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子仲秋游天国(组诗) ——游四川部分景区抒怀
(六)杜甫草堂
作者:久歌
——杜甫,字子豪,唐代著名现实主义大诗人,后人称其“诗圣”,因曾任校工部员外郎之职,称其为"杜工部”,又称“杜少陵”“杜拾遗”“杜草堂”等。公元759年,为避中原发生的安史叛乱,杜甫携家人到成都投靠朋友严武,在朋友们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美丽的浣花溪傍盖起了三间草房;在此仅住五年,但他却留下了240多首诗,其中,人们耳熟能详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出自这所茅草屋里;由于严武的去逝,杜才又举家回原籍河南巩县。之后的一千多年里,当地仁人贤士为了纪念杜甫,代复一代地翻修复着草堂,成为宏扬杜甫精神的纪念碑,也是一快中国文学史上的圣地。
(1)
谦恭慎行兮草堂前,
肃穆敬仰了几十年;
如今我真实地面对着大诗圣的草堂,
心中的疑虑早已怅然无存:
在这无声的千年茅屋里,
仿佛再现出诗圣挥墨吟诗的背影;
眼前浮现出风雨交加的场景,
——狂风撕破了屋顶,
雨,滴答滴答漏到了屋里,
诗人与家人东躲西藏,冻得发抖……
就在这样的居住环境下,
一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诞生了,
这是诗人以己推人心系百姓的感情升华!
——难能可贵的文豪!
可以告慰多愁善感的诗人的是:
今天你的祖国,高楼大厦不夜天;
你莘莘的千年慨叹与期盼: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已然实现!
(2)
茅屋是穷苦人的代言,
贫困潦倒的诗人被生活时代所限,
纵有豪情满怀,忧国忧民的匹夫心态,
亦只能在纸上的诗词中得到表达与体现!
做为诗圣的崇拜者,面对着草堂的历史,
不断发出内心的长嘘短叹,
——叹……叹……叹……
叹诗圣生不逢时,叹诗圣未登宝殿!
——怎不令人愕腕!
爱国恤民的诗人,
一生满腔热血,舍己为人;
虽然生在大唐帝国,
却过着颠佩流离的生活!
他,抱着对黎民百姓同情怜悯之心,
发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呐喊;
他——借古喻今,爱才如命,
写出“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惜才”……之诗篇,
为后人树立尊人敬才的典范。
(3)
纵览诗圣众篇,其人格魅力大无边;
草堂精神,即杜甫精神,
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铁骨文人,
为民族优良的文脉传承而豪迈。
当一代诗豪已饥寒交迫之时,
仍然心系天下广大的“寒士”们,
期待着普天下"寒士"们都住进了大厦,
自已冻饿而死亦绝不足惜!
贵在善有先人后己的同情心的品质,
彰显出中华文人传统的博爱怜悯之心!
当一代诗人无处施展才华之时,
他,仍然高呼"安能催眉折腰势权贵",
“教我不得开心颜”……宁可沿街乞讨,
亦不能损坏自己的人格,苟且偷生!
这种由华夏文墨而磨研出来的高贵品德,
透露着中华几千年来清高文人的脊梁与骨气!
(4)
悠悠千古事,杜甫草堂情。
杜甫草堂,诗圣之仙骨凝炼之所!
朝拜圣所,不禁感慨:
草堂留百世,精神励后人。
“大廨”、“柴门”今何意?
——留待新人去拜解!
时光匆匆兮未尽焉,
置身草堂兮敬古先!
独立天地兮缅子豪,
此行感怀兮于草堂;
诗圣可鉴兮怜悯心,
文彩傲骨兮照千秋;
千秋万代兮未曾断,
草堂精神兮曜神州!
作者简介:久歌,原名杨久爱。其祖籍河北唐山滦南人,现居北京。他自幼酷爱文学,参军转业到地方工作后,有幸在北京大学中文系中文秘书专业学习深造,深受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现代诗”、“后现代诗”、“朦胧诗”及“伤恨文学”的影响。曾以忤言、立新、久歌等笔名发表过多篇诗歌、散文、小小说等作品。特别是近些年来,他笔耕不辍,创作颇丰。其诗风朴素、文字细腻、感情丰富,涉猎广泛。并以“面向生活,积极向上;面向大众,讴歌时代。”为创作宗旨,其作品为广大文学爱好者所喜闻乐见。