《青泥莲花记》载:“李之问仪曹解长安幕,诣京师改秩。都下聂胜琼,名倡也,质性慧黠,公见而喜之。李将行,胜琼送别,饯钦于莲花楼,唱一词,末句曰:'无计留春住,奈何无计随君去。’李复留经月,为细君督归甚切,遂饮别。不旬日,聂作一词以寄李云云,盖寓调《鹧鸪天》也。之问在中路得之,藏于箧间,抵家为其妻所得。因问之,具以实告。妻喜其语句清健,遂出妆奁资夫取归。琼至,即弃冠栉,损其妆饰,委曲以事主母,终身和悦,无少间焉。”这一段记载,叙述了聂胜琼创作这首词的全过程。聂胜琼虽然是京师名妓,见到人非常多,但感情却是何等真诚和专一。

词的上阕写离别,下阕既写临别之情,又写别后思念之情,实与虚写结合,现实与想像融合为一。

相见时难,别也难,但别后希望在梦里依稀可见自己的心上人,更令人悲哀的,是难以成梦。“寻好梦,梦难成”句,写相恋之深,思念之切。词人把客观环境和主观感情相结合,以大自然的夜雨寄托了离人凄苦,“况谁知我此时情”一句,道出了词人在雨夜之中那种强烈的孤独感与痛苦的相思之情。接下去,“枕前泪共帘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两句,画面感人而意境凄静深沉,显示了词人独特的个性,也突现了词的独特的美。“帘前雨”与“枕前泪”相衬,以无情的雨声烘染相思的泪滴,窗内窗外,共同滴到天明。

好像大自然也被她的感情所感动,温庭筠《更漏子》一词的下阕,曾这样描写过雨声:“梧桐树,三更下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而万俟咏的《长相思。雨》也写到:“一声声,一更更。窗外芭蕉窗里灯,此时无限情。梦难成,恨难平。

不道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跟温庭筠词相类似,都写雨声对内心情感的触动。然相比之下,聂胜琼这首词对夜雨中情景交融的描绘,更显得深刻细腻。它把人的主体活动与雨夜的客体环境紧密结合在一起,以”枕前泪“与”帘前雨“这两幅画面相联相叠,而”隔个窗儿“更见新颖,突出了词人的独特之处,也更深化了离别之苦,因为这里所刻画的”滴到明“,不仅是”帘前雨“,而且也是”枕前泪“。难怪李之问的妻子读到这首词时,”喜其语句清健“。她欣赏作者的艺术才华,被作品中的真挚感情所感染,因而作了毅然的决定,”出妆奁资夫取归“,让聂胜琼能遂所愿。

宋时的歌妓得以从良成为士人的小妾,已是相当美满的归宿了。能得到这样结果的人并不是很多的。聂胜琼这位“名倡”注重自己的前途。这首词和它的故事,与乐婉同施酒监唱和的《卜算子》词所反映的感情来看,结局的喜剧和悲剧性质虽然不同,但对于理解当时歌妓的命运和她们的心理,具有样的价值。

《卜算子·答施》_乐婉

相思似海深,旧事如天远。

泪滴千千万万行,更使人、愁肠断。

要见无因见,拚了终难拚。

若是前生未有缘,待重结、来生愿。

这是一首情侣临别之际互相赠答之词。明朝陈耀文《花草粹编》卷二,引宋朝杨湜《古今词话》(原书已佚)云:杭妓乐婉与施酒监善,施尝赠以词云:“相逢情便深,恨不能逢早。识尽千千万万人,终不似、伊家好。别你登长道,转更添烦恼。楼外朱楼独倚栏,满泪围芳草。”于是,乐婉以这首词作答。仔细体味词情,此次分别,似乎不仅是远别,而且有可能是诀别。显然是不同于寻常别离之作。明梅鼎祚《青泥莲花记》(卷十二)、赵世杰《古今女史》(卷十二)、清周铭《林下词选》(卷五)及徐釚《词苑丛谈》(卷七)等书,也都著录了此词,可见此词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

赠、答皆用《卜算子》调。上下片两结句(赠词下结除外)较通常句式增加了一个字,化五言为六言,于第三字处停,遂使这个词调显现出一气流转的声情,增添了抑扬顿挫的情歌。乐婉此词直抒胸臆,明白如话。极本色,自然正是以我手写我心,也许,干脆就是直接唱出口的。

全词篇幅虽短,但是,一位感情真挚,思想果断的女性形象,活脱脱的跃然于纸上。以泪滴千千万万行之人,以绝不可能断了之情,直道出自己的真挚情感,为之一拚,转念便直说出终是难舍,如此种种念头,皆在情理之中。但在别人则未必能够直接道出自己的感情,而她却能直言不讳。这难道不是性格豪爽果决?至于思旧事如天远,要重见而无因见,待重结、来生愿,若不是感情真挚的人,又岂能说出?

全词一犹如长江之水,一流而去永不回头,但其意蕴仍觉有馀。以一位风尘女子,而能够得到此段奇情异彩,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其奥秘正在于词中道出了古往今来的爱情真谛:生死不渝。这是词中的最高境界。中国古代的仁人志士,小而对于个人爱情,大而对于民族传统,皆抱有一种忠实之态度,即使当其不幸而处于绝望关头,生死难关之时,也能体现出一种生死不渝之精神。唯其此种精神,小而至于个人爱情,才能够心心相印,肝胆相照;大而至于民族文化,才能够绵延不绝,生生不已。两者表面上有大小之别,实际上则具共通之义。乐婉此词虽为言情小令,但其比喻的宗旨则并非一首言情小令所能代替的。

《小重山·谢了茶蘼春事休》_吴淑姬

小重山

吴淑姬

谢了茶蘼春事休。

无多花片子,缀枝头。

庭槐影碎被风揉。

莺虽老,声尚带娇羞。

独自倚妆楼。

一川烟草浪,衬云浮。

不如归去下帘钩。

心儿小,难着许多愁。

吴淑姬,生平不详。《唐宋诸贤绝妙词选》收录其词三首。这一首《小重山》写的是一个独守闺房的女子对远方情人的思念。这类抒发离愁别恨诗词,历代曾有多少词人墨客创作过,其中也不乏名篇佳作。

例如温庭筠的《梦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这两首词,题材完全相同。然有温庭筠这样的妙语在前,后人再想起这前人的成就,就非易事。吴淑姬却能别出心裁,翻新花样,谋篇构思,绝无雷同。这两首词的区别主要两点。其一温词着重写此女子倚楼所见,立足点在楼上;吴词却从庭院写起,再登楼远望,立足点是移动的。其二温词单写此女子等候远人不归的惆怅失望的情绪,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哀怨;而吴词则将此女子青春将逝,与远人归来无望,两相对比,反映了一种深深的愁苦。

《虞美人·春情》_李玉

篆缕销金鼎。

醉沉沉、庭阴转午,画堂人静。

芳草王孙知何处?

惟有杨花糁径。

渐玉枕、腾腾春醒。

帘外残红春已透,镇无聊、殢酒厌厌病。

云鬓乱,未忺整。

江南旧事休重省。

遍天涯寻消问息,断鸿难倩。

月满西楼凭阑久,依旧归期未定。

又只恐、瓶沉金井。

嘶骑不来银烛暗,枉教人、立尽梧桐影。

谁伴我,对鸾镜!

李玉词流传下来的只有这一首,黄昇云:“风流蕴藉,尽此篇矣”(《花庵词选》)。

《忆王孙·春词》_李重元

萋萋芳草忆王孙。

柳外高楼空断魂。

杜宇声声不忍闻。

欲黄昏。

雨打梨花深闭门。

李重元,传世词作仅《忆王孙》四首(春词、夏词、秋词、冬词),这一首为其四首中的春词。

这首词所表达的是一个古老的主题:春愁闺怨。

就其所用词语看,全词所用也无非是宋词中惯用的语汇,如柳外高楼、芳草斜阳、梨花带雨、黄昏杜鹃。但是正像有才情的作曲家仅凭借七个音符的不同组合就能构成无数美妙的乐章一样,这首词也以其富有感染力的意象组合和不露痕迹而天然精巧的构思,描写了一个独立、不可替代的艺术形象。

我们先看一看这首词的结构。这首词主要是写景,通过写景传达出一种伤春怀人的思绪。那一份香眇深微的情思是通过景色的转换而逐步加深加浓,逐步显示的。在场景的转换上,词作又呈为一种由大到小,逐步收束,词终而趋于封闭的心态特征。此词起笔展示的是一种开阔的伤心碧色:连天芳草,千里萋萋,极目所望,古道晴翠,而思念的人更在天涯芳草外,闺中人的心也轻轻飘扬到天尽头了。这一句,情与景都呈现出一种杳眇深微的特征。接下来,场景收束为田间路头杨柳、柳外高楼。继而,在杜鹃声声中,将到黄昏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场景再次收束为小院梨花带春雨。最后,螟色入庭院,场景收束为一个无言深闭门的近镜头。可以想见,闭门人游荡在千里外的芳心也将最后回到常日紧闭的心扉内。词作结构由大而小,由外而内,由景生情,总体上表现为收束的特征。这一特征又准确地表现了古代妇女那种内向型的心态。

这首词的另一个特点是,不以锤炼字句为能,因为可以看见词中选用的都是一些最常见的意象。这些意象大多在前人诗词中反复出现过,积淀了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民族文化的感情。意象本身就有很强的美的“张力”,足以调动人们的生活文化积累,从而帮助读者想象美丽的意境。比如,词中写到的芳草、杨柳、高楼、杜宇、梨花,无一不是中国雅文学中的基本意象。这些意象经过历代诗人传唱,已具有一触即发、闻声响应的高度感发能力。即以“柳”而论,从《诗经》中的“杨柳依依”到韦庄的“无情是台城柳”,从李白的“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到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那一缕柳丝寄寓了多少中国文人的愁绪啊!人们读到这个字,就会随着各自的文化积累不同程度地感受到那种萦绕在心头的忧怨。再如“芳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淮南小山《招隐士》):“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牛希济《生查子》):“离恨却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范仲淹《苏幕遮》)……那无处不在的芳草,承载了游子思妇的无穷相思。

这首词中的其他意象也大多具有这种美的联想性。因此,当作者把这些意象巧妙组合到一起时,就形成了一种具有更丰富的启发性的画面。于是人们在熟悉中发现了陌生,有限中找到了无限。

读这样的词,应当是回味大于思索,联想重于分析。这样可以得到比几句词的字面意义更多的东西。

《苏武慢·雁落平沙》_蔡伸

雁落平沙,烟笼寒水,古垒鸣笳声断。

青山隐隐,败叶萧萧,天际螟鸦零乱。

楼上黄昏,片帆千里归程,年华将晚。

望碧云空暮,佳人何处?

梦魂俱远。

忆旧游,邃馆朱扉,小园香径,尚想桃花人面。

书盈锦轴,恨满金徽,难写寸心幽怨。

两地离愁,一尊芳酒,凄凉危栏倚遍。

尽迟留,凭仗西风,吹干泪眼。

这首词写羁旅伤别,而从荒秋暮景说起。前三句说的是雁阵掠过,飞落沙滩;秋水生寒,烟霭笼在水上。古垒上,胡笳悲鸣,渐渐地,连这呜咽之声也沉寂了。蔡词中不说“鸣笳声起”,而说“鸣笳声断”,这么描写更显得冷寂荒凉。开端数句,为全词定下了凄凉的基调。从“古垒鸣笳”中,我们可以感受出动乱时代的气息(作者是北宋末南宋初人)。这种气息,为下文所写的伤离怨别提供了特殊背景,同时也更增添了悲怆意味。

此词抒情真切,铺叙委婉,颇有柳七风味。发本词开头就与柳词“登孤垒荒凉,危亭旷望,静临烟渚”(《竹马子》)相似。全词由凄凉转为缠绵、悲婉,紧着又转入悲怆,以变徽之音收结,留下了那个纷乱时代的痕迹,这一点又与柳词有异。一结未经人道,独辟蹊径,所谓“伤心人别有怀抱”,顿使全词生色。唯朱敦儒句“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相见欢》),仿佛有相似之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