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丨南岳二月天之:魅力中山沟

———之魅力中山沟(一)

廖和平

拥有无穷魅力的南岳衡山中山沟大峡谷隶属南岳区寿岳乡红旗村,是几亿年前上苍馈赠给这方人民最特别的礼物。被网友们、驴友们亲切地誉为“衡山最美山谷”。

中山沟是位于南岳南天门北面,从左到右,依次由翠鹫峰、祝融峰、喜阳峰、芙蓉峰、烟霞峰、轸宿峰、祥光峰、崱屴峰、降真峰、大岭诸峰合抱之间的一条上下约7公里、方圆10平方公里的狭长沟谷,东南西三面高,北面低,呈马蹄型状。大致可划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从南天门到天平丘为上中山沟,第二部分,从天平丘到老龙潭为中中山沟,第三部分,从到老龙潭到樟树垄为下中山沟。

乡亲们讲,曾几何时,中山沟的价值和地位被人忽视。这里是古人朝圣必经之道,从这里“望岳”,你能真正体会“万丈祝融拨地起”的崔嵬;从这里“登岳”,你能真正感受衡山如飞的磅礴;从这里开启“心愿之旅”,所有愿望都会实现。

没有登山公路,徒步或轿运是最环保的方式。穿越群峰,徒步悠悠古道之间,追随朱熹、张轼、徐霞客、曾国藩、等先贤圣人的脚步,远离都市的喧嚣,感受这里的平静,你会发觉这里一山一水一世界,一花一叶一菩提都有着别样的风情,有千百个故事在等你聆听和分享。

中山沟的魅力,在攀登者不懈的追求里;

中山沟的魅力,在观赏者朦胧的意象里;

中山沟的魅力,在奉献者执著的坚持里;

中山沟的魅力,在思考者敏捷的逻辑里;

中山沟的魅力,在有心者不断的认知里!

古迹名胜多

攀登在中山沟的沟沟壑壑之中,穿行于秀逸之间,你定会在巍峨面前驻足,也定会在神奇之中惊叹,说不定还会有一场美丽的邂逅。有古道、有古寺、有古树、有古潭、有古塔,更有古人在向你招手。

在方圆两三平方公里范围内的著名名胜古迹有嫘祖殿、千年古寺中山寺(即大明寺,公元764年由著名律宗禅师惠开兴建)、九龙坪千年古寺横龙寺(唐贞元初,洛阳横龙寺僧人如满兴建)、护国寺、绿萝庵、九龙庵、报信岭、五岳殿、茅坪(慈贤寺)、甘露亭、香佛庵、铁牛庵、石头庵、云来庵、回香亭、竹头庵、新庵寺、中观等十八大古寺观。最盛时,传说有“八百茅庵”。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古迹大多湮灭在瓦砾乱石丛中,但怎么也掩不住它们的熠熠生辉;人文景观有廖献廷(曾国藩)朝圣古道、刘盘朝圣古道、懒残岩(唐代高僧懒残修禅处)、阿迪力钢丝、中山沟梯田、祝融峰水电站天险(千步云梯)和满山的石刻、古墓等;自然景观有中山常住后的钟山、锣山,有在唐朝时就名满湖湘的老龙潭、野鸡潭(当代高僧宝昙剃度处)、虎歇坪、净瓶岩、李生生岩、斗笠岩、老虎岩、燕子岩、千年树、阿弥陀佛岩、万石壁、五马归槽、中山沟竹海、天然金刚卧佛和刘家坪古樟等;时令物候景观有每年惊蛰前夕的“群蛙朝圣”、每年春季的“杜鹃争春”、每年冬春季节的雾凇雪海和一年四季的中山云海等。

你可以歌于途,可以躺于石,可以休于树,可以饮于泉。

你可以负重前行,可以驻足仰望,可以大声呼喊,可以玩味品赏。

行尽千山和万山,衡山更在碧云间。殊途风景异,登高所见同。山舞龙形、路承绝顶、植被轮回、云海波遹的变化不时在心海里潮起云涌,腾挪跌宕。你不必赞叹,这里的名胜古迹就是如此之多,植被就是如此的丰富,风景就是如此的优美,溪水就是如此的清澈,空气就是如此的清新。

这里要认真说说朝圣古道。穿越中山沟腹地有一条朝圣古道,叫火坎石径。是清代嘉庆中(1808年)衡山乡绅刘盘捐资三万两白银修建的。从前山玉版桥经半云庵、粑粑岭、观音桥(麻姑桥),过火坎(今民俗文化城)、千年树、回香亭、天平丘、雷公庙、石头庵、水斗场、土地祠、报信岭、祝融峰水电站、樟树垄、回水湾到石坳,全长55华里。为山后翻越山前的一条过山捷径,虽陡险异常,以其近捷,所以山民多喜欢走这条石路。后来,清道光5年(1826年),安徽富商孙士楷独立捐资白银两万两,整修了这条朝圣古道。

清同治十年(1871),一代乡贤衡山人廖献廷,邀同湘乡彭富会、袁伟龙捐资三万五千两白银,历时四年功夫,修建了从石坳到刘家坪经报信岭、土地祠、五岳殿、茶亭子、甘露亭、楼梯岭、鲫鱼背、钓鱼台、会仙桥、不语岩、祝融峰全长45华里的朝圣古道。每隔5华里则修建一个茶亭,供游人歇息、吃茶。古道蜿蜒于群山之中,花岗岩石板一块连接一块搭成通往祝融峰的云梯。为了不破坏大自然,前人在修建此古道时,并没有采用山上的石头,而是一块块从山脚下搬运上来。并且在古道的路旁地势险峻有悬崖的地方还修建了青石护栏。朝圣古道体现的人文关怀、环境保护意识和高超的勘测技术可见非同一般。廖献廷特作诗勒石:

祝融谁道路难行, 直上青云第一程;

宰相分芋千古颂, 状元种松万年荣;

放开眼界观风景, 好养心田对日盟;

敢谓督修矜伟论, 相偕诸友话生平。

过去,登南岳祝融峰曾有四条石古道,但随着岁月的流逝,部分已经遭到破坏。“廖献廷古道”是保存最完好的一条古道。“廖献廷古道”又名“北山朝圣古道”。历史上从湘乡及湘潭方向来岳的香客,从南岳后山的寿岳乡红旗村小学开始,经报信岭、五岳殿、甘露亭、鲫鱼背、钓鱼台,在山脊上连绵八九公里,直达会仙桥,蔚为壮观。《南岳志》载:这条穿越中山沟山脊的“龙脉之道”在唐中晚期时就开始使用,宋代景定年间即有刻石,但不是石板道。继清代廖献廷将其全部提质改造为石板路之后,一代“中兴名臣”曾国藩、曾国荃兄弟也曾出资修缮,所以又称之为“曾国藩古道”。今有退休教师赵培毅(自称岳北山人)自费在朝圣的古道上修建了甘露亭,从数华里之外引来了甘甜的山泉水,依次称为“岳北第一泉”,“岳北第二泉”,“岳北第三泉”,免费供游人饮用。

佛教提倡“上报四重恩(父母恩、众生恩、国土恩、三宝恩),下济三途苦(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毛泽东主席说过:“一个人无论能力大小,只要像白求恩那样,有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乡土,乡贤,乡亲,乡情,乡行。

品德,植德,报德,美德,硕德。

多少人背后的默默付出,成就了几千上万年的攀登。

借用江涛的《愚公移山》歌曲里一句歌词为之点赞:“行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历代名游多

向来心事有谁知,千峰万峦入梦思。

要说到过中山沟名人,那简直多了去了。

三皇五帝,一个也没缺席;文人骚客,大多到此捧场。

但我最想写的是大禹。据考证,一代贤君大禹曾来中山沟勘察地形,探求治水之法。求得《金简玉书》,得治水真经后,还顺便把当时衡山最大的堰塞湖——东湖的威胁也化解了。留下一座旷世禹碑,给南岳三千余年无比神奇的魅力;七十七个蝌蚪文字,给智者哲人三千余年无限的遐想。

最具神韵的名游当数“韩愈开云”。千百年来,文人墨客、诗家骚人,都在附会唱酬,争相歌吟。

1214年前的永贞元年(公元805年)九月,一代文豪韩愈遇赦,调任湖北江陵,离开湖南的郴州,经耒阳、衡阳,顺湘江而下,到达南岳衡山。时值秋天,南岳古镇一带天空浓云密布,阴雨连绵,不仅登不了山,连秀丽的山峰也叫云遮住了。碰上这种坏天气,韩愈大失所望。他本不大信神,但很不甘心,夜宿岳庙,便叫童仆拿来一把香,点燃插到岳神前,自己则默默地祷告起来,祈求岳神驱开云雾,让他登山游览,了却多年心愿。说来也怪,韩愈烧香祷告后,好像岳神真的被他的虔诚所感动,老天顿时雨止云开,露出了一轮朗朗秋月,将南岳诸峰照得清晰可见。韩愈喜出望外,次日赶忙带着童仆登山。他攀上祝融峰,纵览了南岳雄伟秀丽的风姿;在望日台观看了日出的壮景;又专程拜访了在南岳的好友盈上人。

韩愈领悟自己已是感通神明,尽扫阴霾,对着山巅之上的祝融殿,一时心潮起伏,放声吟唱,写下《谒衡岳遂宿岳寺题门楼》:

五岳祭秩皆三公, 四方环镇嵩当中。

火维地荒足妖怪, 天假神柄专其雄。

喷云泄雾藏半腹, 虽有绝顶谁能穿?

我来正值秋雨节, 阴气晦昧无清风。

潜心默祷如有应, 岂非正直能感通,

须臾静扫从峰出, 石廪腾掷堆祝融,

森然破动下马拜, 松柏一经通灵宫。

昌黎先生此时的心情是激动的,不激动怎会有此美妙的吟唱。在南岳,韩愈能感悟神灵,破雾开云。而作为政治家的诗人,他心中的云层却一直是乌云密布。这些年来官场历经坎坷,这次能遇赦返回京城,回到长安又有何方神圣为他开云破雾?自然界的云层遇风就会烟消云散,而政治上的风云变幻,韩愈先生又怎样获得清风,扫荡乌云。对于这些,他苦苦的思索,苦苦地追寻。

短短几天,韩愈为南岳的风光所陶醉,为友人的真情所感动,先后写下了《谒衡岳遂宿岳寺题门楼》、《祝融峰》、《望日台》、《别盈上人》等诗作。韩愈走后,人们为纪念这位大文豪游岳的胜事,将岳庙外的一座门楼改名为“开云楼”。 1938年,江西省省长熊式辉在中山沟的高台寺下修建一座花岗石八角亭,取名叫“开云亭”。

852年前的宋乾道三年(1167年)11月14日,一代名儒朱熹、张轼、林用中三人,携手游历中山沟大明寺(即中山寺,后来叫中山常住),留下“朱张霁雪”千古美谈。朱熹作《醉下祝融峰》,诗曰:

我来万里驾长风,绝壑层云许荡胸。

浊酒三杯豪气发,朗吟飞下祝融峰。

张栻和云:

云气飘飘御晚风,笑谈嘘吸荡心胸。

须臾敛尽层空碧,露出天边无数峰。

林用中和云:

祝融高处怯寒风,浩荡飘凌震我胸。

今日与君同饮罢,愿狂酩酊下遥峰。

三人还乘兴作《中夜祝融观月联句》,其中张栻诗云:

披衣懔中夜,起步祝融巅。

何许冰雪轮,皎皎飞上天。

清光正在手,空明浩无边。

群峰俨环列,玉树生琼田。

白云起我旁,两腋风翩翩。

举酒发浩歌,万籁为寂然。

寄言平生友,诵我山中篇。

千古名句“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比喻急需的东西费了很大的力气找不到,却在无意中得到了,写出了作者如释重负的心境。语出南宋·南岳中山沟道人夏元鼎的《绝句》。

夏元鼎,南宋时期人(约公元1201年前后在世),字宗禹,今浙江永嘉人。尝入仕为宦,奔走燕齐间,年届五十,方弃官学道。他弃官入道后,云游八方,历尽千心万苦,方才寻到南岳中山沟这块宝地。至祝融峰得异人传授,终成大道。著有《南岳遇师本末》。更有《南岳绝句》传世:

崆峒访道至湘湖,万卷诗书看转愚。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一代大旅行家徐霞客于崇祯十年(1637年)正月二十一日到达中山沟,将“细竹蒙茸”,“竹树交映”,“泉声淙淙”,如此细微景致写入了游记。徐霞客还到过中山沟的九龙坪和茅坪,这两个地名当地人一直使用至今。

明末清初时,一代学者彭而述1647年、1650年、1656年、1657年四游南岳,1650年游历了九龙坪、茅坪和中山寺,在石浪庵访晤了吴中旧友破门和尚,还为南岳办了许多实事,写了数篇游记,重修了南岳景行书院,为破门和尚编次并刊行《破门诗集》,并撰写了《破门传》《李常庚传》。

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正月,时年五十四岁的清代著名学者潘耒游历中山沟中山寺、茅坪、九龙坪等名胜,留下5000多字的《游南岳记》,对山中的九龙寺、慈贤寺、中山寺三大古寺和冬雪盛景做了详尽记述。他在游记中说:“观日出于崂山,观云海于黄山,观雪景于祝融峰顶,都是生平最赏心悦目的快事”。

这里还留下了曾国藩父子、青年毛泽东的足迹和史话;谭嗣同曾于此抒意,叶剑英曾于此言志,田汉曾于此放歌。限于篇幅,不再一一赘述。

林海山珍多

中山沟没有五湖,但有“四海”:云海、花海、雪海和林海。

首先是竹海,中山沟的竹海,不同于耒阳蔡伦竹海的妩媚,不同于井冈山竹海的不屈,是有灵魂、有灵气的。中山沟的竹林亘古而厚重,充满温馨和激悦。

东汉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刘桢有诗曰:“凤凰集南岳,徘徊孤竹根。”描写的是传说中的“神鸟”凤凰在南岳集结,他们在茂盛的竹林处徘徊不前的景象。

唐代文学家陈子昂在《岳竹》诗中写道:“龙种生南岳,孤翠郁亭亭。峰岭上崇崒,烟雨下冥冥。春木有荣歇,此节无凋零。始愿与金石,终古保坚贞。”说的是这里的竹林懂得世故人情,对大自然是感恩的、执著的;对人类是无私的,慷概的,不求回报的;对生命是负责任的,经久不凋的;对爱情是专一的,坚贞不渝的。

中山沟有漫山遍岭的天然竹子,叫观音竹,笋宝宝每年在观音菩萨生日(农历二月十九)前后出土,故名。面积达数万亩,品种多,有楠竹、斑竹、毛竹、凤尾竹、还有箭竹、水竹和紫竹,这里的竹子产的笋子,富含铁、硒等微量元素,味甘、微寒。在药用上具有清热化痰、益气和胃、治消渴、利水道、利膈爽胃等功效。竹笋还具有低脂肪、低糖、多纤维的特点,食用竹笋不仅能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消化,去积食,防便秘,并有预防大肠癌的功效。《南齐书·刘怀珍传》:“ 灵哲所生母尝病,灵哲躬自祈祷,梦见黄衣老公曰:‘可取南山(即南岳衡山)竹笋食之,疾立可愈。’” 唐杜甫《送王十五判官扶侍还黔中》诗:“青青竹笋迎船出,日日江鱼入馔来。”《南岳志》载:中山沟多年生竹甚至能够结竹米,可以吃。

中山沟的老百姓对竹子特别有感情,他们每年都要垦竹山、挖冬笋、扯春笋、晒笋干、砍小竹,使山里的竹子成为其经济收入来源之一。近年来,村民注重生态保护,大大减少了对竹子的砍伐。村民王建安带头种起了雷竹,雷竹笋粗壮洁白,甘甜鲜嫩,味美可口。由于采用覆盖技术和科学管理使雷竹的出笋期由原来的3-4月提前到春节前后,成为人们节日餐桌上的佳肴。

再是茶树,中山沟有南岳最原生态的云雾茶。唐代名典陆羽的《茶经》记载:“茶出山南者,生衡山县山谷”。南岳云雾茶,古称岳山茶、俗称瑞茶,在唐代就列为“贡茶”。主产区分布于南岳衡山海拔800~1000米的山峰上,特别是广济寺、铁佛寺、华盖峰、中山沟等地,这一带云雾交织,阳光和煦,森林覆盖面积大,产出的茶“条索紧细,挺秀多毫,内质优良,清香馥郁,饮后回味。南岳茶无虫害,无化学污染,制作工艺精细,素以秀丽多毫,翠绿匀润,鲜爽醇厚、嫩香持久而闻名遐迩。”中山沟没有现代的人工茶场,但原生态的茶树满山都是,更显珍贵。我国已故著名歌唱家、湖南高腔山歌之王何继光的代表作《挑担茶叶上北京》中所“挑”的茶叶就是这山沟里的原生态云雾茶。

然后是药材,中山沟是天然的“中药库”。《山海经》:“衡州其上多青雘”。晋代徐灵期《衡山记》:“衡山有曾青冈,出曾青,可合仙药”。中山沟就是个天然的“中药库”,盛产益寿延年的珍品,如灵芝、黄精、何首乌;盛产健康长寿的保健品,如沙参、金银花、白术、猕猴桃;盛产特种药用植物,如蛇毒伤药七叶一枝花、黄栀子、七里麻,跌打损伤药接骨木、香独活,治癌防癌药红豆杉、银杏、三尖杉等。

据唐代道士李冲昭《南岳小录》载:历史上,山里曾涌现出刘根先生药岩、白云先生药堂、田先生药岩等众多中药材基地,用山草药来延年益寿。唐代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大医家陈藏器(约687—757年),在这里“广植榧茶园”。他以为《神农本草经》虽有陶(弘景)、苏(敬)补集诸说,但遗逸尚多,因汇集前人遗漏的药物,借助对南岳等多地药用植物的收集、种植、临床实践,于739年(开元二十七年)撰《本草拾遗》10卷(今佚)。上世纪七十年代,这里开辟了集体药场,研究、种植了近200种中药材。邻乡的衡山县岭坡乡望峰中学退休老教师刘运松就是巧妙将山草药作配伍,研发了多种独家秘方,攻克了肾炎、肝炎、皮肤病等多种疑难杂症,老百姓只需花少许钱,便药到病除,声名远播。

知否,知否?他们都将对一座山的钟爱,用来惠及芸芸众生!

(作者廖和平,男,1971年生于南岳,衡阳市湖湘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先后发表各类文章3000余篇。编纂出版有《天下南岳》丛书、《崛起的衡阳》三部曲和《文化衡阳》丛书等地方文化书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